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微雕大师杨长流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玉屏箫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便是宫廷贡品。县政协为深入挖掘玉屏箫笛的历史文化,组织人员精心编撰了《平箫玉笛慰乡愁》文史专辑。微玉屏将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微雕大师杨长流
刘渝安

  玉屏是箫笛的江湖,自古能工巧匠如云。无数的能工巧匠创造了“玉屏箫笛甲天下”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991年,玉屏箫笛厂杨长流刻制的微雕诗词箫笛与薛群杰刻制的浮雕龙凤箫笛,一起送北京参展,双双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其中以微雕箫笛最为珍贵,被海外客商炒到数千元一对。

  以此为契机,玉屏1991年11月7日举办首届箫笛艺术节,“佳节喜迎天下客,龙箫凤笛觅知音”。作为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我,因倡导举办箫笛艺术节,与玉屏箫笛艺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1995年3月,我调离玉屏履新铜仁地委讲师团。为铭记养育我10年的玉屏,我将名字中间“渝”字的三点水,改成“瑜”字的“斜玉”旁,请微雕大师杨长流先生刻了一枚图章。这枚图章我在铜仁地委讲师团、地区文联用了17年。调往贵阳时,因组织要求恢复干部档案原始名字而珍藏。

  玉屏临别,杨长流先生送我一支微雕箫,上刻“劉瑜安同志留念,杨长流赠,公元一九九五年三月”。此物成为我的镇宅之宝,伴我从玉屏到铜仁,又从铜仁到贵阳。可20多年来,我一直无法看清微雕箫之上、方寸之间镌刻的诗词内容。我有一放大镜,因倍数太小,迟迟未能助我如愿。

  老天自有安排。2021年我从长江三峡旅游归来,从85岁的杨政老师处意外借到高倍放大镜,助我看清:这是唐代诗圣杜甫56岁时,在长江三峡入口处夔州写下的长达560字的自传体五言诗——《壮游》!

图片
微雕大师杨长流(右二)

  当我看清是《壮游》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壮”字,不单指壮年,兼有豪壮和壮阔的意味。长流兄赠我《壮游》,大有深意:是激励、是祝愿、是鞭策,也是共勉。

  用高倍放大镜细细捧读长流兄赠送的微雕箫,眼前精雕细刻的《壮游》浮现出长流兄身影,与诗圣杜甫的身影相重叠——

  诗圣杜甫:“七龄即思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微雕大师杨长流,1941年8月24日出生在贵州玉屏县镇屏乡七里塘村大冲村民组的一个农民家庭。5岁时,祖父给他发蒙,教他写字、读《三字经》。受祖、父辈的影响,他知道了“字”是打门锤,从小就爱上了书法这门艺术。9岁时,他因给邻寨一家写了“神榜”而小有名气。

  1951年,杨长流进七里塘小学读书,哪知刚读完二年级课程,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右腿患病落下残疾,行走十分困难。带着残疾,他以优异成绩读完了高小,老师夸他是个勤奋的好学生。在学校,他是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每次参加班级、学校的书法、绘画比赛,都能拿到一点奖品。

  诗圣杜甫:“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微雕大师杨长流,18岁时在各级组织的关心下,于1958年10月被安排到箫笛厂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

  进厂后,杨长流上学时自学的刻章技艺得以发挥,1959年被安排在献礼小组刻字。在师傅的指导下他勤恳工作,一丝不苟,被评为生产标兵。三年学徒期满,1961年被破格评定为三级工,从事雕刻特级和特制箫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62年,杨长流在改良刀具上获得成功,将较笨重的三角锉刀的方形刀身改为圆形,开槽部位改为椭圆形,槽口深度也进行了调整。改良刀具使用起来不亏手,体积小而轻便省力,得到厂领导和工人的认可,沿用至今。

  1962年至1966年间,杨长流担任工厂技术革命技术革新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同时业务上致力于箫笛雕刻工艺的创新探索,开始继姚治清老师之后在箫笛上微雕诗词。1963年他将文天祥的《正气歌》刻在一支箫上;1964年他在一对箫上刻了《琵琶行》。

