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箫笛四世缘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玉屏箫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便是宫廷贡品。县政协为深入挖掘玉屏箫笛的历史文化,组织人员精心编撰了《平箫玉笛慰乡愁》文史专辑。微玉屏将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玉屏箫笛四世缘
姚茂顺
  我是土生土长的玉屏人,从曾祖父姚祖仲与箫笛结缘开始到现在,我家族从事箫笛制作已有近百年历史。曾祖父、祖父因制作技艺精湛,在当时玉屏箫笛界小有名气,也曾创造过辉煌,到我这里已是第四代。我出生在箫笛世家,从小就成长在制作箫笛的环境中,受浓厚的箫笛文化影响,也深深地爱着箫笛制作这个行当,并执着地传承着。每当回想起我家族四代人饱含艰辛的制作箫笛历程,在心情凝重的同时,也让我倍感欣慰和自豪。
为谋生计结箫缘
  玉屏城东郊有一处森林茂密、风景秀丽地方,有一姚姓村寨,现为平溪街道舞阳村塔坡村民组,这是我的老家。1910年4月,我的曾祖父姚祖仲就出生在这里。
  听寨上的长辈们讲,辛亥革命以前,这里林多地少,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以耕作为生,收入低,但塔坡离玉屏县城很近。为了生计,在农闲之余进城接些零活做补贴家用。那时,玉屏县城经济也不是很发达,但箫笛制作业盛行。
  因玉屏箫笛制作历史悠久,传统的玉屏箫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成为明清皇室贡品,特别是玉屏箫笛制作传人郑氏郑步青、郑丹青兄弟二人制作的平箫,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成为中国最先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乐器后,玉屏箫笛蜚声中外,名扬四海,当时市场供不应求。
  曾祖父的堂哥姚祖勋上过私塾,学得一手绘画技术,远近有名,被人称为“画匠”,他被王金山看中,与王金山合伙,给箫笛绘上花卉、树木、龙凤等图案后,销量大增,收入还算不错。寨子上的人看到制作箫笛收入可观,纷纷学习效仿。
图片
箫笛艺人姚祖仲
  1930年,曾祖父正好20岁,他在堂哥姚祖勋的影响带动下,也开始学习箫笛制作及雕刻。购买了生产工具,自备原材料,按箫笛制作的尺寸标准及雕刻要求,就在家里仿制箫笛,一切程序都在家中完成,最后将成品卖到县城的箫笛商铺或作坊。这是我的曾祖父与玉屏箫笛的最初结缘。
  父亲经常说,曾祖父很聪慧,自幼刻苦好学,模仿能力很强,通过认真学习钻研,制作技艺日益精进,在同龄人当中可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了。他在雕刻方面也是一名好手,特别是单刀雕刻技艺十分了得,当时,他在玉屏箫笛雕刻业内已小有名气,制作的箫笛备受青睐,也给家里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从1930年起,我的曾祖父就以制作箫笛为业,一直到1987年3月去世,享年77岁。可遗憾的是,因当时保存条件有限加之保存意识不强,没见到曾祖父的作品存世。
  曾祖父离开我们时,我只有11岁,有点模糊的记忆。在我的记忆里,曾祖父清瘦而精神抖擞,对我疼爱有加,我对曾祖父最深的印象是,在我顽皮顶嘴时拄着拐杖追赶吓唬我的样子。时光飞逝,转眼间曾祖父已离开我们35年了。
子承父业成仁贤
  我的祖父姚本林(1936.11—2011.1),自幼受曾祖父的悉心教授,10来岁就开始学习箫笛制作,算是子承父业。由于从小就耳濡目染,也十分喜爱箫笛制作,再加上心灵手巧、勤学苦练,20来岁时就成为业内的佼佼者。
图片
玉屏箫笛厂第二任厂长姚本林(右三)与职工交流
  新中国成立前,玉屏箫笛的生产均由民间多家私人手工作坊制作,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产品也就是单纯的一箫一笛,各作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1951年,由郑氏箫笛作坊传人郑辉蒸牵头,为解决管理不规范、制作标准不统一、生产规模小、市场销售不畅等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与王金山、罗立祥、刘文忠等16户18人联合成立了“玉屏箫笛联营制造厂”,也就是玉屏箫笛厂的前身。
  1956年,祖父因有一定箫笛制作技术基础,在第一任厂长郑辉蒸的介绍下,被招进了玉屏箫笛厂成了厂里的一名工人。祖父通过不断刻苦学习钻研,很快就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1972年,祖父因箫笛制作技术过硬,又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在郑辉蒸厂长退居二线后,被任命为玉屏箫笛厂第二任厂长。祖父在厂长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
  祖父在当厂长期间,虽然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玉屏箫笛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祖父没有气馁,他带领职工克服困难,勉力组织箫笛生产。同时,也没丢下自己的制作手艺,总是在不断探索、钻研学习箫笛制作技艺,也在不断传承、收徒授艺、培养新人,他的制作、雕刻技艺也得到不断提升。
  1979年8月16日,全国文化工艺美术工作者大会在北京召开,祖父作为优秀代表出席,受到时任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参会的全体代表还和领导人合影留念。祖父说,能代表玉屏箫笛界参加此次盛会,是党中央领导对我们玉屏箫笛发展的关心及认可。
