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学第一堂专业课,教授问一脸稚气的我们:“做一名新闻人最需要什么?”随遇而安的性格,让我觉得以前所有的轨迹似乎都是“顺其自然”,迷迷糊糊结束了亢奋的高中生活,似懂非懂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授的这个问题,我是真的没有想过。
当时全班50人,答案各种各样,但是回答得都十分“正统”,诸如说需要专业的设备、要有一个给力的团队、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等,直白的答案像足了被提问到的小学生。而我除了一脸茫然,再也没有了其他能表达了。
教授之后的解答在我的记忆里仍然清晰,如绵绵细雨,足以浸润灵魂。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位师兄卧底采访“背篼”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信念”和“责任”的故事。
贵州“背篼”与重庆“棒棒军”、泰山“挑山工”一样,是一个在城市最底层艰难求生的劳动群体,他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靠廉价的劳动力换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菜市场、客车站、建筑工地等凡可能有重物、废弃物需要搬运的地方就是他们活跃的市场。这位师兄,为了反映"背篼"们的生存状况,他在拿到选题的那天中午就配齐了设备:一只背篓、一双球鞋、几根粗麻绳。就这样从一名新闻记者变身为“背篼”,一头扎进“背篼”队伍中。在经历了被排挤、被侮辱甚至被"教训"后,他习惯了喝自来水,练就了拔腿就跑的速度,可以席地而坐,也时常“以天为被地为炉”。一个多月时间,他挖掘到“背篼”们的酸甜苦辣,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让作为子女、父母,又是妻子、丈夫的“背篼”也格外真实。他笔下的“背篼”虽然居无定所但是有家、有责任,虽然艰难求生但是憧憬美好生活、乐观向上,只是劳动资本换取生活资本的方式太粗放,这个群体太不被关注,同时缺乏保障。最终洋洋洒洒近万字,连续四期排版,师兄以真实、质朴的笔调解读了“背篼”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符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极深,为了一个新闻选题,师兄可以委身做到这个程度,那份对新闻事实的尊重和对新闻事业的虔诚,让我第一次知道新闻人应该“要用什么”去“做些什么”。毕业后自己拿到从业资格证,选择了从事新闻工作。这期间,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寻找县内各种新闻线索,有喜悦的,有悲伤的,有丑态曝光,也凝聚正能量,但我从不敢说自己是新闻人,因为我知道,新闻报道从客观事实走到主观事实,再由主观事实回归到客观事实,新闻人不仅要日夜挥动着手中的笔,更要扛着追求新闻事实的信念和责任,而这种信念和责任需要用太长的时间来诠释。
我很敬佩一位一生忠于新闻事业的新闻人,她可以把新闻工作看得很重,重到把生命放在了第二位。她2001年成为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2002年成为惟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成为在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的惟一的华人女记者。她就是“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当别人问到害不害怕面对死亡时,她回答说:“怕!生命宝贵,但作为一名记者,在镜头前有自己的责任,在炮火战乱中,这种责任感让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职业。”她不是不敬畏生命,只是一旦把新闻工作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责任就重于生命,正如“战地玫瑰”这个封号一样,娇艳的玫瑰就算要绽放也得在硝烟弹雨中。
今天的新闻是以后的历史,好的新闻是历史的坐标,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员,我想只有内心有把标尺,自己才看得全、走不偏,就算没有蜚声扬名,但凭那份对职业的执着,对新闻事业的虔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坦然地说:我是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