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王阳明与玉屏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王阳明与玉屏

郑孝碧

图片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是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立言、立德、立功,堪称“三不朽”,被誉为“明朝第一完人”。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中进士;正德元年()冬,宦官刘瑾擅政,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20余人,时任刑部主事的王阳明上奏《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由此而跌入仕途低谷。驿丞无品阶,负责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修建,为水西九驿中首驿。此时的龙场驿,因年久失修,几近废弃,已名存实亡。王阳明受贬于此,置之死地而后生,成就了光耀千秋的阳明心学。

  明朝正德三年正月,王阳明由浙江钱塘赴贵州龙场驿,经江西过湖南,由湘西新晃进入玉屏,在平溪驿这入黔第一驿,写下了入黔第一诗,为玉屏文化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其“王学”遗风,也潜移默化地滋养着玉屏这片土地。


入黔第一驿

  玉屏,古名雄溪,宋元之际始有平溪之名,其“据沅辰之上游,扼黔楚之孔道”“水陆交通,商贾鳞次,四方之物必至,咸为之小江南”,区位优势独特,为驿站设置奠定了基础。平溪驿站始建于元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平溪水站;明朝洪武四年贵州都督马烨设平溪马驿,洪武十五年改设平溪水马驿,隶属思州宣慰司;正统七年(1442年) 十一月,改思州平溪水马驿为平溪马驿,仍属思州府管理。

图片

  明正德初的平溪驿,东傍今玉屏之天马山,西临平溪卫城,南接滇楚驿道,北濒馆驿码头。往东水路80里至晃州驿,陆路100里直至冷水驿;向西水陆两路80里至清浪驿。平溪驿由兵部派驿丞一员管理驿政,至于驿站当时的规模,明末玉屏人郑逢元在《平溪设驿考》里说,“卫城东关有驿丞衙舍、府官行馆地基,并走马人役住坐基址”,明万历时《黔记》里记载平溪驿“原额马驴60匹头”,平溪驿的建筑规制、驿马、人夫及经费物资的配备定额,在明清典籍中都有较为详细记载,说明当时平溪驿完备的设施和较高的驿站等级。明兵部尚书熊明遇天启五年谪戍平溪,在《春季漫兴》诗中如是描写平溪驿:“城上鼕鼕戍鼓,驿前猎猎行旌。莫言山谷深昧,日有衣冠送迎。”可见平溪驿彼时之盛。

  馆驿码头,是平溪驿站的附属设施,亦称馆驿渡,又名平溪渡,位于平溪驿馆前,南抵狮子山麓,北接沙湾,历为官渡。馆驿码头由思州府营建,是㵲阳河上的重要水码头,过往官商船只均在此停靠。随着水运日益繁盛,平溪驿所在馆驿区域,逐渐形成了馆驿街,明正统七年之前,在这里设有专门负责水运的湖广辰州府平溪巡检司。在明代,思州地方稳定,依附于平溪卫的卫军优势。明隆庆二年(1568年),思州知府张子中上奏获准,将府衙迁至平溪驿所在的馆驿,并设置了相应的其他行政机构及公馆;万历五年(1577年),府衙迁回思州老城,亦足见馆驿其时之繁华。正如熊明遇在《平溪揽胜杂记》对馆驿的记述所说:“山水收一路之秀,而驿道群马、市楼百货、舟船千橹,合津口樵渔,与溪流通,日夜未央。”

  来往于思州府的官道经由连接馆驿码头的沙湾,遂惠及红花坪一带,明初就人烟聚集,渐成集市。熊明遇这样描绘沙湾:“沙湾在左,河市在右,俱嵌青山之麓……山中有市,为红花坪,戎菽粱稷,自乡屯蛮寨,皆于此贩糶,多江右贾人。”

  滇楚往来的交通要津和商贸繁华的一方胜地,使平溪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入黔第一驿。


1

2

入黔第一诗

  王阳明系出名门,世代书香,其父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状元。王阳明被贬龙场驿的同时,王华调任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入黔之前,还绕道南京看望了父亲。这时的王阳明虽被贬谪,但以父子二人的官声地位,其赴谪龙场的一路行程,应多有故交及仰慕其才学的文人名士前来迎接招待,或畅叙友情,或求学问道,或把酒吟诗。

