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原来,玉屏年俗这么有意思!

来源:舞水文艺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片
  玉屏的习俗, 正如明末玉屏人郑逢元在《平溪卫志》里所说:“自明开设,语言服习大类中州。”玉屏的年俗也不例外,它沿袭着中原的遗风而又有侗乡的特点。在丰富多彩的玉屏年俗中,又以拜年与吃年酒最为隆重,二者密不可分,独具特色。


图片

拜 年

图片


  在玉屏,春节前后去到别人家里,进屋都喊“拜年”,以示喜庆。过年之前,喊“拜早年”;过了正月十五,则称“拜晚年”;而实质性的拜年,是在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
  大年初一拜贺新年的习俗,古来有之。《荆楚岁时录》里说“正月初一日,是三元之日也。......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图片
  玉屏的大年初一,不外出拜年。但在家里,晚辈给长辈拜年,则是玉屏世代沿袭的传统礼数。过去,尽管生活不富裕,但规矩是不能少的。
  初一的清早,家里的小孩们穿戴好新衣服,父母便把年前准备好的金钱橘、炮火糖等甜软可口的糖食果品用行头装好,由小孩们送到老人跟前。小孩子恭敬地给老人磕头作揖,并亲热地喊道“公、婆:我给您拜年啦!”“太太:我给您拜个年!”老人笑咪咪的,摸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一一发给孩子们,不管钱多钱少,孩子们都高兴地道谢而去。
  大年初一,禁忌串门。大人们外出与熟人相遇,相互问候一声:“拜个新年”“新年好”。而孩子们是拴不住的,他们图的是好玩和热闹,满寨去跑,见到寨上的长辈都喊一声“拜年”,并恭敬地作个揖。长辈捧一把糖果、花生瓜子之类散给孩子们,把孩子夸上几句,老少兴高采烈。
  大年初二,一般也不外出拜年。“叫花子都有三天年”,这是玉屏的民谚。而拜新年,则从初二开始。
  这里所说的拜新年,是指夫妻结婚的第一个春节,一道回妻子娘家拜年。
图片
  拜新年最为隆重。糖、粑、酒、肉,是拜新年的礼信,现在依然如此,过去,这些礼信在年前就要准备好。节礼的大小,以及糖、酒的档次,一般体现出新女婿家的体面。
  糖是拜年的象征,没有糖,就不成其为拜年。玉屏有“一封糖拜一寨人家”的戏言,一封就是一包,在没有塑料包装的年代,玉屏的糖是用纸封的,因此叫一封糖。糖大多是玉屏本地手工做的兰花根、松豆、炮火糖、花生糖、饼子,以及外面进来的新式饼干等。街上卖糖门店的师傅,糖封得又好又快。一尺见方的草纸和红纸叠放在桌上,糖3至4两,称好放草纸上,先包草纸,再包红纸,双手轻抖轻折,四角封齐,呈长立方形,然后将刷好的糖皮纸盖上,再用细线横竖一捆,一封糖才算包好。糖皮纸是一封糖的招牌,有专门的刻版,刻版是20公分长15公分宽的白杨木雕版,刻喜鹊闹梅、双凤朝阳、麒麟送子等吉祥图案,先涂墨汁于雕版上,然后把裁好的红纸正面覆盖雕版,用棕刷一张一张地刷印。拜年糖一般都是在街上的门店买封好了的,很少有人家自己封,因为封糖是手工活,极其讲究技术,一折一抖一捏,非常见功夫。小时候难得吃到糖,把拜年糖拆开偷吃几块后,就再也封不起原来的样子了。
