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近日,央视播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这个节目架起了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桥梁,古为今用,让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期的主题是:治国有常民为本,主要围绕“仁政”进行展开。仁政理想是与儒家仁的思想密切相关的,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最早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总结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得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创新性发展和使用了很多传统的仁政思想。
重民生,以民为本。“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句话出自《淮南子·氾论训》,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国家要想和谐稳定、长远发展,必须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能更好凝聚人心,共谋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优良传统;必须牢记“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要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于群众利益,要将自己的一切行为准则建立在为民服务的基础上,要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兴民德,寓治于教。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依存度不断强化,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这个背景下,兴民德就变得更加重要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习近平主席曾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我国传统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拓展与深化。因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的道德意愿,培育人们的道德观念,提高人们的道德实践能力,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得民心,执政兴国。孟子说,得民心得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要始终把人民的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只有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才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