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翻阅黔东之书,历史的年轮镌刻着每一步奋斗的足迹。
驻足2011,于铜仁而言,正值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曾经的“铜仁地区”撤地设市化身为“铜仁市”,在黔东发展史上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至2021,10年逐梦之旅,10年步履铿锵,在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桃源乐土,铜仁孕育着勃勃生机,开创着经济增速快、脱贫成效实、城乡变化大、发展后劲足、政治生态好的发展局面。
经济持续前行、城建焕然一新、人民安居乐业、美丽乡村振兴,10年流金岁月间,桃源之地正绽放芬芳。
回顾过往,黔东之城奋斗从未停歇。
改革开放以后,铜仁地区经济社会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末,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16.42亿元,比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增长1倍;固定资产投资达134.12亿元,仅此一年投资比1958年至1978年的总和还要多45.89倍。投资结构的优化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社会面貌的空前变化。
城乡居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均呈数十倍的增长,绝大多数家庭已实现电器化、电子化现代化生活水准。人们的健康事业、文化生活受教育程度等等空前提高。
在发展历程中,同时感受到了旧的体制机制给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造成的制约,尤其“地区”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难以协调中心城市的更大发展,难以发挥中心城市集聚更大更多发展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为改变原有这种“小马拉大车”,县级政府托运地级中心城市,县市并列,城乡分割的弊端,加快区域内城市化进程,2008年底地委、行署开始动议“撤地建市”设想。
2009年3月,铜仁地区组建“撤地建市”领导小组及其工作班子,正式启动申报工作,制定并落实申报方案。是年6月起,组织系列“撤地建市”考察,完善“撤地建市”方案,同时按法规程序分别召开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会议,并召集有关专家、学者座谈等,对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其间,省委、省政府于7月发布《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争取国家支持,推动毕节地区、铜仁地区撒地设市”。
10月,省委关于《编制“十二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把铜仁与六盘水、兴义、毕节等城市一道列入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2009年底至2010年,经省政府上报方案,并在与民政部对接中完善和规范申报材料。2011年4月14日至17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董华到铜进行撤地建市专项调研,随之进入省部衔接和待报国务院批准时期。
2011年10月22日,在促进城市化建设中,国务院下发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
11月25日,新建铜仁市(地级)及碧江区、万山区于花果山会堂举行授牌仪式,宣布正式成立。
12月29日,在中国共产党铜仁市(地级)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选举产生中共铜仁市第一届委员会;2012年1月4日,在铜仁市(地级)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选举产生第一届市人民政府。以此为标志,新建地级铜仁市党、政机关正式建立,并换牌更印,接任治事。
铜仁市辖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碧江区、万山区。2011年,原县级铜仁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513.61平方千米,辖7个民族乡、5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06个村民委员会,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如果说撤地设市是铜仁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那么撤地设市后的10年便是一段气势磅礴的发展史。
这段发展史见证着铜仁综合实力的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357.72亿元到2016年856.97亿元再到2020年1327.7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13642元、4002元到2020年的33798元、11100元。城镇化率提升至52%。
见证着铜仁聚焦人民幸福沃土深耕。到2020年底,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全市十个区县全部顺利脱贫摘帽,出列贫困村1565个,减少贫困人口58.32万人,94.2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9.36万人搬出大山,其中跨区县搬迁12.54万人,14.97万困难群众住上安全房,脱贫攻坚夺取历史性胜利,有效解决122.7万人出行难、155.2万人饮水难问题。贫困发生率从“十二五”的15.54%下降为零。森林覆盖率66.2%,居全省第二位。
见证着铜仁天堑变通途。到去年底,铜玉高铁、渝怀铁路复线建成通车,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84.36公里;建成铜怀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1公里,建成“组组通”公路1.21万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组组通公路;铜仁凤凰机场完成改扩建,成为全国百强支线机场,黔北机场启动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电力、油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进步,实现5G网络县县通、4G网络乡村全覆盖。仅“十三五”时期,铜仁预计交通运输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7亿元,比“十二五”增加517亿元,增长1.68倍……
铜城由边缘变前沿,让人民亲身体验着撤地设市开启加速键的铜仁发展乐章,乐享时代进步的红利。黔山秀水成为铜仁发展的“强大引擎”,让绿水青山成为铜仁持续变现的金山银山。
步入“十四五”开局之年,铜仁撤地设市十周年,铜仁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仍在延续。
当前,正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统筹推进“三大区块”协同发展,强力实施“五大工程”,着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铜仁扬帆正远航。
撤地设市中的万山区
走进万山区朱砂古镇“那个年代”一条街,总能寻见一阵阵极具年代感的歌声,歌声的源头来自一支身着旧式蓝色工作服、平均年龄近70岁的“本土”乐队,退休的万山汞矿职工。周桂梅是这支文艺队的队长,家住碧江,演出在万山,交通的便利,让周桂梅得以投入于曾经记忆中的胜景。
与此同时,在碧江积累多年餐饮经验的何欢也看中了万山新城的潜力,在万山开起餐饮小店促增收。
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设立万山区。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区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万山区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这些年,万山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转化为转型发展的动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万山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百姓富和生态美的融合共生、共同发展。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7.98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倍。
撤地设市后,万山区碧江区两城区的交融交汇,让市民间的时空距离得以拉近,也见证着万山这座新城的步步崛起。资源枯竭的万山在铜仁绿色发展的道路中顺利转型,吸引着万仁汽车、朱砂古镇、百盛等大型企业的筑巢发展。
华丽转身,曾经一片“平坦”的万山,立起高楼。
新城已现,如今奋进的万山正步步展现着铜仁市的壮丽面貌。
扬帆远航 铜仁发展正当时
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标志着地区建制的历史在铜仁已经结束,市管县区的新体制开始运转。
这一年,历史的快车翻开了新的一页,铜仁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于铜仁而言,这是加快区域内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需求,于铜仁而言,这是破除县级政府托运地级中心城市,县市并列,城乡分割的弊端的必经之路。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十年转瞬而至,时代的小小浪花挥洒在铜仁发展的征程上,绽放出山花遍野硕果累累的壮丽盛景。
回首来时路,铜仁在撤地设市后的发展路上一如既往延续着城市历史文脉,保留着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与此同时,铜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着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盛景之下,步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来到撤地设市10周年的铜仁。在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正一如既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勠力同心、担当实干。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铜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崭新篇章。
撤地设市10周年的铜仁市,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