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来源:玉屏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北门桥,是玉屏县城通的第一座桥。对于这个㵲阳河穿境而过的县城,在1984年之前,两岸往来的人,只能通过渡船踏上对岸。

北门大桥

哦,不对,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潜水” ,玉屏本地人喊“栽沕”(音zaimi)。

 

坐船过㵲阳河

家住玉屏县城㵲阳河边馆驿的唐军,出生于1973年。他说,小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在㵲阳河里洗澡,那时候下游的贺家滩水电站没有修,河水没有现在这么深,水面也没有这么宽。

涨洪水时的北门桥

“‘栽沕’就能到对岸,馆驿这里,㵲阳河大概也就5米宽吧。”可能是回忆起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唐军说得很激动:“现在啊,‘栽几个沕’都过不去哦!”唐军说,现在的㵲阳河河面怕是有70米左右宽。

馆驿老街,很久以前是玉屏赶场的地盘

于㵲阳河有着欢乐童年记忆的还有同样住在馆驿的陈国伍。“知道什么叫‘鱼疗’吗?不花钱的鱼疗!哈哈哈……”今年已经47岁的他,谈起童年的事时仿佛又到了小时候。“那时候一撮箕捞起来,拿回家就是一碗菜。”

㵲阳河旁的万卷书崖

70年代,过㵲阳河,都是坐木船。“船也挺大的,一次能带近30个人吧。”家住馆驿的77岁老人家唐秀发说,那时候还没有“下户”,队里凑钱造了船,有专人负责摆渡。“那时候我几乎天天去河对岸那边的卓林坡砍柴,一来一回,因为摆渡的是熟人,所以我是不花钱坐船的。”

但是,来玉屏赶场、做生意的人,都是要花钱坐船的。“也确实不方便,尤其是涨洪水的时候,我们喊做‘端午水’,船不敢开了,来赶场的人回不去,只能在城里先住旅社。”陈国伍激动地说,后来修了防洪堤,洪水也少了,基本没发生过洪水进屋的事情了。

70年代末,木船开始载车过河。80年代的时候,木船就变成了铁船。但唐秀发等人更喜欢喊车船。何谓车船?面对记者的疑问,围成一圈坐在香肠下烤火的唐秀发、陈国伍、唐军等人连说带比划地给记者解释:“就是车先开到船上,船再开到对岸,车再开下去,车就这么过河了!”

“这个车船是县里造的,由县交通局在管理,车船是铁的,结实多了。”唐秀发说,慢慢地,运输的物资和人流增加了,但还是不多,要说多起来,要属北门桥建成后了。

 

北门桥通车

“我记得是‘大庆’的时候,桥通车的。那就应该是1984年。”同样家住馆驿的唐贵回忆道。他口中的“大庆”,就是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那一年的县庆,也就是1984年。

唐贵边说边比划

唐秀发是当时玉屏机械厂的工作人员,他回忆说:“从贵阳下来了3、4个师傅,我们一起焊钢筋。”话音刚落,一旁的唐军忍不住打岔。“玉屏只有他一个人参加了嘞,当时县里他是最好的焊工。”

唐秀发继续说:“我们分成两班人,白天晚上换班,做了大概半年吧,才把钢筋焊完。”

北门大桥通车

但是北门桥的落成远超半年。“大概是从1982年开始修的。那时候基本是靠人力,哪像现在,都是机器操作,快多了。”唐军说道。

北门桥通车后,车不再从㵲阳河边的马路走,而是改道红花。红花片区从约10户人家,到商铺、人口逐渐增多,渐渐有了如今的模样。

在㵲阳河边长大的唐贵(牛仔衣)和伙伴站在㵲阳河边

“以前坐船的时候,虽然没发生过翻船事件,但是风险一直有的。”唐秀发说,现在是好了,安全多了。

北门桥,不仅是玉屏人通行㵲阳河的交通要道,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晚上散散步,看看夜景,到对岸逛逛街;搬个小板凳,在桥上钓钓鱼;更有胆大的小男孩,在桥上跳进㵲阳河里。

北门桥通车,玉屏县城人流车马往来两岸不用再坐船,北门桥也成了玉屏县城标志性的地标。

 

北门廊桥即将落成

从渡船,到通桥,如今的㵲阳河上即将迎来另一番风光——北门廊桥。据玉屏大和廊桥房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营销与招商负责人林中魁介绍说,北门廊桥建成后,四个楼层大约有3000多个门面,他们争取在2019年4月底交房,目前还在持续招商。

“在销售铺面前,我们先招好商家,才能保证商铺分布的统一规划。以后让消费者挑选商品不用到处跑,可以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货比三家,买到最满意的商品。”林中魁说,他们要求所有的商家加入联盟,接受统一的管理,比如以后在每月的会员日,所有商家会一起做活动,消费者也可以办理廊桥会员卡,享受优惠。

北门廊桥

北门廊桥不仅在商业方面有着极大的价值,在文化、公益、旅游及玉屏形象方面有着更大的意义。

“我们计划在廊桥的墙面上设计展示侗族风情的民俗文化墙与雕刻,在桥的北边建一个箫笛雕塑广场,丰富北门廊桥的侗族文化内涵。”负责北门廊桥文创设计的孙飓说,这是一项很难的工作,但是事在人为嘛:“我们要把北门廊桥打造成玉屏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