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0个家庭变迁】刘元树潘发珍夫妇:赶上新时代 过上好日子
深秋时节,开车穿行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沙子坳村凉庭寨组的环山公路上,宽阔干净的公路宛若一条玉带,将这个村庄紧紧环绕。村庄不远处的山丘上有一片茶园,天刚蒙蒙亮,潘发珍的丈夫刘元树便拿着绿篱机开始剪枝了。 “茶园今年初见收益,上半年收了2000多斤明前茶,按每斤680元批发销售。”今年50岁的潘发珍介绍说,自从2010年返乡创业后,接连几次栽跟头,这次终于迎来了峰回路转。 早年,出生在万山区黑岩的潘发珍,与同在广州务工的亚鱼乡沙子坳村的刘元树结缘。其时,刘元树在养牛基地宰牛,一个月工资1万多元。相恋成家后,夫妻二人一同以宰牛为生。很快,商业嗅觉敏锐的潘发珍便寻来新的生财之道,她与丈夫合计,利用自身娴熟的技术,从基地老板手中低价收购牛腿,再把剔好的牛腿筋肉卖给当地的宾馆饭店。行情好的时候,一个月赚取的利润比夫妻俩的工资还要高。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夫妻俩憧憬着幸福生活时,公公爹突发脑溢血,丈夫是家中独子,婆婆妈身体也不太好,还要在家带孙子孙女。无奈之下,夫妻俩不得不辞职返乡,全身心照顾老人。2010年,公公爹因医治无效去世。“刚开始医治的那些年,新农合政策还没出台,都是全额开销,前后一共花费了40多万。”潘发珍感叹道。 潘发珍家的房屋临河而建,门前的河段正巧是一片鱼塘。料理完公公爹的后事,夫妻俩便从村里承包了鱼塘,正式开启了返乡创业之路。第二年初夏,一场暴雨冲毁了鱼塘堤坝,投入的16万元荡然无存。痛定思痛后,夫妻俩又搭建圈舍,养了300多头猪。由于缺乏技术,第一年收益基本持平,第二年赚了10来万。但第三年,因为一些变故,潘发珍自家的养猪场也画上了句号。 2019年,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亚鱼乡人民政府谋划盘活原是知青茶园的玉屏富民茶厂,乡领导找到潘发珍商议合作事宜。几番沟通之后,最终达成协议,由亚鱼乡人民政府投入20多万元作为管理资金,潘发珍夫妻俩以技术管理和劳务输出入股,从第四年开始按协议分红。“接连不断的创业受挫,也没能动摇我们的信心、决心,在一系列精准及时的创业扶持政策帮助下,我们一步一步走出难关,过上了好日子。” 潘发珍回忆说,刚与丈夫谈恋爱的日子,第一次到沙子坳村,就听见村里流传着一句话:“嫁女莫嫁凉庭寨,出门菜背篼,进屋背篼菜。”那时候,山路崎岖不平,到处坑坑洼洼,稍微下点小雨,村民都不愿出门。平日里干农活,背篼是主要的农具。 而今,玉带般的环山公路直通每家每户,快递也送到潘发珍家的小卖部了,去年,潘发珍家还被评为最美庭院。每天吃过晚饭,潘发珍都要跟着左邻右舍沿路散步,拉拉家常,摆摆门子,回忆过去艰苦的条件,谈论当下幸福的日子,畅想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