  1986年,祖父制作的箫笛在轻工业部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作品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这不仅是祖父个人的荣耀,也是玉屏箫笛界的荣耀,更是我们家族的光荣。
  1988年,祖父在玉屏箫笛厂光荣退休,为箫笛事业贡献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祖父退休后,仍时刻关注着玉屏箫笛事业的发展。闲暇之时,也教授儿孙辈们箫笛制作技艺,为玉屏箫笛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默默奉献着,直到去世。
  在父亲那一辈里,只有叔父姚源月从事箫笛制作工作,父亲在家务农。叔父姚源月到玉屏箫笛厂上班是我祖父的安排,也算是接祖父的班。叔父虽然没有像祖父、曾祖父那样制作技艺出类拔萃,但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也是玉屏箫笛厂的技术骨干,为传承和发展玉屏箫笛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踔厉奋发修正果
  我于1976年出生在箫笛世家,受浓郁的箫笛文化影响,加上长辈们有意识地培养,从小我就对箫笛制作情有独钟,心怀一个梦想,希望长大后能像曾祖父、祖父那样,做一个箫笛制作的能工巧匠。
  1992年,我开始跟随祖父学习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可能是生来就与箫笛密不可分的缘故,在学艺过程中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学什么都轻车熟路,事半功倍,各项技能总能赢得祖父的夸奖。祖父常常对我说:“学艺首先要学习做人的品德,为人要有礼貌,做人正直,思想端正。要勤学苦练,细心钻研,多看多问。”
图片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原厂长常敦明
  就这样,我在家里跟随祖父学习箫笛制作8年,我的箫笛制作技艺有了长足进步,完全掌握了原材料的选择、制坯、雕刻等箫笛制作的全套工序和流程。
  2000年,为了进一步提高箫笛制作技艺和演奏水平,通过祖父的引荐,我拜师于中国箫笛制作大师常敦明先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原厂长)门下学艺。在常敦明师父创办的江苏省扬中市长鸣乐器厂学习工作,长达10余年。
  在长鸣乐器厂学习工作时,我已成家,当时带着我爱人一起去的,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打工。那边的制作及演奏技术比我们玉屏这边要突出些,而我们玉屏这边的雕刻技术比那边要强些。在雕刻方面,我在厂里还算得上是个师傅,常敦明师傅还将他的孙子交给我,拜我为师,向我学习雕刻技术。在江苏学习工作期间,我常与那边的师傅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进步。
  恩师常敦明先生在业界威望高,其作品广受全国演奏群体推崇。知道我们家世代以箫笛为业,到我这一代属于守业,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对我的学艺细节要求更是特别严厉,常教导我:“只有名师加严师才能出高徒。”恩师的教导,我一直铭记在心。
  通过10年的刻苦学习,在恩师的悉心教授下,我的箫笛制作技艺和演奏水平得到大大提升,箫笛制作的各项流程烂熟于心,雕刻技艺得心应手,达到独立完成箫笛制作的水平。
  祖父与恩师因工作关系在北京相识,工作中互相取长补短而成为知己,并没有视同行为竞争者。在祖父去世许多年后,恩师还念念不忘他们之间的友情,时常向我提起他们那纯真的情谊。我常想,老一辈手艺人的艺德,更是值得我辈学习与传承。
  2010年,我学成而归,回到生我养我的玉屏,我信心满满,打算用我之所学,创办箫笛加工厂,为家乡箫笛产业的发展和传承做点贡献。
  回到家乡后,箫笛行业不太景气,我心里拔凉拔凉的,我爱人看到村子里其他人买车跑运输挣钱不少,劝我放弃箫笛制作,改行买车搞运输。我也曾一度产生了放弃的想法,但这样轻易放弃我钟爱的行业又觉得不舍,箫笛制作毕竟是我家祖辈传承下来的行业,我也为之奋斗了近20年,怎能轻易放弃呢?犹豫再三,最后我对爱人说,坚持两年看看吧。
  2011年,玉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箫笛产业的传承和发展,大力发展箫笛产业,为擦亮“中国箫笛之乡”这张名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玉屏箫笛产业又一次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同时给我们这些从事箫笛制作的艺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创业机遇。
  在恩师的鼓励下,2011年我创办姚茂顺箫笛厂,开启我专业箫笛制作的创业之旅。
箫笛作品获殊荣
  2014年,我县组织玉屏的箫笛艺人到中国音乐学院拜访箫笛演奏大家张维良教授。张教授是一位集创作与演奏于一身、极富个人魅力的音乐家,他在笛、箫的演奏和创作上有很高建树,有“圣手箫王”之美誉,在业界有很高的威望。在交流过程中,张教授给玉屏箫笛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在共进晚餐时,他说两个月后要去日本参加一个音乐会,需要带两副箫笛参演,一是用于演奏,二是向音乐会推介中国的箫笛产品。
图片
玉屏箫笛行业协会会长姚茂顺
  当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人不当回事,可我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回到玉屏后,我竭尽全力,充分发挥我的制作技艺,加班加点地赶制了10副箫笛,在规定时间内搭乘火车送到中国音乐学院张维良教授手中。张教授试吹一副之后,觉得还不错,接着又试吹几副,都表示认可,然后打电话给他的学生:“玉屏送来几副箫笛,我试吹了,觉得做工、外观雕刻、音色、音准不错,我给你们买下了!
