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深度】奔向长江!乌江白果坨码头勇往直前……

来源:铜仁日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乌江滩连滩、十船九打烂”。

  “游乌江画廊、寻土家文化”。

  这四句打油诗成为古老的乌江历史变迁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生活在万里长江重要的支流之一贵州母亲河乌江两岸的土家儿女,曾以拉纤推船于乌江古纤道上艰难前行,滩多水急的乌江带走了无数土家儿女许多沧桑与灵魂。现如今,这一切早已远去,这山、这水、这人在激越的脚步中走向幸福和未来!

图片

远眺乌江白果坨港口

  千里乌江涛声绵延

  纤夫古道上的故事饱经沧桑 

  乌江古纤道,是一条土家先民用血汗凝结的长龙,穿越岁月的时空,记载着乌江黄金水道的兴衰和船工的悲欢;她又是一条“南方水上丝绸之路”,把茶叶、木材等黔境土特产带出深山,汇入江海,漂洋世界,其印迹深深镌刻于乌江两岸百丈悬崖上 。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船舶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楚商于之地为黔中郡也。”以上史料均记载秦将司马错曾率十万大军由枳(今涪陵)逆乌江而上,攻取楚黔中郡。这是乌江历史最早最大的军事行动,也是乌江最早的水运记载。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贵州科举教育先贤”思南府土家族进士田秋任四川按察使时上疏朝廷疏凿乌江航道。清道光十三年(1832年),思南知府杨以增倡修纤道。清光绪三年(1877年),贵州毕节籍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期间,率盐务局等官方修纤道,民众积极捐资,自涪陵向上800余里,开凿50余道险滩,水运稍畅。从此,川盐由重庆涪陵上溯乌江,经龚滩、淇滩、新滩、白果坨、潮砥滩等盘滩、渡口码头,转运至沿河、德江、思南、石阡,再转运铜仁等地,每年数百万斤川盐入黔。  

图片

蓄水前的乌江共和白果坨段

  1934年6月,贺龙等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红二方面军)队伍辗转鄂湘黔,抢渡乌江,在沿河(现属德江)枫香溪创建了贵州高原首个红色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长堡、杨河、流渡滩(共和)、潮砥等乌江两岸土家儿女踊跃参加红军队伍,踏上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革命征程,有的浴血牺牲于异乡,有的载誉回归务农默默逝去。

  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筹款集资征派石工从思南、德江至涪陵河段以“轰滩为主,开辟纤道为辅”,开辟纤道400处,总长10340米。把粮食、桐油、茶叶等黔境土特产品装船运出乌江,支援华东华南抗日前线。

  1952年至1955年,贵州省第六、第三航道工程队除改善原低劣纤道外,又新开凿1483米。从此,乌江天堑变通途,机动船游轮代替了撑杆人力帆船及纤夫船,可是,刻划在悬崖绝壁间的古纤道依然执着地相伴汹涌不息的乌江水。 

  乌江德江段49公里,主要渡口(码头)16处:袁家坨、麻鞋溪、潮砥、仁洞、姜家渡、大沙坝、长堡、白果坨、白蛋子、独鱼溪、上红坳、下红坳、神度子、新滩、夹石、望牌等。

  其中,白果坨渡口(码头)是千里乌江上名不见传的地名,它没有龚滩、淇滩、沿河、沙坨、潮砥、思南、思林、构皮滩、回龙场、江界河等渡口(码头)出名,但是,它同样承载着、见证着两岸土家儿女许多古老的人文故事。

图片

镌刻在共和境内乌江绝壁的纤夫古道

  记者就是在这里喝乌江水、听乌江号子长大的土家后生,旖旎多姿的乌江风光伴我度过难忘的童年时光,险峻奇异的乌江绝壁悬崖的古纤道留给我深深的印记。

  2005年4月清明节期间,记者回老家扫墓“挂亲”,重走乌江白果坨熊洞峡谷挂壁公路,俯瞰滔滔乌江悬崖绝壁间有一道深深的古栈道。经深入调查采访查阅相关史料,得知这就是充满血泪史的乌江纤夫道。于是,记者写了一篇新闻,在《贵州都市报》(2005年4月18日见报)以《山间那一道长长的“划痕”乌江发现千年纤夫栈道》为题予以报道: 

