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2016年1月5日,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此后的2018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湖北武汉、江苏南京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6年来,有关部门和沿江省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一幅水清天蓝土净持续向好、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正在绘就。
打响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
前不久,经济日报调研组在湖北宜昌时发现,这个曾因“化工围江”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的城市,近年来通过推进一江碧水系统治理等“组合拳”,在转型发展上不断积蓄动能,逐步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宜昌蝶变”是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缩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长江经济带沿线不只有“化工围城”的严峻考验,还充斥着污水偷排、非法采砂等违法活动,长江流域水质持续恶化,长江生态警钟持续敲响。
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了整治劣Ⅴ类国控断面、排污口、“三磷”等八个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实施。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11.1万艘渔船、23.1万渔民已退捕上岸。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监测显示,随着全面禁捕的推进落实,长江常见鱼类资源有恢复趋势,长江生态环境尚存的小型受威胁鱼类种群有恢复迹象。
水质显著提升。2021年前三季度,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为90.6%,比2016年上升23.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0.4%,比2016年下降6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同时,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我国最具综合优势与发展潜力的产业带和经济带之一,长江经济带相关发展指标持续向好。据统计,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已从2015年的45.1%提高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46.7%,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8.5%提高到51.1%。
此外,在全国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上海、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和南京7个城市来自长江经济带沿线,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群龙共舞”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除了经济总量持续上升外,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发展示范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入实施,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政研室副主任孟玮说。
随着长江保护法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长江大保护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和公益诉讼的衔接机制初步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严格落实,生态补偿、多元化投入等机制不断健全,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迈向更加协调均衡的发展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未来5年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表示,要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有机融合,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总负责人成长春认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均衡发展,就要保持各区域主体个性和独立活力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共同发展。在供给侧应推动产业协调性均衡发展,在需求侧推动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均衡发展,着力跨流域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持续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在此过程中,产业协同与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专家表示,一方面要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创新从点向链转变、从局部向整体转变,形成驱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要在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支撑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力。
“要加快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发展,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研究员杨长湧表示,要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对中上游开放的带动作用,做强向东开放通道、做实向西开放通道、做大向南开放通道、做优内陆开放通道,更好发挥对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