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河长制守护“河长清”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季秋时节,漫步在玉屏㵲阳河畔,岸边绿树成荫,水面碧波荡漾,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

李平(摄)

  㵲阳河的生态环境变美,是玉屏河湖治理蝶变的生动写照。如今,玉屏每条河流、每个水库都有河长来管,迎来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河湖风景,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这背后,是各级河长担当作为的体现,是机制、手段创新的成效,是社会各界合力护水的成果。

  2017年以来,玉屏自治县全面推行落实河长制,积极构建覆盖全县河流的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确保河长从“有名”到“有实”,用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回应民生期待,展示了一份出色的“河长”成绩单,全县21条河流36座水库水质明显好转。

  河长制带来了河长治,河长治实现了河常治,河常治又带来了水常清。截至2022年9月,玉屏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100%;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6个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在侗乡玉屏徐徐铺开。

  高位推动,深耕治水“责任田”

  “过去这里垃圾遍地,恶臭难闻。现在垃圾全部清理了,水质好多了!”在玉屏境内的㵲阳河边,谈起河流的变化,住在附近的居民感叹道。

  “关键就在于实现了‘一河一长’,从而实现分级分类管理,实现了责任主体、管理办法、整治任务三到位。”玉屏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玉屏水网发达,过去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机制,导致全县河流生态环境堪忧。

李平(摄)

  河长制推行以来,玉屏积极探索构建管水、护水、治水、用水、活水“五位一体”水生态治理模式,推行落实“一河一策”,形成由县总河长牵头、各级河长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常态化开展巡河、调研等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创新“邻县联控”机制,持续推动邻县互派河长,强化㵲阳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力度,实现河长共治工作变“各自为阵”为“齐抓共管”。

  为巩固治理成效,玉屏还将河长制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压实河长主体责任、政府属地责任、部门协同责任、河长办督查责任,倒逼河长制工作落实,引导各级河长担负起知河、巡河、治河、护河的全面职责。

  截至目前,全县设置县级河长30名、乡(镇、街道)级河长190名、村级河长1300名,聘请水库巡查员34名,招募民间义务监督员63名,压实22家县级河湖长制责任单位和责任。

  综合施策,练好治水“基本功”

  河湖之病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千头万绪,河长怎么干?

  要治水,先“把脉”,必须开出治水良方。为重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近年来,玉屏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同时,坚持以水源保护为核心,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要求,加大对㵲阳河河道水质整治,严格落实取水控制、用水管理、节水教育,强化全县节水示范创建,持续推进修建防洪堤、放养鱼苗、清理河道垃圾等措施,健全河湖生态监管体系,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管控和保护。

  河道环境整治是提升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玉屏从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入手,不断完善“户分类、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形式,推动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确保河道保洁常态化。

  截至目前,全县创建节水单位52家、节水小区12个、节水型企业5家、节水型学校1家,建设完成县城区污水收集主管网17801米、支管网18381米、检查井432座,农村建制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创新思路,打好治水“组合拳”

  河长治水,夯实了护河责任;科技治水,则为水环境治理开出一剂“良方”。

李平(摄)

  为进一步拓展治水力量,玉屏加大现代高科技支撑,采取无人机空中巡、河艇水中巡、巡河志愿小分队沿岸巡等方式,打造“天、空、地、人”立体化监管网络,及时掌握河湖水量、水质、水生态和水域面积变化情况、岸线开发利用状况、河道违建管理情况,为河湖智慧化管理提供支撑。

  此外,为加强水环境治理,切实保护好水生态。玉屏还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河流、湖泊、山塘水库等涉水违法行为的查处。

  公众既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契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构建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治水护水的良好格局。2022年以来,安装沿河监控摄像头41个,出动执法检查人员80余人次,发放宣传折页1200余份、宣传挂图200余张、宣传用品5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