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枹木垅:“文化庄稼”长势旺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亮个相吧,村“两委”】

铜仁玉屏枹木垅:“文化庄稼”长势旺

编者按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基层战斗堡垒。近年来,贵州省各地村级党组织、村委会通过领办合作社等,多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并大力开展文明乡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近期,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深入一线,记录、分享贵州省广大基层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追梦故事。


  7月17日,66岁的杨政家挽起白衬衣的袖口,右手在锃亮的黑发上梳了两把,一个箭步走上乡村大舞台。来到舞台中央,他抬手示意腰鼓队入场。

图片

枹木垅村荷花池美丽风光

  “看,老杨又开始‘整活’了。”台下的村民们低声讨论:今年村里传统的中秋节大型活动,文艺汇演肯定少不了,这不,老杨又组织村里的腰鼓、山歌等队伍集中排练了。

  “节奏一定得把握好,演出就是要展示精气神……”不受现场群众的影响,在腰鼓队上场的那一刻,老杨平时微驼的背挺得笔直。

  杨政家不是专业的文艺领队,他是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是村里的综治站主任。

图片

腰鼓队排练

  杨政家“整活”的乡村大舞台,位于枹木垅村党员活动室门口的家风文化广场。舞台上设备齐全、衣着统一、动作整齐的文艺队员们仿佛在“演绎”村里的发展与变迁。

  玉屏有着“中国箫笛之乡”美誉,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杨政家8岁开始学习竹笛演奏。1998年,杨政家受村“两委”的委托,牵头组建了村里第一支文艺队,他担任队长,主要负责编排节目和组织队员们参加县里的各种文艺活动。

  “刚开始啥都干不好,20多人里年长的有70多岁,大家学习的接受程度各有不同,很难组织。”铁了心要办好文艺队的杨政家不仅自己努力教,还买来录音机帮助队伍统一节奏。

图片

舞蹈队排练

  那时候村里穷,乡亲们都是白天忙农活,晚上找一户稍微宽敞的农家庭院训练。杨政家说,为了提升表演水平,队员们甚至是头一天夜里训练结束后,还会聚在一起商议第二天学习的内容。

  几年下来,大家不仅练出了精气神,村里的文艺队还发展到4大支,包括了舞龙、花灯、金钱棍等11小支,将近100余人。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杨政家记不清文艺队获得过多少荣誉,但他清晰地感知到,文艺队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把过去常常在牌桌上的群众转移到舞台上来,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沟通与团结,乡亲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图片

枹木垅村墙画

  “文艺表演这事,是我生活中最大爱好,可以前真没闲心琢磨。”杨政家说,年轻时种过水稻、玉米、土豆,就为了一家人能够吃饱饭。现在村里水电路讯畅通、精品水果空前发展、旅游研学纳入规划蓝图,8个村民组修建了11个文化广场,大家终于有条件搞搞业余爱好。

  阳光把舞台照得通亮,尽管天气炎热,但队员们训练的热情丝毫不减。腰鼓队结束,山歌队接着登台,还没排上号的舞蹈队,几人邀约到广场一角边唱边跳……

  从节奏到姿态,队员们几乎与专业演员无异。表演到精彩处,台下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以前生活苦,过了60岁就很显老了,现在你看我们60多岁,精神头都还不错。日子好了,可要好好过。”腰鼓队员万金芝在台下跟人聊着天,眼神却从没离开舞台。

图片

杨政家解说家风长廊上的姚氏家训

  临近中午,训练结束,杨政家组织队员们把设备和队服放回原处,打扫干净舞台周围环境卫生。村民散去,村庄又恢复了宁静。

  杨政家有时想,如果没有乡村大舞台这个平台,村里的文艺队可能不会发展这么快,乡亲们能歌善舞的这一面,可能很少会展现出来。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乡村文化能人不缺舞台。

  除了每个村的乡村大舞台,当地还建成7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100余个、主题文化长廊80余处,实现了村村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组建有文化广场,初步建立了城乡均等化文化阵地。

  玉屏侗族自治县精神文明办工作人员尹恒说:“侗乡群众的腰包鼓了,这里的‘文化庄稼’长势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