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背篼,玉屏人的乡愁

来源:玉屏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小背篼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背篼对于侗乡人是无须多言的,它总会给侗乡人深情、温暖和希望,侗乡人对背篼也有着特殊的寄托、感情和情怀。侗乡人与背篼正如交织的竹篾,在千百年的沿袭和信任中书写了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依偎中分担着侗乡人生活的重负。他们,血脉相连,长情悠悠。

金竹又名黄皮竹,在箫乡大地随处可见。和水竹一样,它是编制背篼不可多得的好材料。从山上砍回家之后,先是将金竹劈成小片,然后把肚内白色部分割去,只剩得青色的竹篾时,就可以开始编织了。金竹以其强柔韧性可以经得起编制师傅各种扭曲、“摧残”、锤炼,经过一两天的复杂工艺,一只精致的背篼便诞生了。

背篼上大下小,肚大口圆,有纳百川千湖之势,萝卜青菜、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人间百味全盘接收也不在话下。两根背带首尾呼应左右对称,油光发亮的背带是岁月磨砺的痕迹,它帮着侗乡人一起抵挡着生活的风雨与困苦,同侗乡人一起体味着生活的踏实与心安、喜悦与幸福,给侗乡人以希望。

侗乡人赋予了它生命,它用它的一生在感恩。

它总能在农忙时临危受命,闲暇时偏安一隅,在呼来唤去中宠辱不惊、毫无怨言,在默默守候中收心养性,兀自丈量着时光的长度。负重不堪的时候它也会变形、会面目狰狞。然而,它终究能咬紧牙关圆满完成任务。当被卸下重物的时候,它又能立马恢复原状,干劲十足。这面对挫折的毅力、不怕困难的勇气、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品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正是侗乡人精气神的完美写照。

对于侗乡人而言,背篼更是童年阑珊的记忆。坐在背篼里和行走在背篼外是成长的分界线,从牙牙学语到仗剑天涯,背篼总是温暖的存在。就算侗乡游子漂泊天涯、芒鞋踏破,背篼也总能够令他们魂牵梦萦。它承载的是乡愁和母爱,想起便能严寒尽散、暖从中来,在他们迷茫惆怅、迷失方向的时候温暖他们,让他们心安,让他们重拾希望,有继续前行、披荆斩棘的力量……

一片竹篾编织了侗乡人的生活,一只背篼托起了侗乡人的希望。然而,这祖传的艺技却似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慢慢遗失。背篼在集市上见到得越来越少,会编织的工匠更是鲜见。我想,这并不是简简单单一片竹篾的问题,它是侗乡人忠诚、同甘共苦的好友,是希望、是生活、是母爱、是乡愁,它更是国之瑰宝、民族之血脉,是根和源。若就此遗落,怕冢中先辈痛心疾首,怕我辈失了魂魄,失了来处……

让我们行动起来,珍视我侗乡之瑰宝,用背篼取代塑料,传承侗乡文化,保卫我侗乡如玉流水、似屏青山,留给子孙后代春风满面、笑靥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