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会议走进了黔东这座小城,我爱上了穿城而过的㵲阳河;因为㵲阳河弯弯曲曲的柔媚,我爱上了这座柔情似水的小城。这座小城,便是黔东门户玉屏,全称玉屏侗族自治县。
在水一方 姚祎
㵲阳河,这个洞庭湖的女儿,远古时期便从瓮安一带出发,乘着夜风,飞越一座座山间峡谷,飘过施秉,飘过镇远,一路向东,把那个碧绿的飘带留给了这个小城。小城便高山长青,绿水常在,数以万计的侗族、苗族、汉族及其他民族百姓在此生生不息。不过,那时候这条河这一段还不叫㵲阳河,而是叫平江。后来又改名,《后汉书》《水经注》称之为雄溪。宋元时期改名平溪,到了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这里还是平溪卫,改属贵州省思州府。要说玉屏之得名,还得感谢一个人——云贵总督鄂尔泰。
鄂尔泰(1677年—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康熙朝举人。人生辉煌之时,任云贵广西三省总督。五年后被招回京,任保和殿大学士,居内阁首辅的地位。雍正帝死后,出任总理事务大臣。乾隆元年(1736年)为钦点会试大总裁,除大学士职务以外,他又兼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皇帝亲自前往祭奠。可见其地位不低!
玉屏夜景
玉屏跟鄂尔泰到底有何瓜葛呢?原来,鄂尔泰是为数不多的封疆大吏之一,雍正皇帝对他很是器重。他在担任云贵总督之时,为了“改土归流”以巩固边疆,不惜血洗山寨,杀了不少苗民,并将一些不愿归附的山民赶进深山。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清朝高官,他也确实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兴修水利、引进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开辟边贸等。雍正五年春天,他到平溪卫巡视,发现此处山青水秀,一时兴起,豪情满怀。站在船头,他抬手一挥,禁不住脱口赞叹:“真乃流水如玉、青山似屏啊!”属下趁此上前一步:“大人,何不将此地更名为玉屏?”鄂尔泰点头称是。于是,一封奏章便送到了京城并得到兵部的批准。玉屏县之名,便从此名扬天下。屈指算来,迄今已有290年历史。
如今,初到玉屏,置身㵲阳河畔康年国际酒店的高层客房,隔窗欣赏玉屏美景,品味这“流水如玉,青山似屏”的妙处,仍觉得290年玉屏之名余味无穷。夏日的河面之上,水波不兴。一眼望去,犹如温润的碧玉,你无法捧起,而触觉仿佛又有着丝滑般的柔软。河水穿起岸边绿树、楼房和青山,无声地远去,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投向远方,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
大美玉屏 姚祖告
傍晚时分,漫步河畔,太阳的余热似乎并没有影响人们的兴致。那个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侗族特色建筑风雨桥,横跨㵲阳河之上。据当地人介绍,玉屏15万人,侗族人口占了百分之八十还多,无怪乎成了贵州省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呢!风雨桥上的鼓楼,让我想起了大龙镇的乡愁馆,想起了无数侗乡山寨侗族儿女们节日的对歌、优雅的舞蹈,还有醉人的米酒。尤其是每年农历六月六,早熟农作物开始成熟,侗乡的“尝新节”便宣告开始。亲手做好桐子叶麦粑,磨好豆腐,先祭祖,再品尝……有些侗寨,有玩秧灯的习俗,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若是你此时有幸走进侗寨,见证侗家的《侗族敬酒歌》,那么,身着民族服装的侗家妹子们会用婉转如百灵的歌喉,清唱一曲拦门酒。酒碗未端,你便会醉倒在侗乡浓浓的柔情里。可惜,我这次没有这种福分,但有的是希望,有的是机会。
拦门酒
蓝天白云渐暗,不觉间华灯初上,风雨桥一下子被灯光映照得富丽堂皇,一身金黄的华贵气质。㵲阳河面,也好似铺满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金箔。桥下流水无声,桥上乘凉的人们或闲坐,或漫步。木质结构的风雨桥,大红的宫灯,就像一面旗帜,彰显着小城的个性。西侧桥头之下的两块平地上,休闲的人们跳起了广场舞,优美的旋律随着夜风在河面上飘荡。附近侗族风情园的食客们,也在小河流水、喷泉哗哗的氛围里,享受着小城夏夜的美食与夜色。
风雨桥夜景
我曾想象着在一个飘着雨丝的日子,撑一把油纸伞,走在㵲阳河蜿蜒的河岸。烟雨蒙蒙之中,河边的树木、楼外的青山会被大自然装扮得更加苍翠,宽宽的河面会被雨滴点缀得更加多姿多彩;我曾想象着当一个渔人,垂钓在㵲阳河畔,不求鱼之收获,只笑看秋月春风;我也曾想象着能够在静谧的月夜,邀三五知己,乘一叶扁舟,在静静的河面上把酒当歌。酒至酣处,闻远处箫笛之声……但会议日程紧张,来去匆匆,一时心愿难了,只能留待梦乡。
古屋笛声 杨秀勇
到玉屏,这箫笛不能不说。因为这箫笛制作技艺,已经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雌雄成对的箫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声音浑厚洪亮,雌箫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对情侣在合唱,协调和谐,娓娓动听。当地人说,玉屏箫笛,始制于明万历年间,工艺精湛,音质清越,古为宫廷贡品,今为民乐奇葩,已成为“贵州三宝”之一。
清乾隆《玉屏县志》记载:“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风笙”。玉屏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三百年前,由山东迁来玉屏安家的郑氏,到镇远省亲访友。偶遇一鹤发童颜的老道鹿皮翁,顿生敬意,与之结为知心朋友。老道来到郑家没多久,生了一场大病,郑家待他如亲人,煎汤送药,殷勤照料。老道病愈后,与郑氏经常出城游玩。有一天,游经城北玉屏峰,见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从东边天际乘祥云飘然而至,端坐对面石莲峰吹拉弹唱。两人匆匆赶往石莲峰,只见群仙驾云而去的背影。赶忙寻找八仙踪迹,仅捡到一支箫,是韩湘子的。直等到日影西斜,仍不见仙人归来,只好将神箫带回家中。次日,他们又到城西南飞凤山游玩,见翠竹满山,青郁喜人。老道选取两根凤尾水竹带回,制成箫笛一对,雌雄相配,声调婉转清幽。为表述感激之情,道人将制作箫笛的技艺传授给了郑家。雅好音律的郑氏,喜出望外,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至今。如此动人的传说,使玉屏箫笛增添了些许神秘。就连玉屏境内《张三丰在玉屏道观驻足》《四十八条龙上北京,失落一条懒龙在玉屏》等优美的民间传说,也都与箫笛有关。
当然,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仅仅站在风雨桥上远望屏山公园山顶上的箫笛雕塑,还是远远不够的。抽时间走进印山书院的玉屏箫笛博物馆,方能够真正触摸玉屏箫笛的前世今生。
侗乡巨变 王旭飞
岁岁年年,星移斗转,蜿蜒的㵲阳河,让玉屏变成了一块神奇多彩的土地。优美的自然山水,奇异的民族文化艺术,使之永葆神秘的色彩和永久的魅力。不过,看今日㵲阳河边的320国道、沪昆高速上来往的汽车,看黔贵铁路、沪昆高铁上奔忙的普通列车和高速列车,这座小城的未来,能不更加美好?我不相信,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