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人注意啦!野生菌不要乱吃

来源: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当前正值雨季,也是误采误食
野生菌中毒的高发季节

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开展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宣传(张杨笛摄)
关于野生菌,这些知识需要了解↓↓↓

01

老经验不可靠

误区1:“鲜艳的野生蘑菇有毒,普通颜色的野生蘑菇没毒。”不能根据颜色与形状简单区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比如白色的致命鹅膏和灰色的灰花纹鹅膏、拟灰花纹鹅膏就为剧毒种类;而鸡油菌和一些颜色鲜艳的玫瑰红菇种类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误区2:“有乳汁分泌的,断面变色的野生蘑菇有毒,没有就无毒。”以此判断毫无科学依据,比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但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误区3:“生蛆或生虫的野生蘑菇无毒。”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所以不能认为长蛆长虫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就是可以食用的。

误区4:“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野生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野生蘑菇无毒。”事实上,一些毒蘑菇(如假淡红鹅膏、致命鹅膏、淡红鹅膏等)生长的环境非常干净(如干净的混交阔叶林中)。而一些可食用蘑菇可能会长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所以不能以生长环境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5:“野生蘑菇和银器、生姜、或大蒜一起煮,银器、大蒜等变色就是有毒,不变色就无毒。”事实上,许多毒蘑菇与大蒜、银器一起煮,银器、大蒜不会产生颜色变化。因此,不能用煮蘑菇加大蒜、银器等方法去测试蘑菇毒素。 

误区6:“野生毒蘑菇煮熟煮透就没毒了。”多数蘑菇毒素毒性稳定且耐热,特别是剧毒蘑菇毒素,高温根本不能将其破坏。


02

误食后怎么做

  蘑菇中毒防控要按照《贵州省毒蕈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网络服务方案》(黔卫计办发〔2016〕80号)规定程序开展相关工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进行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宣传,各级疾控机构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职责分工进行应急准备、报告、调查和转诊、救治。

  人们在进食野生菌后在数分钟到3天(72小时)内,如果感到头昏、恶心、呕吐、腹泻或有其他不适,要高度怀疑野生菌中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及时前往医院治疗。并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菌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

  2.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加快毒素排除。催吐后,应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

  3.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鉴定,为救治提供参考。

  4.一旦发生疑似食用野生菌中毒,同餐者无论有无中毒症状,都要立即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治疗。


关于野生菌,最重要的是:

对于不认识的野生菌,

或者认识又不确定毒性有多大的野生菌,

唯一安全的办法就是

——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