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箫笛世家的家世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玉屏箫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便是宫廷贡品。县政协为深入挖掘玉屏箫笛的历史文化,组织人员精心编撰了《平箫玉笛慰乡愁》文史专辑。微玉屏将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箫笛世家的家世

——姚永斋一脉的箫笛传承谱系

姚茂芳

  在箫笛之乡的玉屏,只要与老一辈箫笛艺人谈及箫笛的传承和发展,他们都会提起这样一句话:“传承不忘郑芝山,发展不忘王金山,绘图不忘姚永斋。”可见这几人在推动玉屏箫笛发展上居功至伟。大名鼎鼎的郑芝山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命运多舛、助推百花齐放的王金山各种资料语焉不详;擅长绘画设计,提升箫笛美感度的姚永斋却鲜有记载。
  清代制箫名家郑汝秀所开店铺名便是郑芝山,民国时期王庆炳所开箫笛店铺名是王金山,我的曾祖姚祖勋便是民国时期箫笛图案设计大师姚永斋。我家与箫笛的渊源,还要从我的曾祖说起。
塔坡画匠扬名
  我是玉屏城郊塔坡人。因曾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自从他与玉屏箫笛结缘后,爷爷、父亲及我一直深受影响,从事箫笛行业已近百年,成为玉屏名副其实的箫笛世家。爷爷、父亲在世时,对我说得最多的是他们与箫笛的真实故事。
  曾祖姚祖勋出生于清光绪丁酉年(1897),自幼聪颖,敏而好学,记忆力强。10岁时进入县城的私塾学过三年老书。年轻时爱好广泛,重诗文、精绘画、会楹联,擅长书写各种字体。
  曾祖一旦有时间,就一头扎进书房读书习字。毛笔字挥毫刚劲有力,绘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飘逸传神。长期不懈,进步神速,小有成就,是远近有名的“小秀才”。
  20岁时,曾祖成为一名私塾先生。在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读书、习字、绘画中成长。那年,他娶了曾祖母,之后陆续生下了两个姑婆本珍、本秀,爷爷本奎在家排行第三,满公本菊。爷爷出生于1921年。
  到二十五六岁时,书画水平已是远近闻名,被县城里的有钱人家请去当“先生”。在我十五六岁时,爷爷就对我说过,我的曾祖年轻时就在洪以贵家教过书,洪以贵算是一方有名乡绅,与曾祖关系很好。他家设了一个私塾点,招收了七八个学生,曾祖专门负责那七八个学生读书、习字、绘画,后来增加到了十二三个,每月能赚几十块大洋。
  曾祖与箫笛结缘并不是偶然的。1925年王庆炳学徒期未满,便以“王金山”为名开箫笛店惹怒郑家,而后被郑家人砸毁店铺赶走,王金山只得投奔离玉屏城区十来公里的湖南省新晃县天堂乡宋寨村友人处居住。依靠那附近的竹坪、帮溪等地曾是玉屏箫笛原材料供应地的优势,继续从事箫笛制作、生产。王金山富有经营头脑,又善于创新,只要有好的想法都会大胆实践。王金山在宋寨居住期间,哪里有制作箫笛的竹材,就往哪里与当地人交朋友、传技术,把箫笛制作队伍搞得多多的,带动了宋寨、竹坪、帮溪10多人一起发展箫笛制作。经过几年的艰难探索与市场实践,王金山发现,购买玉屏箫笛的许多消费者并不是冲着好吹、好听去的,而是希望购买的箫笛做得好看一点。作为商品,“缺少卖相”也是致命弱点,或许那时的人们更看重纪念意义。
  1928年,王金山得知曾祖的画功十分了得,就想在玉屏箫笛上“搞点花样”。宋寨与塔坡仅相距五公里,于是,在一个深秋月明之夜,王金山带上两个姚姓徒弟拜访了曾祖,那两个姚姓徒弟是“源”字辈,按我们姚姓家谱应叫曾祖为公。按老家的规矩,如以师徒称,王金山应称曾祖为长辈,两个姚姓徒弟则是孙辈。
