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守望丨我非“草根”,“通”芯而通新

来源:动静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以植物茎髓为“纸”,以“纸”堆画。开创至今,遵义通草堆画已传承三代,曾经历辉煌,也曾跌落谷底。作为第三代传承人,李跃守一方天地,护一门技艺,潮起潮落间,依然安之若素,将一门几近失传的技艺重现人们视线。

午后的遵义市红花岗区红军街熙熙攘攘,游客穿梭于各类店铺,而其中一间名为“剪纸坊”的古朴小店却显得有些安静。在这间20多平米的小店里,守店人李跃正专注于刻刀下的画作。

“这么细,像发丝一样,一根一根不停地反复去刻,这个花瓣2-3毫米,刻这个花瓣的时候,呼吸要轻一点。一个湿度,一个力度,还有一个速度,几个度要掌握好。”

今年47岁的李跃既是一位守店人也是“守艺人”,作为家里的第三代传承人,李跃守护的正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堆画。

通草堆画源自通草画,这种古老的画种是画在一张张特殊的“纸”上,人们将植物通草的圆柱形茎髓切割成薄薄的切片,因其质地柔软,薄而半透明,被当作纸张用来作画。早在清朝时期就被誉为“东方明信片”远销海外。从通草画到通草堆画,一字的增加则是李跃的外公左靖的大胆创新。

“我外公和几个画友做了一个工艺美术社,当时通草盛产在我们贵州,他和他的学生就开始研究通草堆画。”

左靖(右)

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遵义市工艺美术厂美工师的左靖,结合通草平贴画、羽毛堆画等技艺特点,创制了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工艺品——通草堆画。经过制图、切片、雕刻、成形等多道工序,用通草一层一层堆雕起来,形成一种半浮雕画作,成品具有洁白透亮的感觉,外形类似于牙雕,花鸟鱼虫跃然画中,立体感十足,惟妙惟肖。

“通草这种原材料本身有一些特殊性,更适合造型,更好来制作浮雕的感觉。”

李跃创作的通草堆画作品

1972年,遵义通草堆画首次参加广州交易会之中国新题材工艺美术展览会,获得国内外客商青睐,并逐渐走进欧美等地。当时,一幅150厘米×60厘米的画作售价150元左右,依然供不应求。

1975年,左靖还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厅制作《迎客松》《金丝猴》《鹦鹉闹梅》《孔雀开屏》《松龄鹤寿》等5幅大型通草堆画,洋溢着浓郁的贵州特色。

然而辉煌一时的通草堆画,因其制作需全手工操作,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在受到市场彩印画的冲击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工艺美术厂也被迫解散。

一家人靠经营文具店维持生计,李跃也选择到广州做起了厨师。2007年,当通草堆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时,左靖先生已经离世,李跃的母亲左惠平成为了当时贵州唯一一名遵义通草堆画省级非遗传承人。

作为第二代传承人,已是花甲之年的左惠平苦苦独守着通草堆画技艺。为了不让外公的心血就此中断,原本打算继续做厨师的李跃2009年选择回家跟随母亲学习通草堆画。

“我母亲一个人做也比较吃力,这门技艺丢了可惜了,外公用大半辈子心血去创始这个画,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就流失了。”

回到家乡的李跃以300元一个月的租金开了一家“遵义腾飞工艺品制作经营部”的小店,一边学习一边维持生计。从绘画到雕刻、从粘贴到装裱,一切从零开始。“我家里有几捆外公的画稿,我就翻出来看,慢慢开始摸索。”

然而非遗传承这条路比李跃想象中的更加艰难。创作一幅通草堆画少则需要一个星期,多则需要一个多月,几个月才能卖出去一幅。2015年,李跃将小店搬到了人流较多的红军街,靠着售卖旅游商品的收入来支撑通草堆画的创作。

一边经营店铺的李跃还时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各类大赛,屡屡获奖,借此扩大通草堆画的知名度。李跃还不断创新通草堆画技艺的运用,推出了通草发簪、通草盆景等,还将通草堆画融入传统剪纸技艺。“把它做成旅游产品,从年轻人喜欢的角度去创新,一些颜色的搭配更时尚,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2020年,李跃被评为通草堆画省级非遗传承人,正式接过传承弘扬这门技艺的重担。

在李跃的电脑里,保存着一份长达54页的PPT,带着这份PPT,李跃走进学校、博物馆,为大家讲述通草堆画的前世今生,激发大家对通草堆画的兴趣。

李跃还免费为前来学习的爱好者讲解技巧。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市民王珏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在图书馆李老师有展出,我看了觉得好漂亮,就来学了。周一到周五,几乎天天都来,因为它属于非遗的一种,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它。”

李跃指导学生通草堆画技艺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李跃如今又有了新的打算,在他的工作室里,除了自己的作品,还收藏着许多从国外收购回来的通草画,他希望建立一座博物馆,让更多人能感受到通草堆画的魅力。

“我有这么多画,放在工作室也展示不出来,希望有这么一个场景,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通草技艺的发展历史。尽量地能够多保存100年,多保存200年,这也是我作为传承人的一个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