X
X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老唐家的挂面

来源:玉屏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姚磊/摄

玉屏县城解放路四排楼段的老街坊都记得,38年前,原是水泥工的唐世儒,在一次受重伤恢复后,不能干重活,便学起了手艺,和妻子何祖芬一起开始做挂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挂面摊。这一开,就是30多年。

每到秋冬时节,只要稍微有点阳光,小巷子里,老唐家门口,晒面的场景经常可见。数不清的白色、黄色挂面沐浴着暖阳,从特制的木架上飞泻而下,成为小巷子冬天里最独特的风景。

这天,久违的暖阳一扫几天的阴霾,老唐两口子趁着晴朗的天气制作挂面。

早晨5点,老唐和老伴开启了忙碌的一天。从袋子里倒出面粉,加入水、盐、碱,放进搅拌机,十分钟后,把和好的面团放进压面机,反复挤压5次后,面粉变成半米宽、3米多长的面片。将面片卷起放进切面机,面条便顺着出口而下,站在出口前,老唐左手拿着1米长的晾面杆,右手一把剪刀剪面,随着麻利的动作,不到5秒,近两米的面条便均匀地挂在晾面杆上了。然后老伴端着晾面杆两头,将面晾在屋子外的挂面架上。

中午12点,经过老唐和老伴6个多小时的忙碌,200多斤面粉变成长长的面线,挂满了屋外的木架。做完面线的老唐坐在屋外的面条摊前照看生意,而老伴在短暂的休息过后又忙碌了起来,开始准备两人的早饭。

时光回溯至1980年。那时,从清晨到下午,10多个小时,老唐两口子只能加工100斤面粉。家里只有简单的压面机和切面机,面粉由人工搅拌,不仅需要气力,更是消耗时间。最让老唐难忘的是,当时做挂面用的面粉,并不是直接在市场上购买,需要下乡收购麦子打成面粉。做好的挂面,等着赶场天拿到市场去卖,2毛钱1斤。但更多的时候,是农户拿着麦子来家里加工或兑换挂面,100斤麦子换75斤挂面,或者收取6分钱的加工费。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西南的小城镇里,推动了市场消费的发展,老唐家挂面的加工费从100斤麦子6分钱涨到了1角5分。

2000年以后,老唐不再下乡收购麦子,而是直接在商店购买面粉。那时候,老唐固定在菜市场摆一个小摊,每天上午出摊,下午回家加工挂面。靠着上佳的口感,顾客越来越多,开始有新晃、碧江等地的美食爱好者慕名而来。也是从那时开始,老唐家买了搅拌机,大大解放了劳动力,面条的产量得到提升,近两个小时就能加工好100斤面粉。

2016年,老唐因为中风引起了关节疼痛,行动不便,他索性在家门口摆了一个挂面摊。没有了每天出摊的劳累,老唐开始根据顾客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做起了荞麦面、鸡蛋面、玉米面等,丰富了自家挂面的品种。

吃过老唐家挂面的顾客都知道,老唐家的挂面和市面上卖的不同,口感好、无添加剂、健康,关键是老两口实诚,从不缺斤少两。

近40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解放路的住户越来越少,老唐的背变驼了,走路也不方便了。老伴何祖芬的两鬓已经灰白,皱纹爬满了眼角,挂面的价格从2毛涨到3元1斤,涨了15倍。以前一条街有四五户面条加工坊,现在整个玉屏县城就老唐一家。不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5点,老唐家准时点亮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