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禁毒故事】警惕!悲剧从“毒”开始……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毒品就像潘多拉魔盒,

一旦打开,

就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

两位正在监狱服刑的

涉毒罪犯的故事

图片

01


他把冰毒当作避世良方


“放纵欲望的横流,就是堕落的开始。”回想几年前抱着雄心壮志决定回乡创业的自己,如今在上海市四岔河监狱服刑的姚越(化名)觉得恍如隔世。因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白色晶体,姚越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直到锒铛入狱想要后悔,才发现为时已晚。


为疏解压力“溜冰”

姚越正是三十而立的年纪,三四年前,在外地打工多年的他回到家乡准备创业。开办一个养殖场,这是姚越一直想干的事,他也坚信自己一定可以闯出一番成就。不过,创业并没那么容易,姚越的家人对他的选择并不看好,一家人因为此事还发生过争执。


一头是家人的不理解,一头是创业的艰难,姚越觉得压力极大。于是,当有朋友告诉姚越,有种东西可以让他放松放松时,姚越接受了。


姚越或许说不出朋友给他的白色晶体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但他知道那是“冰毒”,吸毒是违法的。“我当时就觉得只是自己偷偷吸,不会被发现,也不会影响什么。”姚越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态,并在朋友的“引导”下第一次“溜冰”。


“根据姚越的描述,最初他尝试冰毒后觉得很放松,后来多次尝试又觉得‘溜冰’能让他变得精神、注意力更集中,所以就把冰毒当作了‘振奋剂’。”姚越的主管民警王志辉在日常教育谈话中多次对他开展禁毒教育,“所谓的放松、精神一方面是甲基苯丙胺的药物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心理作用,而它的副作用其实更可怕。”


冰毒带来的亢奋感因人而异,消耗这种“过剩精力”的方式也不同,有人声色犬马,有人呼卢喝雉。姚越就是后者,经常因为高昂的情绪忘乎所以,一掷千金,自然也是输多赢少。当兴奋劲过去,姚越也会后悔,告诉自己不可以再这样。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自控,越来越沉溺于赌博、“溜冰”带来的刺激感。现实生活里的事业、家人,姚越则逐渐漠不关心,他只想陶醉在幻想的小世界里……


图片

△禁毒教育现身说法


成为了毒品的傀儡

当毒品带来的不是最初的“快感”,而是想抽离却离不了的无力感,姚越感到恐慌,也不止一次想摆脱毒品,但每一次,他都在“再一次应该没关系”“这是最后一次”的念头下丢盔弃甲。


在一次次难以抗拒的诱惑中,姚越也一次次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2019年,当初识的“毒友”邀请姚越带上毒品一起到上海玩个痛快时,姚越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还没来得及“玩”,姚越就被抓获了。因为运输毒品,姚越获刑8年,“毒友”也难逃法网。


信念崩塌、前途葬送、妻离子散……迷茫、害怕、惶恐的情绪让姚越一度变得阴郁、自卑、躁狂,甚至觉得自己只是运气不好才被抓。在监狱接受一系列教育后,姚越才逐渐接受现实,反省自己的罪错,并在思想、行为上有所改变。


“现在想来,吸毒后,我思想上的变化惊人地可怕,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毒品的潜移默化下发生了变化。看着自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但是无能为力。”姚越在今年四岔河监狱开展的626国际禁毒日教育活动中写下了自己的悔悟,“我低估了毒品的危害,从最初不以为然地吸食,到最后泥足深陷、无法自拔地沉迷,我变成了任由毒品摆布的傀儡,成了在高墙电网中的一名囚徒。”


“吸毒让他们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人,他们并非不知道毒品的危害,只是仍有侥幸心理作祟,觉得所谓的家破人亡、倾家荡产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王志辉说,监狱里有太多这样的服刑人员,无论外表有多强大,也会因为后悔、愧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抹眼泪。“毒品迷人心智,有人为了一时的爽,完全不顾后果,当反应过来,大错已经铸成,后悔莫及。而他们的家人则背负着更大的压力,陷入生活的漩涡……”

02


让他欲罢不能的“潮流饮料”


年轻人总是喜欢新鲜玩意儿的,但混杂其中的欲望与危险却足以毁了一个人最好的年华。今年不过30岁的郑建(化名)就因为一种“潮流饮料”要付出8年多的青春时光,而在那之前,他明明已经尝过了“潮流饮料”的苦,却还是忍不住重蹈覆辙……


觉得自己不曾上瘾

“我最初对毒品的了解,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只知道它很可怕,危害很大。但可怕在哪里,危害大到什么程度,其实还是比较模糊的。”四岔河监狱服刑人员郑建可以说是毒品的“受害者”。