图片
  “拜年拜年,粑粑上前;吃了酒饭,粑粑还原。”这是拜年经常念到的口水话。在年前的腊月二十几做过年粑的时候,要把拜年的粑一道做好。拜年粑特意做海碗大的一对,叫做糍团,是给岳父母拜年的。其他人家,至少糍粑一对,还有一对粉粑的,必是双数。
  拜年时兴瓶装酒,以示珍重,还有饮料、啤酒之类,都取其双数。
  节礼肉是拜新年必不可少的礼信。年前杀年猪的时候,就要预备好拜新年的节礼。节礼肉砍猪短肋,以2匹肋骨为好,重量在2斤半左右,用粽叶穿起,以2指宽的红纸腰上。
  新婚妻子的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媒人,拜年肉则兴砍膀,俗称“打膀”。膀是侗乡的特色,是款待骨肉姻亲尊长的传统佳肴,以玉屏本地的萝卜猪前大腿为佳,砍其上部,去脚爪,如扣碗形状,一般5斤左右,同样用2指宽的红纸腰上。
  拜新年的对象,主要是是妻子娘家的亲房,即叔伯、兄弟,以及姊妹、姑舅、老表等内亲。少的十家、二十家,多则三、四十家。过去,杀1百多斤的年猪,砍完节礼和膀,一个猪已所剩无几。
  新婚夫妻拜新年,以前是用箩筐装上礼信,挑到岳父母家去。岳父母家是正头主子,岳母便把拜年的礼信一家一家地去散发。被拜年的亲戚,对拜新年格外重视,会到正头主子家约定新女婿哪天到自己家吃饭。
  就这样,接二连三地,家家轮流招待。回家时,新婚夫妻还要去辞行,挨家说声“多谢了”,亲戚们除送一对粑“回篮子”外,还打发一段衣料布或红包,以表示心意。
  就这样,新婚夫妻有计划地今天拜这家,明天拜那家,争取在正月十五以前把拜新年拜完。
  过去玉屏的正月初三,俗称鬼日,不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与人打招呼。初四日,才是大拜年,给亲戚拜年。
  给亲戚拜年与拜新年没什么两样,最大的不同就是不特意准备节礼肉,家人带着孩子前往。给亲戚拜年,主要是为了联络亲戚间的感情。亲戚之间,长时间不来往,感情就会生疏,因此玉屏有“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认了”的说法。拜年客到家,亲戚热情招待。回家时,亲戚也要回一对糍粑“回篮子”,同时还要给孩子打发红包。
  亲戚中有老人去世的第一年,去拜年叫烧亲香。除正常的礼信外,还要砍一个节礼,有的地方砍新鲜刀头,封12个冥包,买香纸、蜡烛、炮火。烧亲香主要是在新年里祭奠逝者,主人家会特意准备酒菜,供奉家祖、烧包、放炮,极为隆重。
  如今的拜年,除给家人和亲戚拜年外,还有给朋友和同事拜年,这大多是礼节性的拜访,瓜果烟茶招待后,一般不宜久坐,主人会择日回拜。还有感谢性的拜年,凡是一年来对欠人家人情的,借拜年之机,买些礼物送去,以表示感谢。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拜年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侗乡拜年的习俗,永远延续着。
图片