  这篇新闻内容是:“这道‘划痕 ’位于德江县共和土家族乡白果坨村乌江熊洞峡谷,据当地老人介绍,这是古代纤夫栈道,以前交通闭塞,人们顺着栈道沿江而下到沿河、酉阳、彭水及涪陵长江口等地,或沿江而上到思南、余庆、石阡、瓮安等地通商,沿途还看到纤夫拉船。”

  “来自四川大学、重庆文物考古所和涪陵博物馆等有关专家考察认为,乌江流域是古代联系渝、黔、湘重要的经济、文化通道,古纤夫栈道的发现充分证实了乌江流域是千年前巴人迁徙流动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之一。”

  没想到,这则几百字的短新闻,会引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国际和国家地理频道、中国广播网等多家影响力大的媒体关注转载。如今,只要在百度搜索,“乌江、白果坨、纤夫道”等关键词,都可以见到这篇文章。

奔向长江足音铿锵

从“民间码头”到“国家港口”

  从德江县城至白果坨乌江渡口(码头)公路,是德印公路其中一段,全长53公里,经南克、板桥(曾家坝)、共和、跨白果坨乌江大桥、长堡、袁场(袁家湾)至两河口大桥抵印江县界。其中,从县城至共和老场18.8公里,共和老场至白果坨渡口(码头)全长4公里,是德江县在白果坨乌江边修建糖厂时,由厂指挥部用糖厂的经费修建的;共和老场至中坝下踏坪渡口(码头)全长11公里,与潮砥渡口(码头)隔江相望。1971年11月开始勘测动工,分别由城关区、潮砥区组织民工施工,采取民办公助,土方工程全建勤,一般工具自带,桥梁工程实行对民工生活补助,料具统一安排等办法,因中途经费不足而停工(留少部分人修建桥梁),1973年复工,1974年建成通车。1988年划为德印公路。

图片

主孔跨径仅100米的白果坨乌江大桥

  德江至共和白果坨渡口(码头)有两座桥梁比较特殊,其中,牛渡滩石拱桥于1973年5月建成,横跨于乌江支流牛渡滩河上,是潮砥、枫香溪、长堡等乌江岸边土家儿女进入德江县城乃至贵阳的陆地交通必经之路;尤其是乌江悬崖挂壁熊洞石拱桥于1979年12月建成,此桥墩坐落于悬崖洞口,施工难度极大,稍不注意就会葬身于滔滔乌江,工人用绳索系在腰部,从悬崖顶下垂至悬崖半腰,挥舞钢钎铁锤打炮眼,用硝铵炸药炸出一条挂壁公路。

  原共和公社石槽水寨文玉钟和白果坨村邓明荣等土家青年在修建熊洞挂壁公路时,不慎坠入乌江,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他们被安葬于熊洞桥公路边,“守护着”过往车辆安全通行。

  在白果坨渡口(码头)附近有一座横跨乌江大桥,也就是白果坨大桥。据大桥碑文记载:1978年9月,贵州省交通厅勘测设计院和德江县交通局联合勘测,将此桥设计为主孔100米,全长138.6米,桥高42.5米,载重汽车15级,挂载80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悬臂桁架拱桥体系。1983年6月,由德江县政府成立指挥部施工,同年12月建成一座跨径137米的施工吊桥。1984年3月,大桥墩台下基,进入主体施工。1985年10月10日主桥主孔合拢。为此,全省大跨度砼桥梁设计施工经验交流会在德召开,对白果坨乌江大桥建设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白果坨乌江大桥工程采取大节间,少桁片的三角桁式结构,桥型简洁、轻盈美观,施工简便,造价低廉,是当时乌江干流第六座大桥,100米以上跨径的第四座大桥,全国同类型桥梁居第二位。指挥部在此大桥附近修建全长114米的长青坳大桥。1986年1月,两座大桥建成通车,使德江至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公路里程比原线少42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乌江两岸土家儿女千百年来靠木船横渡、翻山越岭、肩挑背驮的心酸苦累。

  从此,白果坨渡口(码头)摆渡船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图片

乌江白果坨渡口

  这座桥宛如一条长虹飞渡,因有拱跨百米、耗资百万与百日合拢的“三百”而著称于世。

  记者至今记忆深的是:白果坨大桥建成初,记者14岁左右,老师组织同学们到白果坨渡口春游,感受大桥的雄伟和领略乌江自然风光。春节期间,寨邻亲友三五成群结伴徒步去白果坨玩耍,在大桥上点燃鞭炮后扔入乌江,鞭炮在半空就炸响了,说明大桥之高。现在想起儿时的那些趣事,很有乡村味儿。