图片

  明朝正德三年三月初的一天傍晚,王阳明一行3人由湖南晃州(今新晃)抵达平溪驿。

  王阳明的到来,惊动了在平溪卫的官员和文人雅士,他刚在驿馆刚安顿下来,前来拜访的人士已为他备好了酒席,大家纷纷落座,把酒畅怀。时任贵州布政司参议的王文济,奉上了一首自己写好的诗请教,王阳明读罢,步其韵而赋成《平溪馆次王文济韵》一诗:“山城寥落闭黄昏,灯火人家隔水村。清世独便吾职易,穷途还赖此心存。蛮烟瘴雾承相往,翠壁丹崖好共论。畎亩投闲终有日,小臣何以答君恩。”诗中通过对初春平溪卫城黄昏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开阔的思想胸襟,尽管在穷途境况下,仍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世事人生,同时表达了与王文济的情谊。

  王文济,山东沂州人,名王铠,字守拙,号文济,他好交游,擅诗文。按照体制,“布政使司下设左、右参议,从四品,无定员,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驿传、水利等事”。当时,在思州府设有贵州按察司和布政司分司,分司官署即在思州府城北察院前。或许王文济是分管驿传的布政使司官员,住停于分司,因而有如此机会与王在平溪驿馆把酒吟诗。

  这次唱和之后,王阳明谪居龙场,王文济也曾来拜访,在宴席之中,王阳明步王文济诗的原韵又写了两首酬唱诗,题为《即席次王文济少参韵二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摇落休教感客途,南来秋兴未全孤。肝肠已自成金石,齿发从渠变柳蒲。倾倒酒杯金谷罚,逼真词格辋川图。谪居莫道贫消骨,犹有新诗了旧逋。”全诗清新洒脱,平静中蕴含深意,字里行间,尽露淡然心境。

  而其入黔的第一诗《平溪馆次王文济韵》,80年后的明万历二十五年,王来贤和陈尚象修纂的《贵州通志》将其收录,一时传唱。


遗风滋玉屏

  明朝正德五年十二月,王阳明离开贵阳,赴任江西庐陵(今吉安)知县,在镇远给贵阳门生们留下书信,然后乘船顺流东下,经玉屏进入湖南。一来一去,在玉屏时间虽短,但当地文人学者,无不受其风骨和思想的滋润。

图片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封地江西南昌起兵叛乱,史称“宸濠之乱”,时任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的王阳明奉命征讨,将其平息。玉屏人许时,在这场叛乱中受到朝廷封赐,成为有功之臣。许时生于明成化十六年,祖籍江西全椒县,世袭平溪卫指挥使,因军功升任江西都指挥使。在南昌,宁王朱宸濠倚重宁王府护卫,扩充军队,蓄意谋反,许时“上书沮谏,数抗逆谋”,凡是朱宸濠违反规定取办制造军器等军事物资,许时抗不奉命,遂被杀。王阳明平定叛乱后,朝廷惩处叛逆、赏赐功臣,对许时“追录其忠,御赐祭葬”,其尸体运回平溪老家时,因禁止冷尸抬入卫城,为便于进入,在卫城北边城墙另开一小门,俗称小北门。后来此门常年关闭,也无道路相通,因此,“好个玉屏城,五门开四门”的民谣以及许时不畏强暴、忠于职守的精神,在玉屏广为流传。

  明朝万历五年,清平卫(今凯里)人孙应鳌,从国子监祭酒任上辞官归里,在家乡创办学孔精舍,兴学传道、培养人才。孙应鳌祖籍江苏如皋,为王阳明再传弟子,是黔中王学代表人物,被誉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之冠”。其祖上从清平卫的武官世家而成书香世家,他遂得以与平溪卫的官员士子相交甚好,尝与友朋揽胜吟怀,写下了很多诗篇,如《平溪别顾约斋三首》《榜山会秋》等,其中的《平溪高指挥请登獭崖》这样写道:“平溪岸头江水回,高阁凭虚结伴来。乡思暗随秋色老,旅怀重向故人开。风凄落木催寒彻,云破惊鸿逐侣哀。一览西南边徼地,铁桥铜柱费雄才。”全诗意境高远,气势开阔,用笔老辣,沉雄雅健,吟咏之间,使读者想见其文韬武略的儒雅风神;尤其是诗的结尾,议论即景而生,寓意深刻,发人深思。作者关心社会,将个人情怀与国家命运相互交融,洋溢着“经世致用”的现实主义色彩。

  孙应鳌与平溪文人的交游唱和,其思想风范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玉屏学人。

  到了清代,玉屏学宫按例列有“先儒王守仁”牌位,王阳明得以与孔子、孟子、朱熹等历代先儒一道受到顶礼膜拜,可王学熏陶之深。玉屏人郑文雅,自幼至性过人,到了成年,注重品行道义,尤其乐于成人之美,弃恶扬善,释难解纷,学业非常用功。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名臣于成龙的长孙于准任贵州巡抚,命州县立义学,“令土司子弟及苗民俊秀者悉入肄业,送督学考试”;郑文雅参加考试,其才华受到于准赏识,因得“肄业阳明书院,同辈雅相推服”;清康熙四十六年,郑文雅以贡生任贵州毕节训导,“师道端严,振兴乐育”,受到毕节的学校和人士的爱戴。

