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三个“微”场景看玉屏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来源:众望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

调研栏目“开局行贵州”

本期推出

↓↓↓

《三个“微”场景看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探访贵州省铜仁市玉屏自治县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点击链接观看:https://mp.weixin.qq.com/s/bR1wwUBDjk8Vf8uDGVXhRA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易地扶贫搬迁的乡亲们如今过得怎样,生活如何,是否安康?一一牵动着社会大众的心。
  5月12日,记者专程走进贵州省铜仁市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社区,实地感受搬迁群众的生活。
  刚进社区,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美丽的民居、宽敞舒适的文化广场,悠闲散步的新市民……一个个定格瞬间,描绘着搬迁群众幸福的日子。
  (场景一) “微”工厂:就近就业在家门
  在康华社区扶贫制衣车间,“嗒嗒嗒……”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工人缝合成衣的手指上下飞舞,一派繁忙景象。
康华社区
  “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就来上班,下班刚好接孩子,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钱补贴家用……”高永凤一边忙着缝合成衣,一边告诉记者。
  由于丈夫在外务工,家里又有学龄孩子需要照顾,高永凤只能留守在家。社区了解到高永凤的情况后,推荐她到制衣厂务工,周一至周五上班,周末还能在家带孩子。
  “制衣厂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每月收入够我和孩子的生活费。”高永凤说。
高永凤在缝合成衣
  和高永凤一样,社区居民万双竹也是为了照顾孩子上学选择在社区的纸箱厂务工。一片片硬纸板在万双竹的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黄桃包装盒就成型。
  “只要几十秒我就可以包好一个纸盒,一个月工资可以领到2400元。”万双竹笑着说。
  为稳住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2018年以来,康华社区深挖“微”工厂潜力,先后引进制衣厂、纸箱厂等灵活的手工企业,走出一条以“微”工厂为载体的就近就业增收新路子。
纸箱厂流水线上包装纸盒的工人
  (场景二) “微”校园: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对于康华社区居民龙吉来说,两个孩子的读书是她现阶段最关心的问题。
康华社区幼儿园航拍
  “幼儿园和小学都在家门口,半个小时内就可以把他们送到学校,不耽误我上班。寒暑假,社区还有‘四点半课堂’统一带娃娃学习,让我们安心工作。”龙吉说。
  走进康华社区“四点半课堂”,一排排开放式书架映入眼帘,人物传记、课外辅导、科普知识等书籍应有尽有,任课老师“一对一”给同学讲题。
幼儿园进行课外活动的孩子们
  教室白色墙面上,一排排贴纸吸引记者的目光。
  “我长大要当一名解放军,可以保护大家。”这是一位名叫罗瑞杰的小朋友写下的愿望。
  今年12岁的罗瑞杰,5年前跟着父母从农村老家搬到康华社区。爸爸在大龙开发区务工,妈妈在社区开便利店,家庭生活有很大提升,但对于当时年仅8岁的罗瑞杰,显然还无法快速适应环境的改变。
“四点半课堂”一角
  “刚来的时候,爸爸妈妈工作也很忙,那时候我挺不开心的。”罗瑞杰告诉记者,随着“四点半课堂”的开办,他认识很多新伙伴,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多。
看书的罗瑞杰
  “周末还开展一些兴趣活动,通过活动引导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康华社区“四点半课堂”西部计划志愿者阳琳琳告诉记者。
图片
“四点半课堂”里做作业的孩子
  (场景三) “微”菜园:解乡愁之苦,增田园之美
  康华社区旁的“微”菜园,居民在浇水、除草、松土,各类蔬菜长势喜人,一派生机盎然。
图片
“微”菜园航拍
  “虽然菜园不大,但家里的蔬菜都能自给自足,再到楼下的小型农贸市场买些肉,每天不用出社区,就能把一天的食材准备好。”吴桂英说,种的菜有时候吃不完。
  2017年从乡下搬迁到康华社区,吴桂英每天就是接送两个孙儿上下学,闲下来享福的她反而很不习惯,不时挂念着乡下的土地。
  “自从我们社区开辟了‘微’菜园,搬迁过来的群众能够缓解乡愁,更好地融入到社区生活中。”康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姚娟介绍。
居民给蔬菜浇水
  “每天把两个孙子送到学校,我就到菜园来浇浇水、除除草。”吴桂英说,为了让蔬菜长得好,他和几位“菜友”一起到几十公里外的养鸡场,购买鸡粪增添菜地的肥力。
“微”菜园长势良好的蔬菜
  58岁的严彩云刚把孙儿送到学校,就马不停蹄地来到“微”菜园,细心照料地里的菜苗。“种了一辈子的庄稼,停不下来,社区给我安排这块菜地,我不能让它荒着。”正在采收青菜的吴彩云说。
社区广场休闲的群众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康华社区文化广场上响起欢快的音乐,社区广场舞队成员伴随音乐起舞;孩子们你追我赶、嬉戏玩耍,幸福祥和的笑声飘向远方……一个个微小的场景,构建起社区百姓大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