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进城记
初夏的玉屏,阴雨连绵。
早已过上城里人生活的老张,刚吃过午饭,见天空还下着雨,便骑着三轮车,径直开往老家。去年,老张在老家种了三亩桃树,每过一段时间,他都要回去一趟。
张子云的老屋
老张名叫张子云,是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桐木村团坡组村民,今年66岁了。20年前,老张的爱人因病辞世,留下他和两个女儿艰难度日。
村支书在给张子云(右)宣讲政策
那些年,老张一边下地干农活,一边独自抚养照顾两个女儿。遇上农忙时节,村寨上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耕种,老张只得把女儿带到田间地头,垫上一块棉布,撑起一把伞,固定好伞柄,把小女儿放进去。“大女儿很懂事,能吃苦,有她帮着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活,我也轻松一些。”回忆起往昔的岁月,一向坚毅乐观的老张,脸色忽然沉了下来。
老屋偏房
最怕赶上下大雨,老旧破败的老屋年久失修,千疮百孔,到处漏雨。家里能腾出来的水盆、罐子、坛子和桶,全都用来接水。雨水滴落进去,会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吵得一家人都睡不着。要是刚巧在晚上,自己还得忙着用铲子铲出溢到房间地面的雨水,然后不停地倒掉盆子和桶里的水,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老屋的椽子变腐,检修的难度太大,就算雨过天晴,瓦匠也不敢上房顶去换瓦。”说到老屋,老张显得无可奈何。好在老张有手艺,农闲的时候,他就做石匠,挣钱养家糊口。
老屋地基
2016年,老张一家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新家位于县城康华新区,沙发、电视、电磁炉、电饭锅等家具一应俱全,跟全县所有搬迁群众一样,搬进新家,只需拎包入住。那年年底,赶在入住之前,老张叫上左邻右舍,帮着把老屋拆了。“老屋破旧不堪,安全隐患较大,最重要的,是要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咱不能拖后腿。”
拆房复垦
搬家之前,桐木村第一书记蔡继阳像往常一样来到老张家,跟他拉家常、讲政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拆除旧房以后,每户按照人均15000元标准进行补偿。“蔡书记,党委政府给我们贫困群众的惠民政策已经够多了,就算你不给我讲这些,我也会尽早拆除旧房的……”老张态度坚决。
几年前,老张的大女儿张晓蓉外嫁河南,去年,二女儿张雪兰从遵义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顺利考入万山区人民医院,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老张一家早已没有了家庭负担,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手记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玉屏始终坚持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县情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撕掉贫困标签的独特路子,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群众收入节节攀升,开启了乡村振兴的玉屏新篇章。
想要让乡村振兴战略在玉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把闲置土地利用起来,高效整合集中连片土地,让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拆除旧房,复垦复绿,势在必行。
他们或栽上几亩蔬菜花果,供自家采摘食用;或种下一片樱花、紫薇、海棠、红豆杉,邻里和睦、花开富贵;或培植竹子、槐树、杨柳,让远方的游子也能望见乡愁、记住乡愁……既能美化乡村,又能净化环境,是实现村容整洁的必然选择和必经之路。
像张子云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看似平凡,实则高尚,他们的一言一行彰显着玉屏侗乡人民“讲政治、敢担当,重感情、善包容”的人文精神,不计得失,乐于奉献;他们的一举一动诠释着新时代贵州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玉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贡献着绵绵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