  玉屏清代理学重要人物许之獬,是“宸濠之乱”时江西都指挥使许时后裔,聪颖过人,博学强记,凡经史诸子百家,无不涉猎,下笔数千言立就,15岁补博士弟子员,屡试冠军,康熙《湖廣通志》的主编浙江嘉兴人姚淳焘视学湖广,“见而奇之,才名倾动一时”,称有“国士之目”。对王阳明心学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的宋代理学家胡安国所著儒学经典《春秋传》,许之獬即对其研究深入,见解独到,“引证凡数千言,订其是,辩其谬,皆发先儒所未发”写成的“《春秋或辩》一编,尤有功于圣门”。康熙二十四年许之獬为拔贡,游学京城,与吴涵、张廷枢友好,先后入四川藩司右参政张圣佐幕僚、滇南知府幕僚,后礼部授任余庆县学教谕,贵州进士毛邑、解元胡慎等出于其门下。其后,许之獬改任镇远府学教授,“以故黔楚之交,砥行立名之士,多出其门焉”。清代名臣刘荫枢,康熙四十七年任贵州巡抚始,兴教办学,培养人才,为贵州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其研习《周易》《春秋》,著有《周易蓄疑》《春秋蓄疑》等。他看重许之獬的学问和德行,下文命其主持阳明书院事。随后,刘荫枢奉命领兵赴新疆哈密征讨准噶尔的策旺阿喇布坦,许之獬接着患疾,主持阳明书院之事因此搁置,所著《春秋或辩》《太朴园文集》等,武英殿纂修思州知府蒋深称之为“理学中人”。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受《易》启悟,易学对其心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他关于易的阐述,对黔省后学影响尤大。清代后期,玉屏学者洪其绅,与黔中王门的孙应鳌、李渭等人同为贵州明清易学的重要人物。洪其绅是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进士,钦点翰林,曾任《四库全书》编校官。嘉庆间,他先后任浙江台州知府10年,重教兴学,使台州人才中兴;加固海防,清人王船山有“居然海上一长城”之诗赞;精通易学,著《易通》六卷。《易通》六卷包括《生卦图说》一卷,《述卦詹言》一卷,《卦对演述》四卷。洪其绅认为说易诸家对于卦变一宗说法不一,各家著述对于一卦的来源也有分歧。因此,他取其“对举互勘,为图以明之,而卦变一目了然”。他还著有《台海事略》四卷,《霞城胪诵》二卷,刻本今存国家图书馆等地。

  在龙场悟道之后,不仅玉屏本土的文人名士深受王学影响,就连到玉屏任职的官员,也无不景仰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地方官员的崇拜,自然也熏陶着这片土地。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时任南京操江都御史江西进贤人熊明遇,与江右王门代表人物邹元标同为东林党人,因得罪宦官魏忠贤被谪戍平溪卫。他在玉屏城西的紫气山建“鸿雪草堂”,聚士讲学,培育人才,使平溪文风大振,玉屏明末清初的一大批名人文士,都受其道德风范和学识文章影响。崇祯元年(1628年),熊明遇奉诏返京,从平溪放舟而下,在湖南辰溪(今辰溪县)写下了《辰溪读阳明诗》:“二酉山边树,盘江一苇航。石楼藏绿字,钟乳滴玄霜。五水分溪细,群峰合面苍。英雄尘壁咏,犹作夜珠光。”全诗由远及近,着力刻画山水之秀美、洞府之神奇,最后以“英雄尘壁咏,犹作夜珠光”烘托出阳明精神的奇伟,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清代著名学者、甘肃武威人张澍,清嘉庆六年(1801年)授任玉屏县知县,至嘉庆八年冬辞官归里,其间曾调贵州遵义、长顺两地任职,时虽短暂,但他遍游贵阳周边名胜,前往拜谒了王阳明先生祠,写下了《谒王阳明先生祠记》一文,开篇即道:“澍尝诵先生《何陋轩记》之言矣。”文章探微赜奥,阐述了阳明之论,不禁感叹:“嗟夫,先生之论,不独动物情,直示人以朴,令各返其浑穆之天,而狡匿谲诈之不作。”他相信文明之教化,“期望于来者之移风易俗,是直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对王阳明作了高度评价,“今者顾瞻庙貌,道范斯在”,由衷之言,读来字字铿锵,使王阳明的精神风范如在目前。

  600年后的今天,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凝结成了贵州的人文精神。

  王阳明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与玉屏有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