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秋入田间收获丰 ——铜仁市喜迎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综述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乌江河畔,云淡天高。思南县塘头镇机场坝的千亩示范田里,满眼金灿灿。捧起黄澄澄、沉甸甸的谷穗,村民们满心欢喜:“你看,这谷穗儿,粒粒饱满,又到了丰收的时候。”



秋风送爽,也送来了丰收的喜讯,又是一年丰收节。九月的黔东大地,田畴似锦,沃野生金。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一曲曲丰收的欢歌在我市乡村广袤的田野上唱响,忙碌着的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新路,抓好种质资源研发,加强良种推广运用,加快技术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在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上做文章,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新格局,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完善产业融合支持政策体系,推进农业“接二连三”。


高度:农业发展让丰收底气十足


“划算,以前地越耕越贫、人越种越穷,还是现在种红薯好,产量高,分红有保障,还可以赚取劳务费!”在思南县三道水乡,正在地里劳动的村民们迎着春风拉开了话匣子。


三道水乡土地零碎、耕作条件较差,但适宜种植红薯,投入小、收成好,如今按照优化种植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壮大农村产业目标,采取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户种植、订单回收的合作方式,大力实施品牌创建,让小红薯品牌走出思南、走向全国,小红薯已做成了亿元大产业,已成为全乡特色高效农业。


铜仁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大多都是山地。过去,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只能停留在效益低下的传统种植,一家一户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早已不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多数农民依靠传统种植根本无法找到新路径。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铜仁市将发展产业作为新突破,把农业产业放在全市经济发展重要战略位置,紧紧围绕农业产业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农业经营体系、特色优势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人才队伍、农业科技水平、绿色生态质量、智慧农业平台、农业保障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持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着力提升标准化水平,始终坚持把标准化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全面推行产品产地准出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制定地方特色优势产品技术标准,有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十三五以来,全市认证绿色食品30个、有机农产品10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


—着力优化种养品种结构,在省12大农业产业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大力发展生态茶、生猪、生态家禽、食用菌、蜜蜂、薯类等11个特色优势产业,引进澳和牧业公司,规划发展澳大利亚种牛,引进成都大农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市发展蜂产品总部经济,规划打造“中国蜜都”。


—着力提升技术研发水平,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十三五以来,组织培训农业科技人才2.3万余人次,认定省级科技特派员480人,在农业生产中组织新技术示范推广800余项。


目前,按照“突出点、连好线、扩大面、全覆盖”的思路,我市形成了“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在持续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我市还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特新优农产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力促转型升级,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引进承接一产、连接三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培育造就一支庞大的创新力强的职业农民队伍,让全市农民在土地上真正富起来。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黔东大地徐徐展开。


深度: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乡村产业


碧江区滑石乡老麻塘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让1850亩高标准农田产量上浮,辐射带动557户农户亩产创收8000元以上;


万山区高楼坪乡、敖寨乡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3000余万棒、设施蔬菜1500余亩,带动群众效果明显;


……


生态、绿色、循环……在群山绵延、阡陌纵横的黔东,全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正悄然形成,一张崭新的“铜仁名片”展现在世人面前。


土层薄、人均少,是我市农村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是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市注重顶层设计,以坝区为重点,持续调优产业布局,建设集中连片的大型农产品基地,先后制定出台了《铜仁市全面推行坝长制工作方案》、《铜仁市人才服务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管理办法(试行)》、《铜仁市2020年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方案》等文件,组建了市级人才巡回技术服务团、县级人才技术服务队,当前全市200余个坝区全部实现“一个坝子、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措施、一个方案”。


基础设施是筑牢一切的根基。我市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等工程,逐步将坝区土地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坝区土地产出能力。当前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95.62万亩,建设了碧江滑石、思南塘头、松桃孟溪、印江洋溪等一批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打造了“乌江大米”、“玉屏郭家湾贡米”、“碧江白水贡米”、“梵净山优质米”等一批特色优质粮食品牌,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105万吨以上。


与此同时,我市持续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智能温室、标准大棚、冷链物流、畜禽标准化圈舍、农业机械等农业配套装备设施,不断提高坝区的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为做好政策保障,我市出台完善有关配套政策,积极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实施方案》、《关于农业产业化领域金融合作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铜仁市贯彻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方案》、《铜仁市2020年“黔货出山·风行天下”夏秋攻势行动方案》及13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切实做好顶层设计。


截至去年,全市有省级园区69个,培育和引进企业累计达到8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65家,从业农民达到26.08万人。


广度:发展名优产品打通产品供应链


“这种香菇,加工之前一斤售价20元到40元;加工精选后,百十克就能卖20多元。” 在苏高新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基地,铜仁食行生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海龙介绍,通过一包干香菇,展示了铜仁本土农产品加工后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苏高新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基地是我市引进企业投资1.5亿元打造,通过签约企业入驻,对农产品收购、分拣、检测、包装、加工、冷链配送等一体化全产业链运作,每年可向东部地区销售当地香菇、木耳、竹荪等农产品超5000吨,实现1.5亿元以上销售额,可带动当地5000多人增收。


过去,我市拥有丰富农产品资源,因营销意识不强、加工不完整不对称等因素,长期深陷“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的困境,加工转化率低是限制我市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短板。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树立依托农业做大经济总量的理念,一方面强化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本地农产品原料产出;另一方面围绕一大批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延链、补链,完善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努力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新突破,不断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硬核’竞争力。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了肉类、食用菌、禽蛋、辣椒、中药材等11个农产品产业化链条。


铜仁横亘在云贵高原之脊,笼罩在云山雾海之中,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的自然条件,成为贯穿古今、跨越千年的中国茶叶原产地之一。但在多年前,梵净山茶品牌不响,不少茶青被外地茶商收购,加工包装后冠以其他品牌高价销售,铜仁陷入为他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


为在全国茶叶竞争中突围,我市通过不断强化组织领导、资金投入、主体培育、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持之以恒抓基地、抓主体、抓市场、抓品牌、抓销售,使铜仁生态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重组了铜仁茶业生产、加工与销售一盘棋。


目前,我市已成功引进、培育贵茶集团、英国太古集团等611家茶叶企业、 639家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发展格局。并先后建成了梵净山茶省内外专卖店、专柜以及进入商超系统等共1625个。


同时,为畅通铜仁农特产品流通渠道,搭建农业产业产品稳定长期销售平台,我市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利用本地农产品供货时间短、物流成本低、便捷新鲜、生态健康等特点,狠抓冷链建设补短板,大力发展分链包装、冷链运输、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探索建立“1+10+N+3”农商互联产销对接模式,除与平台合作之外,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全力推动“黔货出山”。


如今之铜仁,丰收的景象无处不在:在思南,马铃薯从泥土里翻滚而出;在玉屏,黄灿灿的谷穗“笑”弯了腰;在碧江,香甜的葡萄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好一派丰收的景象。铜仁的父老乡亲,怎能不欢庆,怎能不高歌?


记者: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