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深度】微观玉屏

来源:微铜仁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点击链接观看:https://mp.weixin.qq.com/s/K10DKwNkweCqZJjMvb92-g


  车行贵州高原,山色与共,跨越乌江,打量梵山净水——碧水蓝天起,江河湖海流。崇山峻岭之间,绿色葱翠,犹如一条玉带穿山越岭,发源于黔南瓮安县大山深处的㵲阳河,流经黔东南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等地,在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辞别贵州,入湖南为㵲水沅江,归流洞庭湖,汇入长江浩浩荡荡东去……

  行而不辍,奋楫笃行。

  㵲阳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碧如屏。勤劳淳朴的玉屏人在㵲阳河广袤而连绵的两岸休养生息、艰苦创业和奋发图强,将玉屏变成了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侗乡。

玉屏县城全景。姚磊/摄

  箫笛声声起,油茶罐罐香,农机嗡嗡响,路面日日新……这里是“贵州东大门”,这里是贵州向东开放的最前沿,这里是中国东部进入西部的“桥头堡”!这里是湘黔互流的连接线,大道如虹、步履铿锵。

  武陵山,瞩目;

  㵲阳河,奔腾!

  㵲阳河见证着玉屏一街一巷的变迁,佐证着侗家儿女戮力同心赶超跨越,验证着城乡百姓的幸福笑脸。

  遥望巍巍梵净山,㵲阳河水不舍昼夜向东流,五月的杜鹃花开了一茬又一茬……

传承传统技艺——
  “一根竹”的聚力  

  五月,登临屏山公园,碧波荡漾的㵲阳河穿城而过,绿意盎然的㵲阳河湿地公园鸟语花香,石梯亭榭、侗家鼓楼内箫笛声悠扬……

  每到星期一下午最后一节课,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教师余骏就拿着独具特色的“玉屏箫笛”走进五年级的教室,开始了和学生们的社团活动,进行箫笛的演奏。

  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开展箫笛演奏。王浩/摄

  从一根竹子到享誉神州的成品箫笛,要经过取材、制坯、雕刻等70多道工序,玉屏箫笛又称“平箫玉笛”,是我国著名的民族乐器。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历史上曾作为贡品,一度与遵义“茅台酒”、毕节“大方漆器”并列为“贵州三宝”,名动黔中、驰名全国。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玉屏箫笛发展的鼎盛时期,产品连年获省、部优称号,最高年产量五十余万支,产值八十余万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乐器受到了冲击,箫笛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形势严峻。

  “箫笛是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我们要认认真真传承下去!”对玉屏文艺界和箫笛传承人及箫笛艺人来说,箫笛是玉屏的“中国品牌铜仁元素”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断了顿”意味着“缺了魂”。

  传统文化,传承是第一要务。

  那些年,正值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6月,经原国家文化部确定,该县刘泽松、姚茂禄、杨平海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人姚茂禄在雕刻花纹。姚磊/摄
 
  搭乘国家政策利好的东风,玉屏积极保护传承箫笛文化,推动箫笛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建设箫笛博物馆、箫笛生产基地等,并对箫笛制作、曲目创作、竹材种植等项目进行扶持和奖励,评选一批箫笛制作拔尖人才、箫笛制作大师、箫笛演奏人才,在全县18所中小学开设箫笛课,教授1.2万余名学生学习箫笛。

  这几年,玉屏通过编辑玉屏侗族自治县小学、初中、高中《箫笛》地方教材,在全县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开设箫笛教学课程,并以印山民族小学为箫笛示范学校基地,组建千人箫笛演奏团队,打造千人演奏场面,弘扬传承玉屏箫笛文化。

屏山之巅。 李昌伦/摄

  “我们还深入挖掘和整理箫笛历史文化、人文故事,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玉屏打造《平箫玉笛》音乐剧、出版《平箫玉笛慰乡愁》文史书籍、拍摄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教学视频等等,多形式持续提升玉屏箫笛文化韵味。

  一根竹子,一道笛声,穿过悠悠岁月,凝聚起了侗家儿女的文化共识,他们自信自立自强,为玉屏箫笛文化奔波着、努力着……努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情表达!