较早混迹社会的郑建在年少时便接触过毒品,在朋友的怂恿下,在不正规小酒吧的哄闹声中,郑建喝过加了料的“饮料”。当时郑建并不懂这些包装新奇的东西里到底有什么,起初只是为了合群,显示自己的勇敢,甚至内心还有那么一些好奇,而当体验过“饮料”带来的异常快感后,接受过禁毒宣传教育的郑建就隐约知道了这种“饮料”不简单。


不久,郑建被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可他仍觉得自己并没有上瘾,被发现也只是运气不好。以至于工作后,郑建还会因为工作压力大就寻找“饮料”放松,从未认清毒品的真面目,也从不肯正视自己“上瘾”的事实。直到2019年,郑建因为贩卖、运输毒品被抓获,得知获刑8年6个月的判决结果后,他才懊悔。


就如郑建自己所写的:“哪怕是接触毒品的人,一开始对它也是排斥的、反感的,但好奇心总会驱使人追求新鲜、刺激。于是,就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说服自己‘就试一试,不会有事’,将法律的红线抛之九霄云外。但我想说的是,当你试一试的时候就是上瘾的第一步,当你不知不觉的时候,第二步、第三步已经接踵而至了。明明上了瘾,但却不承认,最后弄得自己和身边人遍体鳞伤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危害性。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不是掉入无法自拔的毒瘾中,就是步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轻则自己前途尽毁,家庭破碎,重则伤人伤己危害社会,最终自取灭亡。”


图片

△禁毒教育忏悔家书


“除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根据相关案卷显示,2019年,郑建为了赚取差价,在明知道某“饮料”是新型毒品,有致昏、致幻效果的情况下,仍提供给朋友卖给下家。不久,郑建的朋友被抓获,郑建也被警方找到。而涉案“饮料”均被检测出γ-羟基丁酸成分。


据介绍,γ-羟基丁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目前是我国规定管制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属于合成毒品。因无色无味并会导致暂时性记忆丧失、恶心、呕吐等症状,而被犯罪分子用作麻醉药品或迷奸药物。


被抓获后的郑建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将所有怒火、不甘都集中在被朋友“出卖”这件事上。主管民警郑开元也记得郑建初到监狱服刑的样子,畏惧、恐惧、抵触的心理都体现在他的日常行为中。


随着民警的教育引导,监狱规章制度总能遵守,不良生活习惯总能改正,心理郁结也能打开,可是对毒品危害的认识能否更加深刻?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不再“毒潭深陷”?


郑开元在工作中发现,郑建并非不知道毒品的危害,而是因为“瘾”,让他一有压力就会习惯性地利用毒品逃避。与其一再强调毒品会让他失去什么,不如告诉他如何正确化解压力。这样的教育方式让郑建慢慢不再抵触,也开始学着反思。后来,郑建明白了,毒品的确具有伪装性、欺骗性,但如果不是自己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心理,怎么会被它引诱?如果把所有的错都归咎于毒品,而不剔除“毒瘾”背后的“心瘾”,那就还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而他已经因为毒品蹉跎了大好青春……


“纵然我明白‘除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的道理,但是我还是想用我亲身的教训,青春的代价,劝诫更多人,不要等到被毒品害了,才意识到毒品有害。”郑建说。


民警有话说

姚越和郑建都是比较年轻的涉毒罪犯,和过去吸食传统毒品的涉毒人员不同,他们并非不知毒品危害,反而可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究其原因,年轻人喜欢时髦、新鲜,觉得有些新奇事物是潮流的表现,也有可能是因为消遣、圈子风气而触毒,但归根到底,还是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深刻,觉得自己可以承受吸毒带来的后果,那些禁毒宣传里的可怕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可是事实上,毒品对所有人造成的伤害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年轻就手下留情。


主管民警王志辉告诉记者,他见过那些劣迹斑斑、妻离子散、一无所有的涉毒人员,他们仿佛是被毒品掏空了,升不起丝毫的反抗之力,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对毒品给人带来毁灭性伤害的愤怒。

“毒品的价格或许是有些人能承受的,但是它带来的伤害和所要付出的代价没有人承受得起。所以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要只在乎一时的快乐,也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要相信这一个个鲜活的悲剧,要多想一想自己的家人,克制自己不该有的好奇心,要明白吸毒是一条无头路,踏上去就没有后悔的余地。”王志辉说。

主管民警郑开元也有相似感受,“现在有些年轻人用毒品化解压力,但吸毒只能短暂逃避现实,也许它能带来10分钟、或是10个小时的快感,可是过后会是更大的空虚和失落感,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因为毒品荒废了最好的年华,很心痛、很惋惜,也替他们的父母家人感到难过。”

在建议年轻人正确认识毒品危害的同时,郑开元也提醒,如今网络上有很多看不见的“角落”,“角落”里或许藏污纳垢,年轻人切不要出于好奇等原因在为网上结识、尝试与毒品相关的人和物,因为毒品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来源:福建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