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的李庆安教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对毒品成瘾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也通过一系列的亲身实践,总结得出了一些新理论、新思考。
过去四年来,李庆安教授和他的学生一直在执行“禁毒教育高校公益联盟”资助的“社区成瘾者心理状况调研及干预计划”项目。其间,他们对78名毒品成瘾者及其家属进行了深度访谈。基于对这些访谈材料的分析和编码,他们发现了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成瘾者每次回到曾经的吸毒空间,包括第一次尝试毒品的那个空间,在他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为此,许多成瘾者家属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条极其重要的戒断经验:要让成瘾者戒毒,必须将他们隔离于曾经的吸毒空间之外。
为此,李庆安教授提出了“D型条件假说”这一新理论。在D型条件作用中,字母“D”为英文单词drug的缩写,特指毒品,在该假说中,“毒品”概念的外延,仅仅涵盖鸦片和冰毒等毒品,将香烟和酒类排除在外。
D型条件作用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前、形成、形成后。
形成前:如果将第一口毒品的尝试作为分水岭,成瘾者的人生就被切割为黑白分明的两个时期,前期是自由的人生,而后期则是被绑架的人生。以D型条件作用为参照系,成瘾者前期自由的人生,正是D型条件作用形成前的阶段,在D型条件作用形成前,成瘾者的世界是一个光明的无毒空间。
形成:从尝试第一口毒品的那一刻起,成瘾者的人生就发生了重大转折:从此,他就已经告别自由的人生之正轨,并误入被绑架的人生之邪路。成瘾者尝试第一口毒品的过程,正是D型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将吸毒空间与毒品发生紧密联系的过程,也是将吸毒空间转化为准本能刺激的过程。
形成后:D型条件作用形成后,成瘾者走上了被绑架的人生之邪路。这种被绑架的人生具有一个致命的特征:他每次重返曾经的吸毒空间,包括第一次尝试毒品的那个空间,在他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毒反应。
D型条件作用假说的实践价值,主要是控制吸毒心理与行为。按照吸毒与否的标准,可以将人类群体划分为正常人群和成瘾者人群。无论是正常人群,还是成瘾者人群,都必须面临如何控制吸毒心理与行为的问题。正常人群吸毒心理与行为控制的本质是毒品预防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正常人群形成正确的毒品概念,意识到毒品的巨大危害,同时,帮助他们了解吸毒行为的前因与后果变量。建构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正常人群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徐瑶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