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婚俗中,两姓确定联姻关系最重要的一个习俗程序就是“放炮”了。
你看那边:一支队伍行进在崎岖山路上,萝卜丝头巾,对襟衣,稻草鞋,肩上的担子里,装着布料、酒肉、糖食等,而且这些物品全都用红纸条贴上或包上。这就是侗家婚俗“放炮”中,男方请的使者组成的队伍。
“放炮”,当地又叫“插茅香”,是北侗地区对“定亲”的俗称,而这俗称在玉屏自治县境内的称法也小有不同,东北方的田坪、亚鱼等乡镇称为“放大炮”;西南方、舞阳河以南的平溪、新店等乡镇称为“放炮”。但这“放炮——定亲”和“讨口气——订亲”可不是一回事了。“讨口气——订亲”是约定联姻,这“放炮——定亲”是确定婚姻。“放炮”就是讨了口气认了亲后,随着两家关系通过一些时间的巩固和发展,经媒人联络,双方共同商定,选择一个吉日,举行放炮定亲的仪式。
把“定亲”俗称为“放炮”,这在玉屏侗乡山寨也是有来历的。以前不叫“放炮”,当地方言就叫“插茅香”,即初次在女方家神龛香坛上插香烛之意。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侗家小伙子爱上了邻寨同是侗家的一漂亮姑娘,两人经过多次赶坳的交往接触,已互生爱慕之情。小伙子给家里人说了后,父母为他讨媒去邻寨姑娘家提亲,姑娘的父母经过一番掏提(方言,即打听、了解的意思)后,也同意两家开亲。哪知这姑娘被当地一财主看上了,想要娶她去做小老婆,于是派人送信给女方家,说是定于某月某日某时将亲自上门来提亲。这下可急坏了姑娘的父母,二老也顾不了男求女嫁这些老规矩了,连夜赶到女儿中意的小伙子家共同商量对策。双方二老商定,小伙子家也于土财主说的那天,但是要比他早两个时辰带着彩礼到女方家去正式定亲,到后就放鞭炮报喜讯,也以此通知、招集附近山寨的亲戚一起赶来参加,造大定亲联姻的架式,以使那土财主到时也奈何不得。第二天,姑娘的父母又打发人分别到各亲戚处一一告知,还特别扎呼(方言,即交待的意思)亲友,听见鞭炮响就立即赶去。约定的这天到了,姑娘的父母悄悄地准备酒菜以招待客人,小伙子家的人按时到了,顿时寨子里响起了欢喜的鞭炮声,直到这时寨子里的人才知道这事。没多久,附近的亲戚听到鞭炮声后也都赶到了,姑娘家的长辈随即当众宣布这门亲事,确定两姓联姻,并招呼众人入席喝定亲酒。等土财主到来时,才知道一切都晚了,他心里明白自己虽是财主但也不敢欺众,也就死了这个心。就这样,“定亲”就被喜庆响亮的称呼——“放炮”所替代和传下来了。
放炮定亲是个非常重要的婚俗程序,举行的仪式较为庄重。放炮这天,媒人率领男青年的父亲(或者其他男性长辈)及帮忙挑礼担的人前往女方家。礼担里的礼品有酒、肉、糖、粑以及给姑娘的布料,另外还有烧的香、纸、红烛等,全用红纸包好或贴好。这时的礼品数量较多,除了给姑娘家的外,还要有赠送其叔叔、伯伯等一些嫡族至亲的礼品,礼品的种类上都要一样,只是在数量上不同。但所有礼品在数量、重量上都必须是双数,而且要有圆形的食品,以示成双成对,婚事圆满。一般给姑娘家的礼品是肉8斤、自酿的米酒8斤、红粑24个、圆形的饼子24个、给姑娘的布料两段;给其他至亲的礼品则为酒、肉各二斤,红粑、饼子各四个,要是男方家富裕点的,送的礼品数量和重量也会成双数的增加,如至亲多的,仅礼品也有好几担呢。
一行人到达寨子后,就放鞭炮报喜讯,女方家听到鞭炮声即派人到大门口迎接。进屋后,女方家的伯母、婶娘、嫂嫂等就忙着为客人们端来洗脸水、上茶敬烟,或是端上一碗解渴的凉水泡醪糟。寒喧一番后,女方家一德高望重的长者就安排人在神龛香坛前的案桌上摆上供品、净茶(不用酒),宣布两姓联姻定亲(侗族忌讳同姓结婚),燃点香烛、钱纸,告知先人,随即入席喝定亲酒,两家儿女亲事就定下来了。男方一行返回时,女方家会在挑礼品来的每挑担子里回放些毛巾、手帕、袜子等小物品,有来有往,不能使担子空着挑回去。
“放炮”确定了的联姻之事,是非常慎重而不能反悔变卦的,偶有哪家反悔变卦,不但要受到家族和乡亲遣责,还要在金钱上给对方以赔偿,这要由媒人居间调解。这在过去纯朴又贫穷的侗乡,人们是承担不起既丢面子又蚀财的后果的,因而悔亲者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