  2013年11月,德江实施从县城至共和港(码头)S303(现提级为G352)二级路改扩建项目,即起于县城南,经大龙阡大坝、穿行打磨丫隧道(1215米)、过寒棚岭、曾家坝、牛鼻溪、茶坨、共和镇政府驻地、三里场、覃家湾,再穿越熊洞峡谷隧道(940米),讫于乌江共和港(白果坨),顺接303省道,路基宽12米,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2017年1月1日,竣工通车,如今,从德江县城至白果坨港仅需10多分钟。同时惠及德印思等乌江两岸沿线10多万土家儿女。

  目前,德江县正在改扩建G352公路,起于共和港(白果坨),讫于德江县与印江县交汇的两河口大桥,途经共和、长堡、潮砥、枫香溪四个镇,全长29公里,该路段通车后有效带动沿线乡镇经济发展,助力“黔货出山”。

  乌江水从潮砥方向奔流至共和与长堡区间十分狭窄的锁水角峡谷后,然后进入宽阔地带,又因乌江下游的熊洞峡紧锁,使得乌江水反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很宽阔的回水坨,这是乌江得天独厚的天然码头。

  2007年12月,随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沙坨电站首期截流,其水位逐渐上升至白果坨及潮砥以上。白果坨码头渡口回水区域成为高速出平湖景观。

  2011年,乌江航运800万吨级德江共和港(白果坨)开工,2013年5月完工。这是国家规划“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高等级航道工程和北入长江水运出省通道8个重点项目港口之一。

图片

共和(白果坨)港口

  2021年11月16日,14艘货船运载6800吨磷矿,从贵阳开阳洛旺港出发,顺江而下,经江界河港、构皮滩电站、思林电站、思南县城、潮砥码头,抵达共和港(白果坨),再经熊洞峡谷、独渔溪、红坳、新滩、淇滩、沙坨电站、沿河县城、思渠、龚滩、洪渡等港口(码头),沿乌江赴重庆涪陵,入长江,最终抵安徽芜湖港,此标志着贵州“北入长江”黄金水道梦想实现。 

  这是乌江沿线梯级水电站修建而断航近20年的贵州乌江水运首次大规模全线复航。   

链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梵净山

“乌江画廊”加持添彩“大美中国”

  2013年4月,乌江沙沱水电站建成下闸蓄水。地处库区的德江县潮砥镇、长堡镇和桶井土家族乡新滩和望牌乌江沿岸的集镇及渡口(码头)沉没于江底。

  这样,白果坨及乌江沿线以集“雄、奇、险、秀、人文”于一体,构建出诗情画意的乌江生态美而闻名。

图片

乌江山峡及熊洞挂壁公路

  熊洞峡两岸峭壁悬崖向江心紧锁,使江水浪花飞舞,气势磅礴,船行其间,让人惊心动魄。在熊洞峡的江宽水缓处,江面变得较为平静,可是那一层层的漩涡,也会让人心惊动魄。 

  于是,德江县决定以白果坨码头、熊洞峡谷等乌江良好自然生态及悠久的人文地理优势,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

  2013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区域位于共和镇独渔溪至思南县交界处乌江干流及印江河道,分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等4大建设区,核心区建设长堡休闲文化公园、白果坨湿地文化园、入口引导服务区、欢乐岛、花海岛、农夫岛等“一区二园三岛”。

  2015年6月1日,德江县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挂牌。全力围绕“乌江画廊山水观光”、“纤道傩戏文化寻踪”两大主题,融合奇石文化、土家文化等人文要素,充分挖掘乌江文化底韵,注入打造湿地乌江的新魅力。2018年,试点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图片

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一景

  2018年10月,以“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乌江秘境·欢乐德江”为主题的铜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德江美丽乡村文化旅游展示在德江举行。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是观摩点之一,来自省内外嘉宾游客云集于此,和大自然同呼吸,享受人在白果坨,心入诗画中,百里乌江画廊,一步一首歌,万顷湿地公园,一处一幅景,山水幽悠,镜湖青清,层林遍染。 如今,这里成为了千里乌江的一个充满活力的节点,源源不断吸引来自各地客人前来“打卡”……“高峡出平湖”的胜景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