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水管家”
车子顺着道路蜿蜒向上,窗外景观绿叶渐变为黄色,驶入田坪镇岩屋口村红岩坡组,小村寨被层层林木与浓云晨雾团团包围,微风渐起,落叶纷飞满地,枝上稀疏黄叶,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中。
岩屋口村
晨雾散去,阳光从云层中透过,温润暖煦,将小村寨从静谧中唤醒。
但以前,生活在红岩坡组的人们却饱尝用水难的苦,人多地少、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常常被邻村打趣为“盖上佬”。
通过努力,水渐渐流出,老人也舒了一口气
由于村高寨子远,水成了村民们生活的一大难题,还没有通路的时候,村民们只能靠着肩挑背扛从山下挑、背水上山,来回花去大半天,一挑水,洗脸、洗脚、喂猪.....循环使用,一家老小背回家的水也只能维持2、3天。
后来,随着玉屏脱贫攻坚的政策帮扶和人畜安全饮水方针的指导,岩屋口村修通了“组组通”公路,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改变了用水靠下山背的局面,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了质的改善。
虽然通了自来水,但由于地势高,加之村民平时浪费水的现象越发严重,逢干旱的时候,组里用水还是得靠政府从田坪用消防车装水上山补给。
这个得有人管着
“没有通水的时候,盼着龙王爷下雨,现在通了水,大家开始浪费了,这可不行;干旱的时候水经常不通,光靠消防车送水,这更不行,必须得有人管呀。”退休回归田园的老党员干部杨德洪带着使命,开始了义务管水的差事。
这声音在乡亲们中间炸开了锅,大家都纷纷为这个有气魄的老人点赞。
自从管起了组里的排水问题,杨德洪老人便一家一家上门查看是否有浪费水的现象,只要发现有人浪费水,便对其呵斥教育一番,作为下次重点查看对象,反复上门查看,直到其改掉浪费水的陋习。
有问题就要解决
在干旱的时期,老人每天早上来往半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往山上的水源点排水,只为让村民们能够有水可用、能够在其他村面前“抬起头”。
扛起了这份责任,杨德洪做的第一件事的就是上山寻找没水的原因。沿着水源点和水管反复查看,他找到了通往家里水管没水的原因,地势高,水不易流出,水管经过一段坡路,水在向下流动的途中遇到了阻碍。
水源点就在长长的洞中
找到了原因,就要拿出解决的办法。办法哪里来?他相信,办法都是干出来的。作为外行的他,刚开始也是很陌生,经过来回摸索,他找到了排水的办法,先进入长长的洞中灌水,将水位抬高,再走出洞外,将管内的空气用嘴吸出,反复5、6次,水流开始通过水管慢慢流入家家户户。排水的过程需要近半个小时,每次排完水,老人总是喘着粗气、歇上一阵子后,才踏上下山的路。
“虽然排水可以暂时解决乡亲们用水的问题,一旦干旱的时间太长,水源还是不能保证呀!每家得有一个小的蓄水池才行。”政府采纳了杨德洪老人的建议,为组里的30余户人家修建了一个小型蓄水池,用于防备长期干旱。
辛苦都是值得的!
如今,在红岩坡组再也不见村民家里不关水龙头的现象,再也不见消防车装水上山,看见的只有村民们脸上藏满的笑意,和杨德洪老人上山排水的景象。
杨德洪老人望着红岩坡的山和云
“我们不用再靠‘外来水’供给了,腰杆也挺起来了,乡亲们都知道滴水贵如油的穷苦过往,节约习惯早已养成,日子越过越好,再多的辛苦都值了!”杨德洪老人的坚持打动了村民们,大家都亲切的称他“老辈子”。一声亲切的称谓,对他而言,比获得什么褒奖都高兴。
杨德洪老人正在扩宽道路
记者手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一次来到世外红岩坡,领略了自然的美,也听到了关于“水管家”的故事。走在回来的路上,脑海里全是杨德洪老人的身影,精神矍铄,爽朗自信,不禁心头一热,一股莫名的暖流在心中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