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前光村老支书万天树:“要把红军精神一直继承下去”​

来源: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万天树如今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天气好的时候,拄着拐杖去广场晒晒太阳,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图片

万天树在讲述红军故事

  1932年,万天树出生于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前光村,他是红军长征经过玉屏的亲历者。村里老人经常讲红军长征途径玉屏的故事,以及红军英勇抗战、亲民护民的场景,而这些都是万天树永生难忘的记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一支真正属于群众的队伍。”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讲起红军故事,万天树神采奕奕。

  1936年1月初,红二、六军团长征途径玉屏,在经过5小时的激战后,夺取了田心坪战争重大胜利。8日,红二军团红六师经田心坪(今田坪镇)绕道团山经金竹村过车坝河抵达前光屯(今前光村),预夜宿在前光、龙眼、木弄等地。

图片

当初红军借住过的房屋

  “从来没见过红军,当时我们都很害怕,跑上山藏了起来。”听闻红军到了村口,村子里家家户户锁上了屋子,携家带口跑到几里外的山坡躲了起来。“当时父亲不放心家里的物件,装成跛子,偷偷下山查看情况。”万天树回忆道,父亲万宏仲下山见到红军队伍后,得知红军打富济贫,跟国民党军队不一样,便回山坡上动员村里人回到了村子。当时,家家户户都开门迎接红军,但红军都不进卧室,只在田里捡来干稻草,睡在堂屋和门前。

  部队驻扎下来后,一士兵在万天树满孃刘桂弟家中看见大公鸡,准备买一只炖汤给受伤的战士,但奈何钱没带够,还差1个钱。见此,刘桂弟拿上一只鸡送给士兵。士兵推开公鸡,把手中的7个钱放到刘桂弟手中便离开了。拿着7个钱的刘桂弟忐忑不安地想:这个士兵难不成是去喊队伍了?30分钟后,士兵满头大汗地跑来,把手里攥着的1个钱交给了刘桂弟后,才拿走了公鸡。望着士兵奔跑离去的身影,刘桂弟喃喃道,“他们不一样,是好人。”

图片

朱家场小学

  次日清晨,当大家醒来时已经没有了红军的身影,门前和堂屋早已收拾得干干净净,稻草也被放回了田地里,每家每户的水缸都装满了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大家都改变了对红军的印象,为红军说话。”在万天树的记忆中,从那以后,提起红军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见证了红军的光彩,红军的精神也一直根植在万天树的心中,指引着他为新中国建设而奋斗:1950年,万天树加入联防队,参与剿匪任务;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任大高级社主任,组织集体生产工作;1958年,在贵州省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学习后,转为干部,返乡任支部书记……职业在变,但万天树传承红军精神的心没变。

图片

2015年万天树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

  距万天树家不远处的朱家场小学内,百年古香樟树群整齐排列,樟树下的“革命烈士 永垂不朽”纪念碑巍然屹立。

  玉屏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张明启介绍,这里曾是江西会馆,当初部队夜宿在前光村,贺龙、任弼时等军团领导住在这里。红军走后,这里被当地政府和群众保留了下来,后来被改造为学校,校园内有1950年剿匪战争中牺牲的四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烈士墓和革命烈士纪念碑。

图片

革命烈士纪念碑

  “这是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张明启说,红军精神“照耀”了整个前光的发展,在学生中延续传承。

  前光村继承和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长征精神,凭借着坝区优势,大力发展榨菜等蔬菜种植,引进企业,发展蔬菜深加工,并发展了黄桃、李子等精品水果为辅的特色产业,彻底改变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展示出新乡村的优美画卷。

图片

前光村产业

  烈士纪念碑旁,樟树迎风而动,长征精神将永垂不朽。从亲历者到讲述人,万天树用一辈子的坚守,传承着抗战精神。“年龄大了,我得抓紧时间。”万天树说,他正在整理材料,以后好传给后人,让更多人知道红军故事,把红军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