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来源:玉屏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18年10月8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首播。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节目播出后备受热议,收到了多方好评。节目的前三集分别围绕“为民”、“仁”和“德”三个主题展开。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讲述了在“为民”这个大主题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讲述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从崇徳、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阐述了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最大程度放大了电视平台的鲜明特点,更能将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便于受众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过目不忘。

语言这东西,有种神奇的力量。节目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让经典的语句更加大众化,让精炼的词语更加接地气,将高大上的内容镶嵌进灵动的节目中,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中,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博大精深又很接地气。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归根结底,仍然是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节目的第一期为例,习总书记经常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启发。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驻村干部要扎根在扶贫第一线,给群众带去“看得见的变化”。坚持“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用好“三类资源”,打好“四场硬仗”,真正的解决群众困难,改善群众生活,坚定脱贫信心,让群众真心拥护党的扶贫政策,真心信任各级扶贫干部,让群众由内而外的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像节目中“思想解读人”所说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今后,我们将继续热情饱满地投身扶贫工作,利用好各项优势,实施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

同时,在“平‘语’近人”这一节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习总书记深厚的文化功底,这与他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习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总书记将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维系于民族精神,滋润于“慎终追远”,深扎于敬畏之心。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除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根脉切断不得。中华文化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今天看来,将其在中华民族推进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然为人类恰逢其时的新的文明复兴,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突出问题导向、回应民生关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的实事。同时要守住我们文化的根,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我们的文化基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古为今用,增强民族内心的动力、强身壮体的抗体和慎终追远的定力。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的重要论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人类的美好生活而继续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