  事实证明,那次会面具有划时代意义:一是奠定了玉屏箫笛之后群“山”竞秀之态;二是奠定了王金山后来的“箫笛大王”称号;三是奠定了我家作为“箫笛世家”的近百年地位;四是开启了玉屏箫笛全新的雕刻模式;五是标志着玉屏箫笛由诗词表达情意进入图文并茂的审美时代。
  王金山擅制善吹,曾祖擅诗文、绘画、书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单调的箫笛管上弄点“花样”出来瞧瞧,让传统的玉屏箫笛既好听又好看,满足听觉也满足视觉的需求。
  曾祖通过大量走访,吸收了大量的意见建议,融合了玉屏传统文化元素,精心设计绘制了第一张图纸:以玉屏城区对面的玉屏山为背景,山顶长有两棵古松,一名头戴斗笠的老者身处半山腰,执一鱼竿垂钓于㵲阳河中,河水从玉屏山脚缓缓流过……
  这幅意境画有着深刻含义:一是玉屏名取自玉屏山,代表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二是头戴斗笠的老者象征鹿皮大仙,在玉屏山脚的㵲阳河边垂钓,彰显闲情逸致,豁达人生;三是吹箫者多是年长者,山峰上松树傲立,松骨挺拔,寓意人生不服输;四是山水相伴,屏山秀水,千回百转,㵲水逶迤,人杰地灵。
  此绘画经王金山雕刻投放于市场后,虽具有较强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却反响平平,因为大城市的人并不在乎玉屏箫笛上的历史、文化。顾客们反馈: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人们沟通交流越来越少用到古诗词,只有那些文人雅士仍热衷诗词,而普通人群更希望玉屏箫笛在雕刻视觉上符合“群众路线”。
  民国时期,玉屏箫流行雌雄配对,顾客决定购买,基本上是购一对,很多不会吹奏的人,买去就当纪念品。有很多购买者是夫妻、恋人,他们更喜欢玉屏雌雄配对,如鸳鸯一样,象征永恒的爱情、恋情、友情。曾祖受此启发,于1930年经过反复设计修改,隆重推出龙凤对箫,经王金山精心雕刻、打磨、抛光、修饰、彩绘、染色等处理,投放市场后广受消费者青睐,销售价格成倍增加,在当时有的一对能卖到八个银圆,成了稀世珍品,产品供不应求。
  那时,我们塔坡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山坡上土角边有许多水竹,很厚很密,平时也是玉屏箫笛的一处原材料供应点。由于只给城里郑家提供原材料,附加值也不高,往往几根竹子不足一个银圆。于是,曾祖便萌生了自己干的念头,在他的影响下,兴起一股仿制箫笛的热潮,先后有姚祖仲、姚治清、姚本培、姚本德等10余户20多人,后来越来越多。
  获得初步成功后,更加激发了曾祖的创意,除了保持原有诗词外,还将花卉、草木、溪流、飞鸟、山川等绘制于箫笛上,这些产品经能工巧匠雕刻、上色、抛光后投放市场,人们争相购买。自从箫笛上有了这些花花草草后,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纷纷仿效。“塔坡画匠”姚永斋一举成名。
晃县兴业往事
  曾祖擅长画作,王金山擅长制作、雕刻,两人各带一帮人经过多次合作,一下子拉起了50多人的箫笛制作队伍。
  由于王金山害怕玉屏师傅家干涉,只得将产品卖到晃县、芷江、秀山一带,生意十分红火。许多城里人知道我们塔坡人在做箫笛,纷纷找上门来购半成品,转手刻上他们的店名出售,也模仿曾祖把箫笛弄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销量陡然大增,满足中下层箫笛爱好者的需求。
  在塔坡,曾祖算得上是一位文化人了,特别得到族人的爱戴,方圆数十里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组织箫笛生产方面,族人都听他的。爷爷姚本奎从小受曾祖的熏陶和影响,又是长子,深得曾祖的器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14岁开始就学做箫笛,从此与箫笛结缘。经历无数磨炼,爷爷到18岁时,他的箫笛制作技术就达到了较高水平。