图片

吃年酒

图片


  侗乡人最讲礼信,来客不盛情款待,老觉得对不住客,拜年更是如此。
  吃年酒的宴饮风俗,由来已久。唐代诗人韦元旦有诗写道:“垂旒一庆宜年酒,朝野俱欢荐寿新。”清光绪的《庐江县志》记载:“元宵节前后,置酒,宴亲朋,谓之‘年酒’。”《红楼梦》里,更是描写了很多有关吃年酒的盛况。
  在玉屏,拜年与吃年酒是春节最重要的交往礼俗。有拜年客到家,主人就准备酒宴进行招待,并请寨中长辈作陪,这就是最为普遍的“吃年酒”。
  玉屏吃年酒最为隆重的,是夫妻在结婚第一年的春节期间,请妻子的“娘家人”来家里吃年酒,俗称接年客。接年客先接男客后接女客。按照玉屏过去的习惯,正月十五前接男客,接女客则在正月十五后的二月间,俗称吃春酒。
  接年客要提前做好准备,先是约定好日期,大多选择在正月十五前的双日。日子确定后,妻子娘家便开始邀约家族亲房,并告知女婿家有几桌客。按照年客的多少,女婿家便开始忙碌起来,精心做着年酒的准备。
  年酒最为隆重,除准备瓜子、水果、烟、茶以外,最重要的是酒席。年酒的桌数一般在三桌左右,但规格档次高。酒席的菜式有蒸菜、炖菜、炒菜、凉菜等,主要以腊味年货为主。蒸菜有扣肉、蛋卷、盐菜肉等,有的还打膀;炖菜以腊猪脚为主,还有鸡、鱼;其中的腊肉、腊香肠、血豆腐是必须有的;炒菜有腊的猪大肠、心、腰、肚、舌等;甚至还有牛羊肉、野味海鲜之类;下酒菜是必不可少,油炸花生米、干炒小河鱼之类,凉菜有卤味、以及解酒的酸辣凉拌时鲜。火锅,有的作为菜式先上;有的则在酒酣之时,怕桌上的菜凉了,再架火锅烫菜。酒更不能随便,以家庭条件备好瓶装酒,散酒必是上等的天锅米酒之类。
  吃年酒这天,女婿家将家里家外打扫一新,还专门请了家族中有声望的长辈或者姑父、舅舅等至亲来陪客。过去陪客有一套繁琐的礼节,解放前的玉屏,每个地方几乎都有会陪客的人,其人必德高望重、知书达礼,能说会道、且有酒量。
图片
  吃年酒的客人到来,主人家先端水倒茶,摆上瓜子糖果,然后开甜酒、烙糍粑,再吃灰碱粑或米粉。吃酒席一般在下午,开席之前,先摆“老人家”,主人在中堂八仙桌上摆上几个菜,烧香纸、蜡烛,敬过家祖,然后才摆酒席桌子。年酒的酒席摆在中堂,一桌摆堂屋中间,两桌一左一右摆,右边一桌稍低;三桌摆品字型或丁字型,四桌摆田字型。摆好碗筷,恭请客人入席,按尊长辈分依次落座,陪客者一般挂角,他代表主人家提壶把盏,酌酒劝客。
  吃年酒重在喝酒。玉屏人吃饭喝酒,劝人都说“不以酒为食”,而吃年酒,则着重在酒,以酒为媒,来营造团圆欢乐的气氛。饮料和啤酒只是形式,白酒是必须酌的。请客落座后,大家端杯动筷,主客共饮3巡后,陪酒者才开始敬酒。“走一圈”是玉屏不成文的规矩,走完一圈,客人会回敬。主人家饮酒的,为表示敬意,也会亲自陪酒、敬酒。敬酒是必须喝的,酒量浅者,会说“敬酒是情,让酒也是情。”敬酒者也不勉强,充分体现出玉屏人谦让宽容的饮酒礼节。
  吃年酒的高潮是划拳。“划”与“发”谐音,主客无论是谁提议,都以希望主人家“发财、发富、发贵”为理由。玉屏的划拳,实际是以中拳对方喝酒的形式行酒令,趣味性极强。玉屏划的拳有十字拳、螃蟹拳、字拳等。一般以划十字拳为主,以谁邀约谁开拳,开拳时议定一拳一盅还是两拳一盅,以中子喝酒,甚至有发错子喝酒的约定。划拳时邀拳有喊双方好的,有喊“快就快”的。开拳后,一般是陪客者或主人家先走一圈;然后划拳的依次走一圈;不会发拳的,有三杯喝两盅的规矩。到后来,相互邀拳,尽兴尽情。最后,还由开拳的两人收拳,收拳与发拳不同在于邀拳,收拳则喊“收就收”。也有不收拳的,则说“久长久远,长流水”,则不收拳。
  如果妻子娘家的来客会唱酒歌,女婿家还会专门请寨上的歌师来唱歌陪酒。
  酒歌是侗家酒筵席中的吟唱之歌,它充分体现了侗家人“无酒不成席,无歌不会友”的热情好客和浓厚的侗族传统礼俗。年酒的酒歌,其句式以单七字四句体为主,歌词大多押平声韵,韵脚在偶数句的末字。唱词内容紧紧围绕吃年酒这一主题,以贺新春及敬客为主,表达宾主间的深情和祝福。歌词充满着浓郁的泥土气息与民间风味。在演唱上,有着约定俗成的曲调,其演唱节奏舒缓,情意绵绵。
图片
  锣鼓声声,华灯高照,划拳打马,觥筹交错,少长同乐,满堂喜气。主客尽兴,方才散席。
  现在的吃年酒,已逐渐成为了亲友间轮流安排请吃年饭。人们都遵守着“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习惯,其喝酒与劝酒的场景已大不如前,但吃年酒这一侗乡过年习俗,依然延续着,渲染了新年的欢乐与祥和,洋溢着侗家人的团圆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