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宣传系统“五支队伍”下沉一线】“空壳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还得靠产业

来源: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以往,想挣点钱难,只能挑着稻谷或者苞米去街上卖。现在村里发展了蔬菜产业,不出村就能打工赚钱,收益还不错,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11月28日,在玉屏自治县田坪镇玉露村蔬菜产业基地,今年62岁的工人杨紫圆说。

  玉露村是田坪镇东南部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这里以往和许许多多的农村一样,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产业绝对是稀罕事。

张成林在基地一角查看小白菜长势

  几年前,村里青壮年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山村,去大城市打工。玉露村村主任胡灿说,留守的多是五十岁以上的村民,人员流动大,导致村子成了一座“空壳村”,加上长期缺乏劳动力造成了大片土地的荒芜,想要改变村里现状,难上加难。

  “空壳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玉露村的选择是:靠产业。

  2015年,村民姚刚为谋出路,租用本村40亩田土养殖小龙虾。那时候,正值玉屏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全力推进之际,为了扶植群众发展产业,该县扶贫办为其协调了价值20余万元的澳洲龙虾苗种,由于气候原因,收益欠佳。

  时至2017年初,决心放手一搏的姚刚,放弃了澳洲龙虾养殖,硬着头皮从湖北购买了20万元的小龙虾苗,随着不断学习养殖技术以及精心管理,现在养殖面积已扩大到150亩,还成立了合作社,带动了村里30户村民户均增收2300元,打破了村里“零产业”的发展格局。

  对玉露村239户964人而言,小龙虾助民增收只是“星星之火”,如何盘活村集体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形成“燎原之势”,最终赢利给村民分红,才是“大文章”。

  2019年,借助全省“500亩以上坝区”发展的东风,玉露村与贵州省麻江县哈耕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全村500亩土地,建成生态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农户+村集体”的模式发展高效农业,该项目计划发展为占地700亩的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

  “村里要发展产业,大家都是非常赞成的。”负责蔬菜基地管理的张成林说,大部分村民主动把土地流转出来;同时,蔬菜成熟后,公司统一回收,也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村里发展产业,才有活干,每天工资六七十块,比种稻谷强了好几倍。说到基地务工,杨紫圆的喜悦溢于言表,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年产谷子只够吃,现在跟随全村发展的步伐,油菜采收后,也打算把土地交由村集体发展蔬菜种植。

  目前,玉露村蔬菜基地已种上了300亩红菜苔、白菜苔、小白菜,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85万;此外,莴笋以及其他蔬菜种植、水果种植、扩大小龙虾养殖面积等一系列盘活集体产业的谋划也正方心未艾。

  产业发展起来了,不仅盘活了撂荒的土地,村民还获得地租、务工收入和集体分红。胡灿说,村民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尝到了甜头,过去常年外出的人,这几年很多人陆续回来了,村里也开始有了“人气”。

  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打破“空壳村”现状,才能加快乡村振兴进程。胡灿憧憬地说,他们计划以玉露河为中心,沿河两岸发展水产养殖,纬度较高的地方种满蔬菜和水果,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样板,那时的玉露村将会由绿变美,由美变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