  全面抗战爆发后,玉屏作为抗战大后方,平时6000多人口的县城,连同流动人口猛然增加到2万多人。一时间,人群熙熙攘攘,人流涌动,慕名箫笛者、热爱箫笛者、逐利者纷至沓来,加上民国政府与美英等西方国家交好,购买力大增,将箫笛行业推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玉屏箫笛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大好形势。
  此时,玉屏城里除原有的老字号郑芝山、刘崑山、张宝六、齐麻子等几家店铺外,又增加了郑兹山、郑松山、郑岐山等28家箫笛商号,沿现在的中华路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形成了当时的“箫笛一条街”,很是气派。初期,因这些新开的箫笛店没有制作技术人员,也不懂制作,曾祖带领他的晚辈如姚本堂、姚本白、姚本德等30余人,专门为这些新开的店铺提供毛坯、半成品、部分成品,甚至直接刻他们的店名就能卖个好价钱。于是,塔坡就成为当时玉屏城内箫笛毛坯、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基地和主要供货地。

图片

箫笛艺人姚本奎

  爷爷身材魁梧,性格豪放。在抗战期间,玉屏箫特别好卖,曾祖的画好看,雕刻也很精致,玉屏的箫笛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箫笛生意持续火爆,价格也不断上涨,产品仍然供不应求。于是,曾祖已有了新的打算,不想继续为他人做嫁衣,想开一间属于自己的箫笛店。
  父亲姚源长1941年出生,有两弟一妹。在父辈中,只有父亲学做箫笛。
  1942年,为拓展箫笛业务,曾祖到湖南晃县的贵州街浮桥口,租用赵姓人家铺面挂旗开张“姚永斋”号商铺,主营玉屏箫笛,兼营南杂生意等。那时的贵州街是一块飞地,因核心地段是贵州玉屏管辖,当地晃县人称“贵州街”。龙溪口当时是湘黔水路上的重要码头,是货物重要集散地,是旧晃县最繁华地段,湘黔公路修通后,依然保持繁荣景象。我家的商铺是第一家在贵州街经营玉屏箫笛的店铺。
  很巧的是,在那里还开了一家叫“伍云斋”的刻字店,也经营少许玉屏箫笛。伍云斋曾经是郑步青、郑丹青的徒弟,刻字功夫很好,比曾祖小四岁。因伍云斋与玉屏箫笛有很深的渊源,很快与曾祖成了要好的朋友,对爷爷也很好,爷爷叫他为伍叔。在晃县贵州街开店后,因爷爷主要精力是做箫笛,看守店子任务落在满公姚本菊身上。在贵州街箫笛生意特别好,最高日营业额能达到七八十个银圆。在此期间积累大量财富,支援抗战出了不少力,捐了不少款,还在附近周边购了120多担谷子的田地。
  “姚永斋”箫笛店的名气在晃县很响,也与擅长雕刻的伍云斋有较好合作,相互促进。那时,伍云斋对玉屏箫笛情有独钟,为人也很谦逊,雕刻一丝不苟,点画有神,栩栩如生,我家的很多箫笛就是请伍云斋雕刻的。画匠与雕刻匠箫笛艺人姚本奎珠联璧合,在晃县创造了一片新天地,姚永斋与伍云斋双双扬名。许多消费者购买我家制作的箫笛后感慨万千:玉屏箫笛就是了不起!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人员回流,晃县县城流动人口锐减,从3万多人一下子又恢复到战前五六千人,我家的箫笛生意迅速冷清下来。1947年5月,为便于地方管理和发展经济,湖南、贵州两省及晃县、玉屏为解决存续多年的“插花地”和“飞地”问题,对调了多处地盘。1948年7月,两省两县落实了交接手续后,我家才关掉了贵州街“姚永斋”箫笛店。
  1948年,我家又在玉屏老电影院处买了一间木房继续做箫笛,但玉屏箫笛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勉强维持生存。
  1951年,由于箫笛生意萧条,爷爷又搬回老家塔坡居住,继续从事箫笛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曾祖仍从事箫笛绘画,绘画水平十分传神,过年时还扎画龙船、龙灯,栩栩如生。
