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婚俗之哭嫁

来源: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哭嫁,是侗族的一种古老婚俗,与侗族唱酒歌一样,可以说是侗家古老习俗中交相辉映的两朵奇葩。

  姑娘出嫁,为女人一生中最大的喜事,本应充满幸福、欢乐的气氛。然而在侗乡,却流行着似乎与之相反,却颇有情调的古老习俗——“哭嫁”。这是姑娘出阁之前,必须经过的一道婚俗程序。
  其实,哭嫁的“哭”,与其说是哭泣,不如说是以歌倾诉,是嫁姑娘对父母和兄弟姐妹依依惜别的倾诉,对相好姐妹们和寨邻父老乡亲难分难舍的倾诉,对婚姻是否如意的倾诉。因此,侗家哭嫁,就像唱山歌、酒歌一样,是按一定音律、带有哭腔的真情咏唱。
  哭嫁时,不但嫁姑娘本人哭得很伤心,跟泪人似的,嫁姑娘的母亲、姐妹以及姑妈、姨妈、舅妈及其交往较多的女友,甚至一些男儿之身的亲友或寨邻,都要来陪着“哭”。
  哭嫁时间多的十天半月,少的三五天。
  关于哭嫁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还是女人坐天下,人们只晓得娘,不认得爹。那时有一个身高力大,却生相丑陋的男人,总是不得与女人亲近,但他却是个“吃雷公吞火闪”的蛮横角色。一天,这个蛮横男人看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独自一人在溪边洗衣,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女子抢回家里要与其成亲。伤心女子哭断肝肠,仍然无济于事,终被那男子强迫成了夫妻。从此,也就沿袭成了男娶女嫁和哭嫁的习惯。
  女人哭嫁,主要是在旧时,妇女婚姻不自由,包办强逼的婚姻(如“扁担亲”“姨表亲”等等)对妇女的身心造成极大地伤害,想起伤心。俗话说“人不伤心不落泪”,所以姑娘在出嫁时都要用哭嫁的歌声,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泣、倾诉、呼号,哭上几天几夜,以此发泄情感。
  现在的哭嫁,更多的是蕴含了一种新的意味。即是:姑娘从此就要告别少女时代、脱离父母自立成家,自然就对父母、兄弟姊妹依恋不已,借哭嫁来叙述感恩和留念之情。而对陪嫁者,也是对远去之人的一种依依不舍。
  嫁姑娘哭嫁时,通常在闺房里由几位女伴陪着,不出门,而且对前来看望的亲朋好友都要一一哭别。来者一般都要留下一点礼物、礼金。如果没有,就赠上一方手巾,并嘱托几句,而来者是妇女的又都要陪着哭上一会。
  这嫁姑娘怎么个哭、要哭谁,就全靠守在闺房外为嫁姑娘通风报信的女友了。一俟某某人到了,该女友就赶快进房告诉嫁姑娘,接着就听到嫁姑娘开始哭某某人。
  姑娘出嫁前三天的哭嫁,当地通是叫做“伴嫁”,也叫“陪嫁”,就是姑娘在周边附近的好友前来陪哭陪唱。头两天来陪伴的是与家里较亲密的人,最后一天,则多是寨邻或朋友。这天前来“伴嫁”的是人邀人,来的人越来越多,场面十分闹热。赶热闹的也有主人家不认识,但主人很高兴,觉得这是人气旺,很有面子。
  姑娘出嫁的头天晚上,要通霄地唱嫁歌,或结伴唱山歌。深夜,主人家还要煮甜酒、油茶、碱粑等夜宵招待。
  哭嫁期间,嫁姑娘的父母对女儿自己原来相处,又已“吹”了的男友,也十分尊重,要专门派人去请来,让女儿与其哭诉一番。其原来男友还要专门送上一铺一盖的礼物,姑娘家也要特意办上一桌酒席相待,由姑娘的哥兄老弟相陪,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侗家人的宽厚。
  而每每有姑娘出嫁时,也正是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们切磋“哭”艺和“观摩”演练的好机会。
  侗族姑娘“哭嫁”诉说的内容主要是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骂媒人、哭嫁妆、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特别是嫁姑娘在临出阁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姊妹的手足情的哭诉,那真是哭得撕心裂肺、扯断肝肠,哭得地动山摇、嗓哑眼肿。
  如:哭爹娘:“爹娘爱我似心胆,养我到今十八年,不知我有哪点错,狠心逐我出家园。”
  哭姊妹:“妹是花园金丝雀,姊妹相伴好快活;如今放到婆家去,好比牛崽穿鼻索;金雀入笼难展翅,牛穿鼻索苦难多。”

  听到这样的声声呼号,就是铁石心肠的人,恐怕也难免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