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眼桥的传说
七眼桥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野鸡坪村,又名玉虹桥、天星桥、花桥、高桥,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该桥横跨野鸡河,北滨㵲阳河,南峙狮山与象山,它“桥形高拱,俨若长虹之下饮于涧中,风景颇胜”,成为古平溪著名八景之一,名为“玉虹饮涧”,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不少千古诗文。该桥之所以被称为七眼桥,其一是因为桥有七孔,其二是因为一个几乎被人遗忘了的传说。
很久以前,城西的野鸡坪,是一个大田大坝、风调雨顺的鱼米之乡。清澈的野鸡河从村子的西南角流向西北再流向东北,半环着寨子与一马平川的田土,经狮山与象山的崖壁间流进㵲阳河。不知是哪年哪月起,在野鸡河注入㵲阳河的河口对岸寨子处,游来了七只大鳌。七只鳌贪恋㵲水的清澈与沙坝的肥沃,一住下,就再也不走了。开始的若干年,七只鳌都还温顺可掬,与人为善,大家也相安无事。七只鳌最喜欢的事,就是从野鸡河口顺流而上,看野鸡坪粮田大坝那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苗。野鸡河水不大,鳌通常游不进野鸡河,只有到涨水的时候,才能顺水游来。它们玩尽兴后,又顺水游回去。这七只鳌所在的这个寨子,于是就被人叫作七鳌寨。
若干年后,这七只鳌慢慢变得暴戾凶残。动不动就在㵲阳河里兴风作浪,搅得沿河两岸民不聊生。更可恶的是,每到夏季,它们就趁着洪水从野鸡河凶猛地游进野鸡坪的千亩粮田里,放肆地在粮田里捣乱作孽,将绿油油的稻苗吃个精光。
年复一年,灾难让村民们忍无可忍,千方百计要宰杀这七只怪兽。然而,村民们想尽办法,却奈何它们不得。他们向天老爷祈祷,寄望上天怜悯为民除恶,结果,还是没有任何效果。
明朝永乐年间的一天,吃尽了苦头的村民,有幸遇到了一位得道的高人。这人叫张三丰,自称有法降伏这七只作恶多端的大鳌。张三丰沿㵲阳河与野鸡河走了一遭,又对平溪城里的地形地势作了一番打量,决定修一座南明楼来镇住恶鳌。这南明楼,就是今天城中的钟鼓楼。他先在七鳌寨的河边作法事,将七只鳌的魂魄收入宝葫,而后在钟鼓楼的底层正中挖一坑埋下,再用一巨大的铁球填封口子,将七只恶鳌永远镇于楼下。这铁球露一点于地面,以供人们常用脚踩踏,或用铁锤敲击,当当之声随时将恶鳌震昏震瘫,无法再行作恶。
恶鳌被镇,野鸡坪又恢复了往日的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谁知好景不长,没几年恶鳌又开始兴风作浪,野鸡坪又遭了殃。遇到洪水年成,七只鳌趁着洪水从野鸡河游进粮田坝子里来,千亩粮田顿成汪洋泽国,浊流泛滥,恶浪滔天。
直到康熙年间,城里儒绅洪运昌、田起图、许名世等四十二人捐募三千余银两,在野鸡河的出口处构筑一座七孔石桥,以阻挡七只恶鳌进入野鸡河。
修造石桥时,洪运昌他们请来降魔治妖的得道高人,在桥上作了法术与机关。无论七只鳌怎样冲撞,再也进不了野鸡河。
从此,野鸡河再无鳌害之虞。这七只恶鳌为了能再进野鸡坪的大田大坝,不服气地据守七眼桥的对岸,只盼望着哪一天七眼桥垮塌,然而,它们苦苦地等啊盼啊,直到它们一个个化成了七座小山包,七眼桥还依旧坚固。
几百年来,七眼桥虽然历经兵灾水灾损坏,但都得到及时修复。而七只恶鳌变成的小山包,在近年修高速公路和开发茅坪新区的轰鸣中,慢慢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