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到乡村学校去当“孩子王”|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学子的三年爱心支教路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从铜仁太平小学开始,到毕节梨子小学,再到遵义龙山完小……在贵州大学哲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曾兰乔的大学生活中,支教路走了三年。


“因为听父母描述过他们读书时候的艰苦岁月,所以我很想去看看乡村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和以前相比有什么改变。”支教过程中,曾兰乔看到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缓缓铺开:乡间小路愈发宽敞平整,学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漂亮的小平房更加普及……


图片2.jpg

曾兰乔和支教队成员护送学生回家


自2020年入校以来,曾兰乔不断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成长。曾获得60余项荣誉及奖学金,被评为凤冈县扬帆计划实习“优秀大学生”、贵州大学“优秀学生志愿者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社团骨干”“优秀志愿者”“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与“青马工程”优秀学员等。多次被团中央遴选带队参加支教项目,共服务8640人次。


“对志愿服务,我有着莫名的喜欢,而当真正去做时,我发现不仅仅是喜欢,而是真诚的热爱。”曾兰乔说,将来,她会继续带着新的小伙伴奔赴不同的地方支教,深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在团队协作中不断成长


支教的三段时光里,曾兰乔都在团队中担任主要负责人,除第一次是副队长外,其余两次皆是担任队长一职。


“我们队伍每年固定半个月的时间去到省内贫困地区的小学进行支教,每次团队去的人数都不同,需要根据当地学校的规模来确定。”曾兰乔担任队长时,支教队员至少得经过三轮的层层选拔才能加入到队伍当中,他们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还要能吃苦耐劳、服从团队管理。她也鼓励队员们及时指出自己的缺点,并及时改正,以增强团队凝聚力。


微信图片_20240528163912.jpg

曾兰乔与学生合影


微信图片_20240528164427.jpg

支教队员一起制作校园文化宣传栏


曾兰乔表示,教学内容是他们开展支教活动的重中之重。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为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句话负责,不能误人子弟。


2023年,曾兰乔带领的支教队伍名为“贵州大学蒲公英• 龙山支教队”,由分别来自贵州大学16个学院的25名成员组成,于7月15日至8月3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龙山村龙山完小开展了16个板块的服务活动,期间共服务2012人次。团队实践成果显著,荣获2023年国家级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优秀实践团队。


“通过总结前两年的支教经验,我们的支教内容越来越丰富了。”在遵义龙山完小支教时,曾兰乔团队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课程,总共开设了29门课,包括经典历史故事、硬软笔书法、航天科普、茶文化、舞蹈等,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外知识丰富假期生活,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图片1.jpg

支教队成员在给学生上茶文化课


“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帮助。不仅有贵大图书馆提供的许多书籍,遵义龙山完小当地村干部还自掏腰包为支教队员们买教具……非常感谢他们。”曾兰乔说。


在支教中,孩子们是支教队员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曾兰乔回忆:“第一次去铜仁太平小学支教时,要送一个离学校很远的小男孩回家,当时正在下雨,我怕他摔倒就想背着他走,但是他一直拒绝,后面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答应。途中,他趴在我背上轻轻地说:‘因为我看你也很累,我舍不得。’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是既感动又难过。”


在艰苦环境中坚定信念


谈到支教一路走来遇到的困难,曾兰乔感概颇多。“首先是支教的地点难以确定,因为很少有地方愿意积极地去接纳我们这种短期支教的队伍,他们既担心孩子安全,又担心我们的安全以及支教过程中一些财力和物力的消耗。”


有一次,曾兰乔的团队一直没能确定支教的地点,她就一直坐在学校雅文楼的楼梯上,挨个打电话,最终在贵州大学管理学院一位老师的帮助下,团队才得以顺利支教。


微信图片_20240528164220.jpg

曾兰乔为学生梳头


而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挑战。曾兰乔举例:有的课程可能不合时宜,需要多次调整;部分小朋友过于调皮,教学管理工作有些阻碍;教学条件过于简陋,开展教学工作稍许困难……


在毕节支教时,曾兰乔团队一开始曾因当地学生较为调皮而烦恼。


“起初可能因为大家相互不太了解,有的孩子会比较顽皮,但当他们发现我们是真心付出后,都变得挺乖的。”曾兰乔告诉记者,有的小朋友处在一个敏感的阶段,需要从支教队员们这儿得到肯定和认同。可喜的是,经过多日相处后,孩子们逐渐接纳了他们。


图片3.jpg

毕节地区支教学校的外部校园环境


深印在曾兰乔心中的,莫过于支教地区艰苦的教学环境。“记得2022年在毕节支教,当地教学设施不太齐全,所以我们只能睡在幼儿园小朋友的床上,把两张小床拼成一张床。当时只有两间屋子,可是我们有20多个人,两间屋子根本住不下。”曾兰乔说,她不好意思去跟队员挤,就去把会议室的椅子也拼起来当成床睡,就这样睡了半个月。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支教团队的成员也没有叫苦喊累。因为大家都深深地明白,我们是来支教的,绝不轻言放弃。”曾兰乔说,支教最大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公平,可以将部分优质资源引入贫困地区,提高当地学生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为了孩子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山乡变化中收获感动


乡村教育资源匮乏,条件艰苦,但总有一些人默默坚守岗位,甘于奉献。


“我们在毕节地区支教学校的校长,因为患小儿麻痹症,只能用一条腿走路,需要拄拐杖。但是他始终坚持上课,一上就是30多年。”说起这名老校长,曾兰乔印象很深。


“老校长跟我们说,他刚担任校长的时候,学校很小,条件很差。为了学校的发展,他就自己去贷款2万元置办了几台电脑用于学校办公。而且那时是泥巴路,他本来就腿脚不便,还骑着摩托车来回奔波。”曾兰乔说,校长现在已经退休了,他在当地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老先生,支教队员遇到大大小小的难题也都是找他帮忙解决。


图片4.jpg

遵义地区支教学校的内部教学环境


三年支教之旅,曾兰乔对贵州乡村的变化深有感触,也收获良多。


“每次去不同的乡村支教,看到乡村学校的新面貌,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乡村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原来的泥巴路变成了现在平整通达的水泥路,学校的基础设施也愈发完善,家长对于小孩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会主动送孩子来学习,孩子脸上也有了自信的笑容……”曾兰乔说,通过支教,她将平时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践行到乡村中,让身心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图片5.jpg

曾兰乔和支教队队员去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


曾兰乔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绝不能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而作为大学生,虽然现在能力有限,但她也想走出课堂,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我相信,志愿服务就像光一样,它会传递得很快,内心有火的人都会被点燃,会有千千万万支队伍奔赴而来,投身到乡村支教事业中去。”曾兰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