服务企业流芳
  1956年,玉屏箫笛生产合作社成立,向社会广揽各类箫笛人才,爷爷姚本奎与我们塔坡许多人加入合作社,正式成为一名箫笛产业工人,父亲姚源长也被招入社当学徒,一家两代人同时与玉屏箫笛结缘。
  因国家倡导走企业化生产道路,不再允许私人作坊生产箫笛,为了统一标准,提升玉屏箫笛制作、绘画、雕刻、染色等工艺水平,鼓励各家都把各自的绝技拿出来,不再留有“后门”,人员分工也发挥各自特长,做到人尽其艺、人尽其技。
  父亲进厂时只有15岁,风华正茂,他主要学制坯,三年学徒期刻苦钻研,学技术一丝不苟,与厂里的职工关系融洽,深得同事们的好评。
  1959年,给玉屏箫笛带来外观革命性变化的曾祖与世长辞。多年以后,箫笛人很少记得他的真实姓名,“塔坡画匠姚永斋”却永远活在玉屏箫笛人的心中,也经常提及他画的龙凤图案和那些“花花草草”。10多年前,玉屏箫笛厂为了纪念他,专门请田树昌老师傅创作了一幅带框画像,悬挂于厂里的“荣誉榜”里。
  爷爷在箫笛厂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制坯、刻字、带学徒,以匠人之心奉献给了玉屏箫笛厂,以匠人之手制作、雕刻了一支支精美的玉屏箫笛。爷爷在箫笛厂的20多年里,在事业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与箫笛厂共荣辱,在生活中乐观豁达,为人生性豪放,颇得人缘,一直坚持干到1981年退休。
  父亲姚源长进厂后,经过多岗位锻炼,成了一名多面手,不但会制坯、雕刻、打磨、填色等工序,还负责厂里机器修理、电线线路搭接。
图片
箫笛艺人姚源长
  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因为人正直、做事公道正派,得到全厂职工的信任,负责箫笛生产质量监督、检验,协助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厂长姚本林主抓组织生产、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把关等事务。
  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玉屏箫笛厂后,迎来新的转机。当年8月,张进贤当选为厂长后,十分信任父亲的工作能力,1986年委任父亲为副厂长,主抓原材料调度、产品下料、分配生产任务等。箫笛厂恢复正常生产后,就与厂长张进贤,技术骨干刘泽松、杨长流、薛群杰、侯吉春等密切配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进行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使玉屏箫笛厂获得了新生,重新启航,生产效益大幅提高。
  我出生于1972年,今年已经50岁了。从小就受爷爷、父亲的影响,津津有味地听他们讲与箫笛有关的故事,还有曾祖的故事。听着那些故事,抚摸着他们摆放在家里的各种款式的箫笛,我被那些精美的雕刻深深震撼住了,也深深地喜欢上了玉屏箫笛。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小时候就学会了吹笛。上小学、初中时,与同学“吹牛”的素材也大多是我家几代人与玉屏箫笛的渊源,还有那几代人与箫笛的不解情缘。有时,还给同学们吹奏几曲,博得他们的阵阵喝彩,我也为之自豪。
  1989年2月,父亲退休后就由我接班。那年,我正好满17岁。我对箫笛雕刻情有独钟,特别羡慕曾祖的龙凤箫笛,还有薛群杰的雕刻。薛师傅说,浮雕要达到一定境界后才能学,不然要搞坏坯子。但他仍然传授给我技术要点。
图片
2001年,时任县委书记彭翔(右二)将箫笛世家产品赠送给演奏家曾格格(左一)
  进厂后,我学了三个月的制坯、三个月的刻字,也学画画。为了学好雕刻,我拜微刻大师杨长流为师,学习微刻技艺。当时,杨长流的刻字技术十分好,微刻诗词连体能一笔完成,飘逸灵隽,具有十足的浪漫气息。我家里现在都还保留有杨长流刻制的箫笛诗词,每当刻字遇到困惑时,就拿出杨长流的字来临摩学习,提升自己的艺术修为。
