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老村长”杨西平

来源: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跨越半个世纪,
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甘愿为村里的发展鞠躬尽瘁!

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深爱着养我的土地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街上村,在这种满中草药、阡陌交通、富饶的土地上,一条长达486米的通水渠隧道将大山另一边的甘甜泉水引流汇集到朱家场镇鸡公洞水库,泉水灌溉着街上村千亩良田。如今时代在变革中发生着变化,唯有顺渠而下的股股清泉,诉说着朱家场镇街上村从缺水贫穷到因地而富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街上村有一名老“村长”名叫杨西平,每逢春夏两季,他便穿行在街上村的田埂上、山林间,四处寻找水源,为农田灌溉而奔走。缺水农田难丰收,街上村农业发展一直深受缺水困扰,杨西平主动带领村里人修通水渠隧道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
  在无资金、无施工工具的条件下,那时村干部们将个人两年薪酬全部投入到修水渠隧道中,并向百姓借粮借钱,最终从湖南隆回请来31名工人。通过边摸索边实践,村干部、村民、工人肩挑背扛施工所需建材,开始修水渠隧道。鞋磨破了没钱买,大家便赤脚步行几十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了皮,双脚血淋淋的,依旧坚持着。
  就这样,历时两年,街上村的村民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地凿出了黄旗坳至鸡公洞水库的486米通水渠隧道。从此,街上村的千亩良田得到了灌溉,村里的各项产业也顺势得到了大发展。
  杨西平是一名退休十多年的老“村长”,同时也是一名中共党员。杨西平从1959年至到2008年在街上村任“村长”,历时49年。最初当上“村长”时,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多方面的走访调研,杨西平发现街上村土地适合种柑橘,并多次写报告向县政府申请资助柑橘苗十万株。经多方协调努力,终于在1987年从湖南引进了柑橘,街上村除五保户外,397户都种上了柑橘,等挂果成熟后,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余元,能受益15年。
  那时候,朱家场镇桐木村旁的老中学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特别的陈旧,活动场地有限,教学楼也无法容纳逐渐增多的学生。杨西平特别重视村里面孩子的教育工作,看到这一现状,他主动写报告联系镇里、县里,申请资金、申请项目,之后又协调村民拿出土地,进行村中学的整体搬迁工作,最终让孩子们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杨西平始终把村里的大小事当做自己的家事,如修路、打深井、扩大牛市交易场、修医院等。在他工作期间,每年解决街上村关于土地、森林、财产、房屋等纠纷40余起,一直以来村里未发生刑事案件。
  在贵州决胜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杨西平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的生活却始终过得那么平淡与坎坷。杨西平的老伴名叫胡桂莲,1997年患上内风湿病。为给老伴治病,杨西平带着老伴到镇、县及外地多次住院治疗,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差。这些年来,他的老伴瘫痪在床,基本生活无法自理,每天的衣食起居全部由他打理。他不离不弃,始终如一地照顾着老伴的晚年生活。杨西平的孙子也患有重大疾病,19岁的孙子至今不会说话,也不能走路,基本的生活也无法自理,19岁的年龄,身高却只停留在6岁左右。杨西平照顾老伴的同时还要照顾孙子,但生活的苦难没有让这位七十岁的老人屈服,在他的心中,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要克服困难,为人民服务。
  杨西平在职期间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不怕困难、不求个人利益,随时配合政府完成各项工作,多次受到省、市、县、镇的表彰10余项,多次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7年杨西平获玉屏“最美老人”荣誉;担任过县人大代表18年,镇人大代表15年。
  青年、中年到晚年,荣誉与苦难始终伴随着他,但老人把这一切看得很平淡,只希望家人平平安安。杨西平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深爱着养我的土地,虽然我的负担很大,但我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绝不向命运低头。我会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走完我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