不负绿水青山——
  “一滴油”的崛起  

  初夏时节,走进“中国油茶之乡”玉屏侗族自治县的朱家场镇,油茶基地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管护油茶苗,那不远处的山坳上,满山的油茶树随风摇曳。

玉屏油茶育苗基地里一角。李平/摄

  “我们去年从广东、黔东南等地收购油茶鲜果3500吨,年产茶油150多吨,前段时间还发往广州20吨茶油。”贵州黔玉油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田维宽看着油茶的长势,对今年的收成更加满怀信心。

  茶油,是中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与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营养成分相似,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玉屏栽培油茶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1958年获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名“中国油茶之乡”,是贵州油茶重点产区之一。

  “油茶果浑身都是宝,除了榨油还可用作护肤用品和有机肥。”田维宽说道,但在过去的玉屏人看来,油茶树用来生火做饭取暖比较实在。

  “杀鸡取卵”式的粗放型放任方式,导致油茶这个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树龄老化且挂果率低下,产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迷等问题也日趋凸显,农户种植油茶的积极性降低,出现了发展“瓶颈”和阵痛。

航拍玉屏油茶育苗基地。胡攀学/摄

  如何重塑“中国油茶之乡”的辉煌,打破传统方式创新产业发展之路,实现跨越发展高质量?

  “抢抓机遇,全力以赴,强力推进!”这是玉屏人给出的答案,更是玉屏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实际行动。

  这些年,玉屏成立油茶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团队,从全国296个油茶品种中选出了18个适宜在玉屏及周边地区发展的优良品种,并建成现代化油茶育苗基地,科学进行油茶幼苗培育工作,推动当地油茶品种更新换代。

  “通过引进个体、民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集中连片10亩以上新建油茶基地,前5年苗木、肥料、种植和抚育管理等奖励补助,建成标准化油茶基地1万余亩。”针对全县油茶现状,玉屏积极引导农民盘活闲置土地和荒山坡地种植油茶,打造了良种培育、种植、精深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油茶全产业链,不断带动村民增收,加速推进乡村振兴。

玉屏油茶花盛开。胡攀学/摄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目前,玉屏油茶种植面积达23.45万亩,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涉及农户7.8万人。

  “公司与广东粤膳特医营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永华教授科研团队研制的生物全酶法,将黔玉山茶油加工为‘黔玉山茶二酯油’。”田维宽介绍,二酯油中含有50%~80%的甘油二酯,是目前天然的“代油”食品,为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营养,市场销售价是普通茶油的5倍。

  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7个部委联合行文批复玉屏油茶产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22年2月,被国家林草局评为“国家玉屏油茶产业示范园”,11月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建设“国家油茶一二三产融合标准化示范区”。

  “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看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朱家场镇谢桥村村民吴强坤笑容满面。目前,该村258户村民户均拥有油茶林超过6亩,村里还打算依托油茶发展乡村旅游,让油茶不断为乡村振兴“加油”。

  在亚鱼乡亚鱼村油茶种植基地,群众在采收油茶果。胡攀学/摄

  依托油茶产业,玉屏还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套种太子参、鹿茸菇等经济作物,实现经济效益翻几番。

  “以前都是我们卖鲜果出去,现在是从江西、湖南等地买鲜果回来加工。”在田维宽看来,“身份”的转变,折射出玉屏油茶的竞争力和美誉度与日俱增。

  油茶,一颗茶果的故事,如今沿着高铁向东向北向南,走进了沿海城市……玉屏,正在全力以赴用美丽回答一切!

永葆初心本色——
  “一群人”的奔赴  

  犁田、平地、插秧……一场春雨过后,玉屏的乡间田野上穿梭着一台台现代化农耕机器,嗡嗡响彻在㵲阳河畔。

  “大家一定要抢抓时节,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春耕生产,不辜负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在田坪镇新华大坝,玉屏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林和同事正在调运履带式旋耕机,帮助村民耕犁稻田。

农机手用旋耕机犁稻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关键在人才。如何让老百姓从繁重的劳动过程中解放出来,这是山区玉屏一直在探索的事,也是姚林团队在追逐的旅途。

  2019年,玉屏供销联社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一份《加快村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申请成立玉屏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习惯了父辈们的“脸朝黄土背朝天”,姚林一直想改变这种传统耕种方式。

  这一年,由长岭供销社、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姚林及返乡青年姚勇、黄伟等共同筹资成立了玉屏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变农业种植为农业服务。