  1996年,我与美丽的侗家姑娘吴代平结婚。她说,是我会做笛子、吹笛子、雕刻的技艺让她心生爱慕。
  1997年,当我觉得微刻技术学得差不多了时,就向薛群杰老师傅学习龙凤浮雕,还兼顾学习山水、诗词、草木等雕刻。这一年,薛师傅已经50岁了,他的雕刻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艺术造诣上,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因雕刻不易学,在20世纪90年代年轻人中,只有我跟随薛群杰师傅学龙凤浮雕。我在跟随薛群杰师傅学习的日子,虚心向他求教,薛师傅对我也特别好,毫无保留地把所有技巧,观察被刻物件的构图角度,以及如何删繁就简、扬长避短等都悉心传授于我,使我终身受益,为我后来的雕刻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图片
玉屏箫笛世家第四代传承人姚茂芳
  1999年8月 ,凭着对箫笛的深深眷念与深厚感情,爷爷与父亲做了一个决定:正式向外挂牌“箫笛世家”。店子最初在玉屏民族贸易公司旁边,代为销售玉屏箫笛厂的产品,生意勉力维持。
  自从我家开了箫笛店,自己以前主要学雕刻,才知道不懂制作是真正的短板,顾客经常打来电话,要购买一支什么调箫笛,负责销售的妻子当时就懵了。只好从厂里运来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了箫笛世家的声誉,稍高端一点的箫笛肯定要自己亲自会做才行,有了高端产品,才有品牌效应,于是我决心向名师学习音准。
  2002 年,我多次往返于玉屏贵阳之间,向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杨明川、贵州大学音乐系陈启国老师学习音准。
经营箫笛世家
  2003年,我正式走出玉屏箫笛厂,成为箫笛世家第四代传承人。
  2004年,为提升箫笛的档次,我主要立足于高端箫笛的制作,向周树生老师学做箫,向王益亮学做笛子。我一年之中要去上海好几次,得到名师指点后,又熟悉一定的音准,我的箫笛制作水平有了大的提高。也是这一年,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3岁。当年,我家箫笛店正式搬迁至现址。
  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我发挥雕刻专长,雕刻了《红楼梦》中的系列人物——“金陵十二钗”,其中“黛玉葬花”是我最为满意的。那时,有一个上海客户常年向我订制箫,每支箫售价都是2000元以上。那段时间,我带有10多个徒弟,我每年销售的好箫都在500支以上。
  2006年7月,在“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设计大赛上,我制作的箫笛作品获得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特等奖。也是这一年,我和妻子吴代平共同参加玉屏第一届箫笛制作大赛,她获得一等奖,我获得优秀奖;在铜仁举办的能工巧匠比赛中,我的箫笛演奏获得特等奖。
  2007年,为拓展销售渠道,我们把精力重点放在线上,认真倾听客户的意见和需求,满足个性化生产。那年,我携精心制作的一副扁箫到杭州交流学习,很荣幸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张维良教授不仅用我制作的扁箫当场演奏,还向大家隆重介绍了我,让我倍感受宠若惊。
  通过走进杭州交流学习,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此后一段时间没有参加任何比赛,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与外地箫笛制作师进行广泛交流,特别注重从箫笛的音质音准角度去拜师学艺,潜心地钻研自己的箫笛制作技艺。几年下来,我通过取长补短,吸收外地箫笛制作师的经验,使我在箫笛制作技艺、雕刻工艺上更上一层楼。