  随后,张教授从身上摸出一大把钱交给我,有5000多元。我没想到的是,我送箫笛去的时候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的,根本没指望我制作的箫笛能得到他的认可。我是多么的荣幸,感觉多年的付出和坚守是值得了。
  从那时起,我就与张教授结下不解之缘,经常电话相互问候,在箫笛制作、演奏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向张教授请教,张教授亦乐意解答。
  2015年新春之际,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在英国举办华人新春音乐会,张维良教授及夫人受邀前往参加,张维良教授委托我准备一副箫笛,他要带去英国,作为珍贵礼物赠给英国前首相卡梅伦。
  接到委托后,我喜忧参半,喜的是张教授能选中我制作的箫笛作为礼物,忧的是这份礼物分量很重,不知制作得好不好。当时,我的压力很大,怎样才能体现中国特色?几天时间里,我脑海里不断地思考着。最后,我选用体现中华民族元素的龙、凤及诗词作为图案,采用微雕技法,每支箫和笛身刻上九条龙、九只凤、九首唐诗,几经打磨制作成龙凤微刻箫笛。
  当时,我为了保险起见,在制作时,制作了两副,交给张教授之前,还送到贵州民族大学张树虞老师那里品鉴。得到张树虞老师认可后才寄送张维良教授的,收到我寄给他的箫笛后,张教授对我制作的这副箫笛非常满意。
  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办的华人新春音乐会上,张维良教授亲自将九龙九凤九唐诗的玉屏箫笛赠送给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我制作的玉屏箫笛能再次被张教授选中,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我是何其有幸啊!
  2015年10月3日至8日,纪念玉屏箫笛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盛会召开,在庆贺获奖百年的同时,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箫笛制作与演奏比赛。参加本次比赛活动的除了大陆及台湾地区国宝级箫笛制作、演奏大家外,还邀请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箫笛名家,可谓是群贤毕至。
  我的恩师常敦明也参加了本次活动,我作为选手也有幸参加制作比赛,当时有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30名选手75件箫笛作品参加比赛。通过专家评比,我采用玉屏传统古法制作技艺结合海派制作工艺形成的参赛作品,获得中国玉屏首届箫笛制作大赛金奖。
笃行不怠永向前
  2015年12月,通过层层推荐、评审,我被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箫笛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我当选为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行业协会会长。2020年,我被评选为玉屏箫笛制作大师。
  在荣誉和光环面前,我不会骄傲自满。相反,作为箫笛协会会长,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加沉重,如何传承和弘扬玉屏箫笛文化,如何做大做强玉屏箫笛产业是时常思考的问题。
  我当上玉屏箫笛协会会长后,陆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多位箫笛乐友的举报电话,说是在网上有一家店铺自称是玉屏箫笛大师张海船、李明制作的箫笛,在网上进行宣传销售,其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这家注册的公司名为黔东南州箫笛乐器有限公司,和玉屏箫笛行业协会没有任何商业合作关系。“玉屏箫笛”这块金字招牌是无数玉屏箫笛制作匠人的心血凝聚而成的,被他人注册为企业名称,实属侵权行为。通过历时19个月艰难维权,玉屏箫笛最终得以正名。
  2020年,为了解决箫笛原材料不足的问题,我在玉屏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利用本村千余亩的荒山,成立箫笛原料供应合作社,建设箫笛竹林基地,发动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不仅解决当地箫笛企业原料供应问题,还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受我的影响,我的大女儿、二女儿和儿子,从小就喜欢箫笛,随我学习简单的箫笛制作技能的同时,也拜师学习箫笛演奏。如今,大女儿考入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竹笛演奏专业。我的箫笛厂也在不断收徒,希望能在他们当中培养出玉屏箫笛制作的接班人,继续发扬光大玉屏箫笛事业。
  箫笛产业如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将我们舞阳村打造成箫笛文化村,将箫笛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是我的又一梦想,希望这个梦想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
  30年来,我以刀为笔,以竹为纸,在箫笛制作上用青春镌刻着儿时的梦想。在成绩面前,我不会忘记曾祖父、祖父及恩师对我的培养教导,不会忘记领导及各界人士对我的关心支持。我将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在新的追梦路上,笃行不怠,奋力前行,让箫笛制作技艺世代相传。
  (作者系玉屏箫笛行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