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坡上护林人
清晨时分,薄雾未散,同往常一样,罗克兵早早便穿行于南门坡山林中,看正在修建的登山步道,也看正在栽种的珙桐,当然,还有看看这片山林。
东门坡云海
远眺玉屏城
2009年,46岁的罗克兵被调至南门坡护林站,成为一名护林员。从那时到现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看林”成了罗克兵最重要的事。看不只是用眼,沿山而上,瞧见藤蔓缠住了小树苗,罗克兵便用手将藤蔓一点点解开,“我对这片森林有厚爱,很爱护它。”罗克兵说。在他看来,看山,还得有情。
罗克兵与树
上世纪60年代,玉屏南门坡护林站成立。南门坡脚,一座土筑的房子、一群护林人便是当时护林站的所有。
1997年全省国有林场工作会议合影
对山有情的不止罗克兵。
1957年出生的邓仕先,25岁退伍分配工作时选择了林业部门,“算起来已经有36年了,我和林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1997年,邓仕先从茅坡国有林场调至南门坡护林站当站长,“南门坡护林站又分了南门坡哨所和东门坡哨所,一边分了4个人值一个星期,吃住都在山上。”
1998年,邓仕先挑着箩筐走在南门坡脚
邓仕先说,当时他主要在南门坡哨所值守,天麻麻亮就要出门巡山,砍刀、扑火工具是必须带的,天黑了就在木架子做成的瞭望台值守,但经常还要和同事一起夜间巡山,“因为那个年代偷树子的人比较多,所以晚上我们也要到山上去看看,当时路又是毛路,不好走,经常两三点了我们都还在林子里。”
邓仕先曾在茅坡油茶试验站工作(左2)
常人眼里看来辛苦的事,邓仕先却有另外的想法,“当时还年轻,一点都不觉得累,相反觉得跟大家一起把林子看好很带劲。”老家是新店镇沙水坪的邓仕先,从小与山打交道,山上哪里有什么树,一清二楚,成为一名林业人,以及到南门坡护林,对热爱山林的他来讲,是最好的安排。
20出头的邓仕先(后排左2)
但,邓仕先与南门坡的缘分早在他10多岁时便结下。上世纪70年代,邓仕先的父亲也曾是南门坡护林站站长,当时还在沙水坪念中学的邓仕先逢周末就会到南门坡上去看父亲,“那个时候就知道父亲要守山,要把林子看好。”在少年邓仕先的心里,父亲就像那片山林的守护神,能保护好那片林子。
山景
与邓仕先因为热爱选择成为护林人不同,今年已经55岁的陈榕成为一名护林员则很偶然。1983年,中专毕业的陈榕正好参加了茅坡油茶试验站的招工考试,成了一名林业人,6年后,他由长岭乡(现为田坪镇长岭村)林业站调到南门坡护林站东门坡哨所。
楠竹封林
“从酒厂那边上去,背上还要背一个星期吃的东西,将近七八斤重。”说起刚到东门坡哨所值守的日子,陈榕记忆犹新,当时才26岁的他各种不适应,上山的路荒,一坳到二坳的路很陡,他胆子又小,经常害怕,到了冬天,山上雾重、空气湿,盖的棉被润得都可以出水了,风一大电线就要被刮断,线一断就停电,到了晚上还要去巡山,“当时住的哨所就像炮楼,下面是煮饭的,上面住人,中间留一个通烟口。”
当年木瞭望台已成石筑的瞭望塔
这样一直坚持着,时间来到了1999年。“当时是4月左右,那天正好赶场,我正在巡山,有赶场的人看见我,就跟我说有个地方冒烟了,等我赶过去看,火已经烧起来了。”陈榕说,当时他立即一路小跑到山下酒厂喊附近村民帮忙,后来又通知了局里,“又热又饿,脸上全是灰,还好火扑熄了。”在陈榕看来,从自己被调到南门坡护林站东门坡哨所的那一天起,就得管这片林、就要看好它。
陈榕2000年左右的工作照
陈榕与邓仕先曾共事多年,在他们共同的记忆中,南门坡林子大、树木多,植被相当好,林子茂盛遮住了天,常常进山就是黑压压的一片。但2008年,一场几十年难遇的雪凝灾害把山上的大树压垮,当时经专家调研得出,恢复植被起码要30年。
千步梯
山上休闲娱乐设施
这也正是这些年,胡海军在努力的事。2012年,胡海军被调至南门坡护林站当站长,“从2009年到2010年都在陆续种植楠竹,到2013年楠竹逐步封林。”胡海军说,自己则组织种了红豆杉、金丝楠木等树苗,努力把珍稀植被恢复。
枫木树
贵州林业学校林学专业毕业的胡海军,有扎实的林业知识,第一次治理南门坡植被问题是在2004年,当时南门坡马尾松闹虫害,作为玉屏林业局检疫站工作人员的胡海军参与了马尾松病虫害治理全过程,“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山上的马尾松打药,把虫灭掉,等虫结痂之后,还要请人清理,避免二次虫害。”
珙桐栽种进行时
尽管有经验,但要让一片4800多亩的森林恢复从前的植被,在胡海军看来,难度很大,仅凭一个人、一个单位都是不可能完成的。2016年8月,贵州省林业厅批复通过玉屏南门坡申报省级森林公园,让南门坡生态恢复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步道修建中
今年,南门坡添了“新家人”。珙桐、红枫、金丝楠、红花木莲等珍稀彩叶树种将陆续被栽种,“我们将要进行林相改造750亩、森林抚育1176亩。现在正在栽植珙桐,已经完成500株的种植。”胡海军介绍。
伫立山间的管护责任牌
如今,罗克兵巡山的内容,除了进行防盗防火、病虫害预测外,还要负责查看上山步道修建、指导植被栽种,“我作为一名护林员,保护好这片森林是我的责任和义务。”罗克兵说,现在比以前要好很多了,山上安了监控,巡山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半夜三更守在林子里,再过几年,他也要退休了,到时候还是会上山,看看这片林,背点山泉水喝。
背水人
61岁的邵丽娜到南门坡背山泉水已经有10多年,“山上空气好,环境也好。”邵丽娜认为这有南门坡护林站这些护林员的一份功劳,“每次都能遇到他们,还经常看见他们用扫把扫落叶,真的很负责。”
罗克兵正在写当日巡山记录
从上世纪60年代建立南门坡护林站到后来的茅坡国有林场南门坡工区,再到省级森林公园,已经过去50多年。邓仕先的父亲早已作古,当年浑身是劲的愣头青也已到了花甲之年,不过,退休了的邓仕先又被返聘,继续发挥余热——协助解决林业纠纷。
70年代的护林站原址
已经55岁的陈榕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对山林充满害怕的年轻人,他还在东门坡哨所值守,每天绕4、5公里的山路巡山,还是会带着一把砍刀、佩戴防火袖套,“当时觉得山上孤独又无聊,后来看看山、听听鸟叫,觉得也很好。”陈榕说,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生态保护,南门坡省级森林公园建设也在推进中,南门坡这一大片林子会越来越好,能让大家有个休闲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他觉得就很好。
护林日记
青山绕小城,邓仕先打比喻:南门坡就像玉屏的帽子。他还说,“玉屏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守护这片林子、这片生态,这也是成立护林站的初衷,把这片林子守护好、看好,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护林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