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坪镇岩屋口村,有一位并不显眼的年轻人,村里的老辈子唤他一声“小张”,可他自称为“笨鸟”。
张红林查看村民石木华养鸭近况
曾几何时,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有一处尽人皆知的深度贫困村,以往的岁月中,这里的贫瘠时常令人叹息,它就是岩屋口村。而现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洗礼下,这里已然迎来了崭新的蜕变,往日的失落不复存在,向阳的希望铺陈开来。这一切的变化,来自众人的努力。他们中有镇村干部、有广大群众,而这位自称“笨鸟”的岩屋口村驻村干部张红林便是其中之一。
张红林向脱贫户石成元了解制作打火机收入
张红林说,之所以自称“笨鸟”,是因为在他看来,学习的脚步永无止境。在机关,老同事们是老师,在基层,老百姓们是老师,每个人都能成为学习的榜样,只有沉下身子,放低身段,由浅入深,才能真正让“笨鸟”得以先飞。
张红林与帮扶户石成云探讨后续帮扶计划
1985年12月,张红林出生于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木弄村岩砬组的一户普通农家。据他所言,儿时的生活并不富有,家中还有一位妹妹,而父母仅是靠着做些“猪生意”勉强盘活家庭。但清贫的生活没有让这位年轻人掉下链子,因为他深知,唯有努力方能跳出农村,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期间,由于父母长期在县城做“猪生意”,年幼的他在老家与爷爷一起生活了8年。随着父母的努力,家里也逐渐在县城站稳了脚跟,这时,张红林才跟着父母来到了县城读书。看着城里的孩子,这位农村出生的小伙子满是羡慕。他知道,这里便是自己人生的新起点。
张红林与脱贫户杨文建讨论村中发展
在玉屏县城,张红林度过了自己的中学生涯,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8年7月,张红林顺利毕业,这期间他多次参与工作招考,屡屡折戟,让年少轻狂的他有些气馁。好在一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红林来到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为了一名到村任职的优秀大学生。在沙子坡镇四坳村,张红林成为了村主任助理,这一干就是两年。
2011年10月,由于工作优秀,张红林得以回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家玉屏,在田坪镇新华小学,他拾起了久违的教鞭。后来,他又在大龙中学任教5年,在这里,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工作细心,2018年4月,他改行进入县扶贫办的产业办,开始了一段属于他的全新历练。在这里,他认识了后来的“战友”喻欢——产业办的负责人,后来的岩屋口村第一书记。2019年4月,张红林也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来到位于田坪镇的岩屋口村驻村。
张红林在查看村民石成双所饲养的兔子
第一次驻村扶贫,张红林的工作并非如他想象中一般顺利。“一开始,我料想着自己有过相似的农村工作经验,很是自信,可真的到了这里后,才发现驻村干部的工作与村干部的工作有所不同,村干部需要的是更好的处事能力,而驻村干部不仅需要这些,还应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而自己就像一只‘笨鸟’,只有不断学习。”
起初,为了更好地熟悉村情,张红林主动拉上工作队的同事,奔赴各村民组,逐一走访贫困户,摸清贫困户家庭状况。
疫情期间,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张红林不计回报,自春节开始,就在村中检疫点值守,认真开展防控工作,严格筛查登记过往车辆、人员,用心用情保护岩屋口村不受疫情侵袭。犹记得,在村值守期间,尽管每天都思念着家中的妻儿,但是疫情的严峻性,张红林选择坚守下来。偶尔闲暇时,张红林会和儿子发发视频,在镜头面前,看看两个可爱的儿子。每次视频时,儿子们都会问:“爸爸,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他只是笑笑说:“等疫情结束了,爸爸就能回来了。”说到这里,张红林的脸上已是难忍湿润。
张红林通过电脑阅览新闻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张哥都是一位较真的人,虽说他的工作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在为人交际这一块,他是我们的榜样。毕竟,先为人,后处事。我也相信张哥会做得更好,毕竟,他一直说他自己是‘笨鸟’嘛!他可是一直走在前进的路上。”岩屋口村驻村干部巨芳倩说道。
为了更好地帮助村中群众脱贫致富,他与工作队一道,积极争取上级扶贫政策和专项资金,做好项目的申报和跟踪。在他与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年,岩屋口村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村中的生猪、油茶产业初见成效,平坦的产业路一马平川。岩屋口村也实现了景美、河清、岸绿、灯亮、路平的华丽蜕变。
“现在,我们村虽然已经脱贫,但是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们坚持不退政策。后期,我们工作队还会建立健全更加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后续巩固机制,确保每位贫困群众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张红林信心十足地说。
张红林还说,“这一年,村里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老百姓幸福指数和满意度逐步提升了,这多亏了村干部和我的同事们在日常工作中的孜孜努力。以前那些较为固执的群众,也开始理解了我们的工作。在很多时候,都给予了莫大的支持,这是最令我欣慰的,也让我觉得驻村是一件特有意义的事情。未来,我还将以‘笨鸟’自居,谦虚谨慎,不断学习,努力为岩屋口村更加精彩的明天作出自己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