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变身”+“爆改”→老旧社区防灾减灾新思路!

来源: 中国应急管理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地方小、人口多
老旧社区如何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应急君来到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


甸柳新村街道第三社区
一探究竟



图片

老旧社区防灾减灾新思路

建成40

辖区面积0.09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5800,常住人口4000

“一老一小”两类人群总数接近总人口的40%

图片

“一老一小”人口多是甸柳新村街道第三社区的一大特点。


第三社区隶属于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作为一个典型的开放式老旧社区,第三社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一老一小”人口多。虽然地方不大,但社区内应急避难场所、人防超市、微型应急救援联防站、防灾减灾仓库等一应俱全。甸柳新村街道第三社区党委副书记杨天煜介绍,第三社区把急转换”作为防灾减灾基础性工作来开展,谱写老旧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新篇章。

01

它们会“变身”
第三社区辖区面积仅有0.09平方公里,围绕在历下文化广场的周围。“小”是第三社区给人的第一印象,虽然地方小,各类设施却一应俱全,归根究底是它们会“变身”!
图片图片

▲图为甸柳新村街道历下文化广场

走进社区,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历下文化广场。微风习习,社区中央的历下文化广场上好不热闹,翩翩起舞的广场舞队伍、围坐在一起下棋聊天的老人、蹦蹦跳跳的孩子们尽情享受着阳光。历下文化广场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大客厅”,平时,它是社区各项活动的超高人气聚集地,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广场就成为了能容纳1500人的应急避难场所。2022年德州发生地震,历下区有轻微震感,当晚社区内就有百余人自发来此避险。

图片图片

▲图为由核酸检测亭改造成的微型应急救援联防

广场入口左手边是一座由核酸检测亭改造而成的微型应急救援联防站。社区内核酸检测亭已经停用,甸柳新村街道将其打造成社区救援器材储备点和安全科普宣传点,让小小核酸检测亭迎来新生。改造后的微型应急救援联防站标识醒目,设有消防安全公益宣传栏,站内配备消防战斗服、灭火器材、防毒面具、灭火毯等基本物资和相应的应急疏散设备。平时,社区在此组织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灾害来临时,里面的装备可以立刻取出用于救援。甸柳新村街道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姚海成介绍:“微型应急救援联防站由街道‘柳安’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24小时值班,一旦发生险情,3分钟可到场扑救,做到有人员、有器材、有战斗力。”

图片图片

▲图为人防超市

广场地下是社区的人防超市,这里日常是便民购物市场,灾害来临时,就摇身一变成为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点,提供应急物资保障群众生活。整个人防超市有4个应急逃生出口,逃生通道约有4米宽,两侧配备有灭火器材、救生衣、防汛沙袋等物资。
图片图片

▲仓库管理员隋富东正在清点防灾减灾仓库内的物资

广场的东南方向设有防灾减灾仓库,占地面积30余平方米,储备有救生衣、救生圈、冲锋舟、防汛沙袋等物资。“主汛期即将来临,我们现在时刻关注天气预警信息,加强值班值守,同时组织模拟汛期紧急拉动,确保队伍拉得出、用得上。”仓库管理员隋富东说。

图片

图片

▲居民在科普体验中心体验VR项目

坐落在广场西侧的科普体验中心今年刚建成,近期将投入使用。“这个模拟地震的项目真逼真啊,我戴上(VR)设备站上来,可以看到房屋的摇晃、地面的震动以及物品的掉落等情况,通过不同场景学习相应的避险技巧。”居民张桂英体验后表示,以后一定要带家人一起来学习更多应急避险知识。
图片
图片

▲感烟报警充电车棚

下午4时,接孩子放学的居民李婷骑电动车返回,将车停至车棚后,只见她连接充电桩,扫描二维码开始充电。平时,感报警充电车棚为居民提供电动车安全充电服务,一旦发生火灾时,车棚上方悬挂的“红灯笼”灭火装置会及时切断电源,进行自动喷淋,并同步向现场和电脑终端发出警报,直至火灾处理完毕,人工复位,停止报警。

她告诉记者:“原来没有车棚,充电靠提着电瓶上楼。2017年小区改造加装车棚,有了充电设施,‘红灯笼’是今年刚加装的。没装之前看到有关电动车充电发生火灾的新闻报道确实也挺担心的,后来社区工作人员普及了它的原理,现在充电既方便又安全。”

姚海成介绍,第三社区共安装感烟报警充电车棚25座,消除飞线隐患300余处。

02

打通“最后一公里”

线路老化、独居老人和残疾人不便救援等问题一直是老旧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难点,济南市下区创新提出应急联防救援站、应急救援员、安全巡查车、安全物联网和应急指挥中心“五位一体”工作模式。
图片