图片
姚茂芳箫笛作品获得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特等奖
  使我终生难忘的是,2010年11月7日晚,张维良教授再次受邀来到玉屏参加活动,仍不忘我这个编外学生,嘱咐县里要我作陪。那晚我们吃过夜宵后,张维良等教授专程来到我的店铺里要了一支紫竹箫现场试吹,并向演奏专家们承诺:“明天晚上,我就用这支箫来演奏,主要是想证明一下,箫笛之乡的箫确实是名不虚传,既好看,又好吹。”
  得到国家顶级笛箫演奏家张教授的赞扬,我自然十分欣喜,这是我第二次与“圣手箫王”张维良教授零距离接触了,内心无比激动。当晚,我与演奏专家一行合了影,后来我把这张合影照摆放在店里,也是想告诉天下箫笛友人,国内一流的箫笛演奏家曾来过“箫笛世家”。第二天晚上,张维良教授用我做的箫演奏得如诉如泣,丝丝缕缕,宛若天籁。我在台下,看到张教授深情地演奏,那就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那些年中,我制作、雕刻的箫笛中,“龙凤平箫”最受欢迎,因它是雌雄成对的箫管。雄的略粗,雕刻腾龙图案;雌的稍细,雕刻翔凤图案。吹奏起来,细辨才知其味:雄箫音色浑厚绵长,丝丝缕缕;雌箫音色圆润婉转,含蓄隽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对情侣在合唱,十分和谐,娓娓动听。这样的箫,常常被男女情侣当作定情物纪念或收藏。
  制作技艺的积累,使我与妻子收获很多。2010年,我被评为玉屏第一届箫笛制作拔尖人才;2012年,妻子吴代平制作的深浮雕箫笛被评为铜仁市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设计大赛铜仁名匠三等奖;2014年,我再次被评为玉屏第二届箫笛制作拔尖人才;当年,我与妻子吴代平参加铜仁能工巧匠大赛,我们的作品5孔口笛获得创新奖,作品龙凤浮雕箫笛获得三等奖;2015年,第一届中国(玉屏) 国际箫笛制作大赛中,我制作的箫和笛子获得铜奖。
图片
箫笛艺人吴代平
  我前后带了20多个徒弟,他们之中有的还在从事箫笛制作,有的已经转行了。在这些徒弟中,我较为满意的有王文成、张学院、吴阁灵、钟伟东4人,他们也一直保持一颗匠人之心,不骄不躁,以不同形式继续为传承、弘扬、创新、宣传玉屏的箫笛事业贡献力量。
  从2016年开始,我又开始沉静下来,追求卓越品质,向着高档箫笛迈进,满足特殊顾客的演奏需要。由于我在制作方面,既懂音质音准,又擅长雕刻,也会吹奏,在发货前还可以通过视频现场演示,产品得到顾客的充分肯定,顾客群体较为稳定。
  好产品需要好材料,好材料制造好产品,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016 年,我们箫笛协会在双桥边引进栽植1000余亩紫竹,现已成竹林,满足了部分箫材需要。2020年,箫笛学会又引进栽植了6亩苦竹,成活率达70%,可解决今后笛子用材需求。这两处竹林都是我亲自管理的,看着已成林的紫竹、成活率高的苦竹,我的内心无比欣慰。
  在这些年里,我把精力主要放在制作、雕刻上,妻子把主要精力放在线上销售上,我们夫妻都在为玉屏箫笛事业而奔忙。一路走来,既有收获的幸福,又有付出的艰辛,还有对箫笛事业的执着与追求,也是对“玉屏箫笛”品牌的坚守与呵护。
  与玉屏箫笛的情缘,从曾祖绘画开创,到祖父晃县拓业,再到父亲献身企业,如今到我的手中从业30余年,再美的文字都无法表达四代人近百年的情感。我不知道,在这近百年时间中,人世间到底有多少支箫笛产品凝聚了我家四代人的多少心血,但我觉得,每当箫声笛韵奏响时,那就是人世间最美的旋律。
  (作者系玉屏箫笛世家第四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