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婚俗之讨媒

来源: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有其独特的民俗民风,令人叹为观止。其婚俗,就是一种具有程序式的传统习俗。

  旧时侗乡的婚姻,以封建包办婚姻较为普遍,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都是听凭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媒人在侗家婚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讨媒”,即请媒人说亲,当地又叫“提蓝子”,这是侗家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在侗乡,男方如果相中了谁家姑娘,其父母经过一番掏提(方言,即打听、了解的意思),对女方的家境、家教,姑娘的活路、麻亮(方言,即针线活)、为人做派等都感到满意后,便请媒人前去求亲。被请为媒人的,多是双方都熟悉且有一定声望的寨邻。

  媒人去女方家提亲时,要提一竹篮,篮内装有糖、酒、肉等物品,用红纸盖上,所以又叫“提蓝子”。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谁家有姑娘谁家就是招客之地。而侗家人重礼义,对媒人上门,都一律是热情相迎、待之以礼。即使女方父母不如意这门亲,也只是以“女儿还幼小,还不成放人家”“搭配不上”之类言语婉言谢绝,并将提来的蓝子原封不动的让媒人提回去,但对前来提亲的人仍以茶饭相待。若较为有意,就会含蓄地说些“这条路留给你走嘛”“你有空就多来家走走喽”等话语,并留下媒人提来的蓝子,这就说明这门亲事有戏了。

  侗族讨媒虽没有什么特定的礼仪,但糖、酒、肉之类的物品是不可少的,而且每样东西定要成双,讨个双双对对、好事成双的吉利。要是哪家来了媒人,姑娘的伙伴们要拿她戏笑,说是吃“耳朵肉”的来啦,这一下她的耳朵就成男方小伙子的了,意思就是她将要嫁人了。

  侗族可以说是无事不歌:山歌、酒歌、嫁歌等等,随时随处都有。青年人物色对象除父母定亲、媒人介绍外,也还有通过“赶坳”唱歌自己物色对象的。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后,往往要在玩山赶坳(侗族在农历四大土王戊日,及立夏、五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等特定的日期,在特定的山坳处以唱歌结伴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习俗)时,以结伴对唱山歌的方式交友择偶、谈情说爱。但这种方式选择的恋爱双方,旧时是很少能获得完美结合的。穷苦人家的女孩,自己就更不能给婚姻作主了,或被父母许配人家、或被大富人家相中强迫定亲、或被家里用来为兄弟换亲(当地人将此称为“扁担亲”)。一句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她们难以跨越的障碍,并决定着她们的终身。父母之命不能违抗,媒妁之言则是“快刀打豆腐——两面光”骗人蒙人。由于男女不得见面,不少婚姻只能任由媒人撮合。所以,当地侗家人戏称“媒人说话像翻粑,翻来翻去地说,连天上飞的雀雀都哄得下来。”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最能说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封建包办婚姻是如何蒙害人。有一户农家,女儿是驼背,二十大几了一直没人上门来提亲,父母发愁,就急着托一媒婆为女儿找婆家。这叫媒婆也为了难,直说再等等看。恰巧没过多久,就又有一家请她为其跛脚儿子介绍媳妇,媒婆高兴地满口应承。媒婆在肚里一盘算,就赶到女方家对其二老说:“我给你家女儿找到女婿啦,他人长得有点一般,但有文化、知书达理,就看你家的口气了。”女方二老听了在高兴之余,说担心的是男方来相亲,驼背女儿如何见人。媒婆则把早已安排好的主意倒了出来:“人家男方知书达理,女方要勤劳贤惠才般配,到时你家女儿抱一口大坛子去沟边洗,就只看到起勤快而又看不出是驼背了。”媒婆又跑到男方家如此这般地说一番,并教他的儿子到时拿本书靠在房外的栏杆边看,跛的那只脚踩在栏杆上,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但又看不出是跛脚。就这样相过亲,双方都感到满意,接着又定下了嫁娶的日子。迎亲这天,抬新娘的花轿到了男方家后,按侗乡的习俗,新郎要将新娘从花轿上背进屋里。直到这时,双方才看清对方的真面目,都指责媒婆。这媒婆可不是好惹的,反驳道:“你们驼子抱坛坛,跛子踩栏杆,中意不中意,与我媒婆何相干。”这封建包办婚姻害得多少恋人分离,更激起不少青年人以躲婚、逃婚、跑婚等方式反抗。针对媒婆的行为,妇女们则将心中的憎恨编成“媒公媒婆、骑马过河、摔死媒公、淹死媒婆”等歌谣,教给孩童诵唱来咒骂媒人。

  如今的侗乡青年,基本都是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讨媒”这一婚姻习俗,形式上虽然有所保留,但已产生了质变。男女青年在生产、生活、工作及赶坳等社交活动中相识相恋,条件成熟后,男青年叫父母找一位双方都熟悉的人作为形式上的媒人,到女方家商量操办嫁娶事宜,只不过是穿针引线,联络婚事的“跑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