▲图为应急指挥中心平台

历下区充分借助5G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应急指挥中心,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在全区布局安全物联网,形成一网覆盖的立体化监测报警网络,专门为辖区内独居老人和残疾人安装无线感烟报警装置、智慧用电装置,在重点防火单位消防水箱安装水压报警装置等,实现对隐患部位的24小时动态安全监测。一旦发生报警,由应急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并就近安排应急联防救援站处置
目前,历下区在辖区内13个街道设置24个应急联防救援站,配备216名应急救援员,实现服务全区覆盖。利用社区网格员、志愿服务队,将触角延伸至社区,强化街道和社区两级联动,充分发挥救援站分布广、灵活性强、人熟路熟情况熟等优势,履行安全巡查、宣传培训、应急救援三大职能,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图片

▲网格员山玮上门查看感烟报警器运行情况

第三社区被划分为6个网格,设有6名专职网格员。巡查检查是网格员的日常工作之一,负责第一网格的网格员山玮的笔记本上标有10个重点户,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隔三岔五,她就要上门查看老人家里的用火用电情况和感烟报警器运行情况。这天,她走访1号楼2单元的一户老人,检查完感烟报警器的灵敏度后她提醒:“用完燃气后,要关闭燃气钢管上的阀门,若是外出探亲或旅游,切记要关闭气表前的阀门,以防泄漏造成安全隐患。”
网格员是宣传员、协调员、调解员,也是信息员、巡查员和安全员。“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365天风雨无阻。”社区第六网格的网格员孔庆秀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为了能更好地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并做好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网格员们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此外,包括网格员在内的所有社区工作人员均持有红十字会应急救援证。
图片

应急联防救援站联合社区在广场开展科普宣教

“哪位小朋友想体验一下佩戴防烟防毒面具啊?”话音刚落,一群小朋友纷纷举起了手。原来是应急联防救援站与社区一起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科普。一名6岁的小朋友在学习后开心地说:“今天我学到了防烟防毒面具的佩戴,当遇到危险时,先拿出面具,打开正反面的通气口,然后根据头部大小调节系带长短,确保佩戴松紧合适。回家我要将学习到的本领分享给爸爸妈妈。”

应急联防救援站每天开展多次安全巡查,每3天对社区居民进行安全宣传,每周开展联勤联训和应急演练。建站至今,历下区应急联防救援站在各社区完成安全巡查任务十万余次,开展应急及安全知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549次,受众20000余人。

除了应急联防救援站之外,街道“柳安”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和社区网格员也会定期开展科普宣教,像这样的科普场景,每天都会在文化广场上出现。“应急知识技能应该从小培训,直至形成习惯,才能真正实现自救互救成功。”杨天煜如是说。

图片

▲图为甸柳新村街道应急联防救援站和安全巡查车

除了安全巡查和宣传培训外,应急联防救援站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应急救援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月12日17时16分,第三社区2号楼2单元某户感烟报警器报警。甸柳新村街道应急联防救援站接警后,应急救援员茅长海和陈金旺驾驶2号安全巡查车于3分钟后到达现场,经过现场确认是家中老人做饭油烟过大,未开油烟机引起的感烟报警,17时28分现场处理完毕。
甸柳新村街道应急联防救援站站长赵航表示,应急联防救援站可以通过“网络对讲”实现与社区网格员、邻近社区应急联防救援站以及专业消防救援力量的即时对接,形成扁平化指挥、联勤联动救援工作模式,做到对突发事件“1分钟响应、3分钟到场、5分钟处置”的快速反应。
历下区应急联防救援站建站以来,共处置警情6882起,处置突发事件1044起,疏散群众7200余人,救助115余人。消防救援指挥中心接报火警867起,到场处置318起,到场未处置342起,中途返回1565起。

图片

新思路、新做法

历下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凤祥:这种应急联防救援站、应急救援员、安全巡查车、安全物联网和应急指挥中心“五位一体”的应急管理工作模式,将防灾减灾工作延伸到基层、深入到社区,为像甸柳新村街道第三社区这样的老旧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历下区委常委、副区长武毅:下一步,历下区将强化“防灾减灾永远在路上”的危机意识,不断加强风险监测预警、提升灾害救援能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创新工作思路方法,推进综合减灾工作更加专业化、综合化、精细化

图片

图片

进社区看减灾

图片

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这一主题,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知指出,要宣传推广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基层防灾减灾经验模式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宣传教育部和中国应急管理报新媒体中心特组建报道团队,走进城市与乡村社区开展“进社区看减灾”特别报道,通过短视频、图文等新媒体形式,推广在防灾减灾方面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代表性强的社区经验模式与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