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志愿者】从“队员”到“夫妻” 这对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贵州18年

来源:众望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编者按】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年是西部计划贵州实施20周年,多彩贵州网开设“志愿者”栏目,记录贵州西部计划志愿者在黔中大地上挥洒青春,无私奉献,志愿前行的温暖瞬间和感人故事。

2005年7月,刚从大学毕业的方洲和韩宁鸽选择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背上简单的行囊,坐上卧铺中巴车,在经历20多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了贵州长顺县。

这一来,就是18年。

18年间,方洲和韩宁鸽从“外地人”成为“长顺人”,从队员成为了夫妻,他们是长顺经济社会发展的践行者,也是见证者。

方洲(右三)、韩宁鸽(右一)和队员在长顺开展志愿服务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何选择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方洲的回答是:“我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尽管满腔热血、胸有成竹,当方洲从湖北抵达贵州长顺县,从中巴车上下来时,眼前的场景还是让他心里咯噔了一下。“这里连我们湖北那边的乡镇都不如,一个县城,20分钟就逛完了。”

此刻,方洲心里有些担忧:“我这两年,要怎么在这里度过。”

方洲(左一)在长顺志愿服务期间,和老百姓一起种菌丝

到长顺县后,方洲被分配到乡里的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一天,方洲穿着学生装,挎着斜挎包,来到县人社局为单位职工办理医疗保险。不料,刚开口,就被门口的工作人员拦住说:“我们不要推销,你出去。”

这段经历让方洲意识到,要想融入当地生活,必须要先学会说长顺话。

于是,从学习长顺话开始,方洲逐渐开始融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到地里和村民一起干活、钻研如何种植双胞菇、在街上组织爱心义卖......方洲说:“那时候,我们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在这里,收获温暖和感动”

在来到贵州之前,贵州对于陕西人韩宁鸽来说,还仅仅只是两个汉字。

和方洲一样,刚到长顺县的韩宁鸽也面临着语言不通、生活条件较差、教学工作不熟悉等方面的挑战。“我刚来长顺的那一年,缺水特别严重,生活用水都不能保证。加上语言不通,还是会觉得有些迷茫。”韩宁鸽说。

面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重困难,韩宁鸽说:“我能坚持下来,是一种责任感,更是对贵州的感谢,这里给了我太多的温暖和感动。”

方洲、韩宁鸽和队员在长顺开展志愿服务

在中学教书时,因为学校没有提供住宿的条件,学校一位教师主动提出让包括韩宁鸽在内的三位志愿者老师免费住在自己家里。

一次,韩宁鸽生病了,学生们自愿组织学生代表去看望她,嘘寒问暖,端茶倒水。“都是10来岁的孩子,到我住的地方去看我,让我特别感动。”韩宁鸽说。

除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关心外,工作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是韩宁鸽在长顺找到归属感的原因。

眼看两年志愿服务期满了,领导说服韩宁鸽参加贵州省选调生考试。就在报名截止时间的最后一天,韩宁鸽下定决心参加考试。按照报名要求,需要将报名表交到省里。“眼看报名最后一天了,那时候交通不方便,领导亲自开车将我的报名表交到省里,很感动。”韩宁鸽说。

说起在贵州的生活经历,韩宁鸽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和感动。

“家乡对于我来说,是懵懂青涩的感觉,但是长顺不一样,因为我在这里付出和成长,在感情上更有归属感。”韩宁鸽说。

“志愿精神会伴随我一生” 

方洲家里挂着两块耀眼的奖章,一块是方洲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获得的,一块是参加“三支一扶”获得的。两块奖章被方洲小心翼翼地装裱起来,挂在家中的墙上。

“我把这两块奖章挂在家里,是想时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方洲说。

在长顺县的18年,方洲换过不同岗位,接触过很多领域。在方洲看来,这些经历中,最宝贵的还是自己参加志愿服务和“三支一扶”的那三年。

“那三年,我学会了干工作要脚踏实地,学会了如何与群众打交道,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今年快40岁的方洲将这些宝贵经验沿用至今。

“志愿精神会伴随着我一生,随着我个人的成长,志愿精神也会越来越丰富。”方洲说。

18年间,方洲也有过沮丧和迷茫。

每当心情沮丧时,方洲总会想起这句话:“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方洲说:“人得争一口气,我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好好干,干出一番样子来。我做到了,18年不抛弃不放弃,我在这里没有走。”

【记者手记】

方洲和韩宁鸽是长顺县的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2005年的长顺县,正在实施普及9年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政策。这在当时的方洲和韩宁鸽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和自己的家乡湖北和陕西比起来,长顺的教育实在太落后了。

2005年,方洲、韩宁鸽和队员们组织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通过义卖报纸,捐赠图书给小朋友。几位人力黄包车师傅拿出5块钱买了一份报纸,当时坐一趟人力黄包车才5毛钱。师傅们说:“我们读书是不行的,希望我们长顺的娃娃们能读上书。”

这件事给方洲和韩宁鸽的触动很大,他们说:“你能感受到长顺的真诚和朴实,也能感受到大家想通过教育来改变生活的渴望。所以,我们选择留下来,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长顺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