  1966年,“文革”开始,龙凤及古诗词不能刻了,他就刻玉中陈志国老师设计的红日、青松,刻鲁迅、郭沫若的诗词。在学用“老三篇”的年代里,杨长流还为客户刻过几对《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全文的箫笛。

  1972年,省外贸工作会议传达中央精神,出口产品恢复雕刻古代诗词和龙凤;同时要求集中技术力量解决箫笛音律问题。经杨长流及侯吉春历时半个月的工作,新产品经轻工部转北京乐器研究所鉴定,取得了“音准良好,工艺精湛”的结论。1973年4月,厂里根据鉴定结论和本厂实际情况,由杨长流执笔制定了《箫笛制作规定(草案)》,使生产步入了规范化阶段。

  1977年,在贵州省乐器工业科学技术座谈会上,杨长流作为玉屏箫笛厂职工代表提出了防治箫笛虫蛀问题,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重视和支持。1978年将其列为省科委、省轻工业局科研项目。为此厂里成立了三个科研小组,杨长流担任“外观质量”和“防虫蛀霉变”两个科研组的组长。

  1978年,由杨长流主持完成了《贵州玉屏箫笛厂箫笛质量标准》。这个标准得到省、部有关领导部门的认可。

  1981年,杨长流防治虫蛀霉变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获省科研成果四等奖。

  1982年,《贵州林业科技》刊登了《玉屏箫笛蠹虫无毒防治试验报告》,同年《乐器》杂志予以转载。成果经十余年应用,效果很好。不少竹制品行业采用了这一科技成果。

  1988年底,杨长流为使微雕诗词的笔画能一次完成,使之成为具有书法艺术独特风格的技艺,再一次对刀具进行了改进,并取得成功。

  1991年,经厂里推荐,杨长流刻制的微雕诗词箫笛与薛群杰刻制的浮雕龙凤箫笛,一起送北京参展。经评选,双双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

  刻制微雕书法箫笛,相当耗费脑力、体力和心血。刻制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因素协调配合。精力要充沛、情绪要饱满,一点也不能受外界干扰,方能一气呵成、元气不断。正因如此,一年也刻不过两三对。

  能有幸欣赏到省政府1995年定制杨长流微雕箫笛的人说:在箫笛的中上端宽2厘米、长12厘米的地方刻出1200余字,有《琵琶行》,有《长恨歌》,还有《离骚》,真是不可思议!

  明·魏学洢《核舟记》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字“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而今人传:“玉屏箫笛奇巧微雕有杨长流大师。”文字“得用高倍放大镜逐行来看,颇具书法艺术的笔意,真是美妙绝伦

  杨长流出色的工作、高超的技艺,得到厂方和社会的充分肯定。1984年贵州省工艺美术学会吸收他为会员,1989年贵州省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定他为工艺美术师。1990年杨长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自治县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杨长流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山水哺育的箫笛艺术。当有人介绍他到广东沿海去挣大钱时,他说:离开了㵲阳河,箫笛就会失去内质;离开了箫笛之乡,就会失去灵感。杨长流雕刻出美丽的箫笛文字图画,也雕刻出美丽的人生。

  当年,《乐器》编辑部来函,约我们写写当代玉屏箫笛的制造者们。不约而同,我与刘国厚先后都写了杨长流。《乐器》1995年第4期,将两篇文稿合编成《雕刻人生——记玉屏箫笛厂工艺师杨长流》,联署发表。

  当今“宇县复小康”。《平箫玉笛慰乡愁》总纂李培志先生最近来电约稿,我脱口而出“要写就写杨长流”。

  自2011年调离铜仁到贵阳工作后,我与玉屏的联系少了。电话问询玉屏友人情况,得知长流兄已于2014年驾鹤西归,享年73岁。

  我怀念心中的长流兄,提笔写下《微雕大师杨长流》以示纪念。我如果有一天再去玉屏,一定要向其家属表达对长流先生崇高的敬意!

(作者系贵州省文联高校特约研究员)


【相关链接】

玉屏箫笛甲天下
郑氏家族沿袭下的玉屏箫笛
玉屏箫笛历史上的5家“山”字号
玉屏箫笛百年缘
箫笛精粹归故里
传统玉屏箫的形制及音色特征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玉屏箫笛雕刻技艺
玉屏箫笛图案设计及雕刻技艺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