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我在这 爱上她的美 ——新店的手艺

来源:玉屏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新店乡背靠大山,面朝舞水,山上零星有些竹子,村民就用巧手将竹子加工成了各种生活用品到市场贩卖以换取生活用品,他们被称为篾匠。

  新店是不赶场的,大家也习惯到邻近乡镇去买卖这些东西。新店人售卖这些东西时颇有“古风”,有的喜欢头戴着斗笠,再低压帽檐遮住脸,任人挑选也不吭一声;有的喜欢远离着摊位,藏于一隅,等有人叫喊才徐徐过来。

  我在这 爱上她的美 ——新店的手艺



篾匠

 
  在新店,笔者认为这里的篾匠也是另一种艺人。他们用自己的灵巧之手,剖竹,破篾,抽丝,再编织成各式器具,中间的过程就是他们的创作,完成的就是他们的作品。篾,薄得像纸,丝,柔得如水。然后这些“水”跟“纸”竟然可以这样交织相融,最后用不同的编法缀以各样的“纹路”。成为各式的菜篮、谷筐、鸟笼等等。

  在新店,总是能看见村民正在使用的箩筐、背篓、菜篮,筛子、簸箕,鱼篓等用竹编织的日常用品。这些东西看起来虽然很简单,但实际上很是耐用。以箩筐为例,箩筐上圆下方,箩身多是用青篾编成,再以十字型的宽竹片架起支撑箩底、用窄竹片楺包住四角,再将四面扎结实牢固。箩口则用粗篾条缠绕裹紧,再用细篾一道道反复锁箍,然后每一根接头都要细致地藏匿在篾缝中,就算你再挑剔的眼光也难找出一丝破绽。更特别得是每担箩筐两只大小式样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原来是因为每编一担筐前新店“匠人”们都要把要用的竹、篾、丝都事先做出来细分好,然后才进行编织,做好后也要将两个箩筐进行仔细比较。新店“匠人”还有个习惯,只要自己觉得不好的东西,是绝对不会拿出来卖。所以新店“匠人”售卖的箩筐,每担箩筐的两个都像双胞胎一样。

  其实笔者最惊叹的还是那种别在腰间的鱼篓,像葫芦一样两头大,但又是扁的,中间比较小,里面甚至还有倒卡,真是别具心裁,令人称巧。所以一直想看看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制作的。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得知一位“匠人”的住处,并让我有幸目睹它的制作过程。

        我在这 爱上她的美 ——新店的手艺



篾匠

  “匠人”姓吴,他在劈竹子时只要在竹子当头一刀,然后使出两分力气,稍稍一掰,那些坚硬的竹节就会顺势裂开,发出哔哔啵啵的炸响,势若炮仗。再就是破篾,破篾是一件需要非常专心的活,一刀下去,无论上下分开还是左右分开都是两根对等的篾,如果开头稍有差池,结果肯定就是前功尽弃。所以每条竹篾“吴师傅”都视若珍宝地分类收集起来。问及原因时,他操着浓重的方言和我说到“竹篾,有青有黄还有麻的,没有那种颜色是没用的。各自在自己的位置才能织成坚固的器具,支撑起生活的重负。这就像人这一辈子,在自己该在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成就无所谓大小那都是人生的意义。”……

  后来,我不再去纠结鱼篓的制作了,而是一直在思考“吴师傅”的话,和新店“匠人”为什么“只要自己觉得不好的东西,绝对不拿出来卖”。直到笔者在新店待的时间长了,慢慢在工作和生活中体会到了,原来这就是新店人身上一种叫做“信义”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