  “合作社业务覆盖了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储等各个环节,发展了西兰花、麒麟西瓜、辣椒、优质水稻等特色产业。”姚林说道,玉屏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完善,也有坝区可机械化作业,零散的田地也因地制宜采用小型设备耕种,完全可以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

农机手在机械化作业收割水稻。徐雪/摄

  在探索山地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玉屏积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探索适宜丘陵山区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为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农业机械化的好处就是减少了群众的生产成本。”姚林自己算了一笔账:以一亩水稻地来说,传统耕种只有8000株稻苗,机械化栽种达到1.2万株;机械化收割最快三分四十九秒;育苗到采收节约290块钱。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村大量耕地闲置等现状,合作社积极探索土地全程托管“保姆式”、半程托管“订单式”以及土地流转“甩手式”服务模式,利用农机设备加大撂荒地复耕,做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三年多来,玉屏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了一批“三爱一懂”“三有一重”的农村有志青年加入合作社,农机手从成立之初的5人发展到如今的26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未来农业一定会变得‘高大上’起来。”该合作社农机设备从成立之初仅有的4台旋耕机发展壮大到有旋耕机、起垄机、开沟机、收割机、无人植保飞机、插秧机、育秧粉碎机、育秧播种机等设备70多台,为群众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16.58万余亩,服务范围涵盖玉屏、万山、岑巩等周边10个区县。

  “群众信任,就是最大的成就感。”茫茫青山下,这群“新农人”奔赴着、追逐着!在他们身后充满了乡亲们的笑声……

城镇“牵手”乡村——
  “一辆车”的幸福  

  每天下午四点,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丙溪村站点,一辆绿色的新能源公交车停放在村口,等待着它的客人。

  68岁的吴菊容老人总是比其他人快一步,享受着踏上公交的“第一人”。 

  “以前坐蹦蹦车或者三轮车去城头,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是公交车,到县城也只需要半把个小时,很方便。”吴菊容背着新鲜蔬菜笑呵呵地说道,她准备将菜卖到县城后再坐车回来。

公交车。玉屏宣传部供图

  一路向前,一路美景,一路憧憬!十分钟车程,就到了该镇老寨村,一个乡村旅游点,74岁的曾建花老奶奶早就等候在路边,搭车返回县城。

  “票价比以前的农村客运低一半。”曾建花坦言,公交线路围着村庄转,解决了她们出行难、候车难、费用高等难题。

  车行路,路必优。一直以来,玉屏重点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等发展规划,坚持以高质量建设发力、高质量管理赋能、高质量养护提质、高质量运营问效“四个高质量”硬举措,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形成了内通外联、乡村互通、组组通畅的农村公路网。

  玉屏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护的“双路长”“养护管理+党建、大数据”等体制机制,抓实抓细农村公路管护养护一体化建设,在巩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公路绿化进程,大力创建“美丽农村路”,实现农村公路“畅、洁、绿、美”常态长效。

玉屏公路。胡攀学/摄

  “得益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全县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5条,投放63辆绿色公交车,建制村公交通达率达100%,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公交车还开通定制服务,按需定时、定线、定点接送学生上下学,使得规划设计、特殊时段出行更具人性化。”玉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钟方元表示,遇到乡镇赶场天,不但早晚会加密公交车次,还将12条赶集公交线路延伸到村,极大方便群众出行。

  宽敞的柏油路,徐徐行进的公交车,也为邮政村级便民服务驿站带来了不一样的回音。

  依托公交路线,玉屏在全县80个行政村建立了80个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为打造“农产品进城,工艺品下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要到县城才能取件寄件,现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了。”在朱家场镇便民服务站,前来小卖部取件的高明雪高兴地说。

  “我们还将加大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加快交邮融合、邮快合作的新步伐,探索‘政府+邮政+合作社’的多形式乡村振兴服务模式,凸显邮政金融、寄递、电商三流合一渠道品牌,共同打造黔货出山,品牌玉屏,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玉屏邮政分公司副总经理杨用军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沪昆高铁玉屏段。龙建平/摄

  一条路,匍匐在漫长的光阴里,见证了玉屏的翻天覆地,敲开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之门,推动“箫笛名都·侗听玉屏”持续向“美丽中国”深处壮行。

  那山、那水、那人,那车一路向前,侗乡风情园、茶花泉、钟鼓楼、铁柱山、屏山公园……用心用力用情驶向幸福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