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我用镜头记录下的平箫玉笛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玉屏箫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便是宫廷贡品。县政协为深入挖掘玉屏箫笛的历史文化,组织人员精心编撰了《平箫玉笛慰乡愁》文史专辑。微玉屏将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我用镜头记录下的平箫玉笛
刘斌
  从2018年开始,我所在的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开始拍摄推出全省范围内的收藏名家系列片专题节目,有幸因为此片与箫笛收藏家郑金城相识结缘,后来在郑会长的介绍和帮助下,历时四年,陆续拍摄了六期与玉屏箫笛有关的电视专题片,切身感受到玉屏箫笛制作前辈的执着。与全国各地箫友的热情,还有像张志学、舒厚槐、杨厚苗等年青一代箫笛制作人的辛勤坚守。我只是有幸用镜头亲历和记录下一些值得纪念的活动和雅集片段,还有一些鲜活生动的箫笛传承者他们的所思所想,本文内容均由电视专题片节目解说词和片中当事人采访整理而来,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玉屏箫笛文化研究,留存一些记忆。
图片

  

  2018年7月底的一个午后,酷热仍在继续,而我第一次坐高铁抵达了传说中的中国箫笛之乡———玉屏,在出站口看到满脸笑容的郑金城会长,他接过我手中的三脚架,把我们一行人送到了县城中心的宾馆。

  夏天的夜晚,在玉屏县城风雨桥的回廊上坐下来,那是一个可以直接感受到凉爽的好地方,桥下的流水声不急不缓,清晰可闻,桥上有一群10多岁的男孩在练武术。
  早就听说中国箫笛收藏家郑金城先生,用了30年时间收藏各种各样珍贵的玉屏箫笛,足迹遍布国内很多地方,还开办了自己的郑金城箫笛收藏馆,为玉屏箫笛的传承与发展,尽心尽力。
  我们对于郑金城会长的拍摄,是从他与民间洞箫爱好者张志学的相遇开始的,张志学师从中国著名箫笛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维良先生,自幼便与箫笛结缘,痴迷所致他还专门编写了《梦忆箫声第几桥:中国历代咏箫诗词集萃》一书,那年夏天他是从成都专门赶过来拜访郑金城会长。
  郑金城会长一直是个交游广泛的人,自从2015年开办了贵州玉屏郑金城箫笛收藏馆以来,省内外前来参观的专家和客人络绎不绝。
  玉屏箫笛、茅台酒和大方漆器合称“贵州三宝”,传统的玉屏箫取材于当地生长的水竹,以雕刻见长,而现在已经很少有用水竹制箫,在收藏馆我们还能看到玉屏箫以前的模样。
  按照郑金城会长的介绍,郑辉蒸作为巴拿马金奖得主郑桂荣(字丹青)的儿子,也是玉屏箫笛生产合作社第一任厂长,他曾经到北京出席工艺大会的时候,演奏了一曲《良宵》,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和朱德的接见。
  作为箫笛收藏家,这些年里,郑金城会长投入极大的精力研究玉屏箫笛文化,了解藏品制作人的生平,雕刻技艺和诗词画作等。郑金城还收藏了一张拍摄于1959年铜仁县玉屏箫笛厂的老照片,当时是三县合一,铜仁、江口和玉屏三个县合成一个县的箫笛厂。
  流水如玉,青山若屏,静静流过的㵲阳河水,碧绿如绸,清晨走在玉屏风雨桥上,总能听到箫声阵阵,这里是郑金城和他的箫友们平常练习曲目和交流的地方。
  就算是不懂音乐的人,偶尔路过风雨桥,都常常会被吹奏的箫声所吸引。从2012年秋季开始,玉屏侗族自治县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开设了箫笛地方课。
  箫笛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玉屏箫笛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乐器,收藏做了几十年,而郑金城会长为什么特别钟爱玉屏箫笛?首先它是玉屏的一张名片,同时玉屏的郑家,从明朝到现在一直为这个箫笛制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年之前,玉屏箫笛由郑家独有。后来郑氏一脉后人郑汝秀,创立“贵州省玉屏县郑芝山仙师祖传秘制雅颂贡箫”第一家店铺,并打破艺不外传的规矩,广招学徒,传授箫笛制作技艺,为后来民国年间“群山竞秀”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在贵州省玉屏县城,对于箫笛收藏馆里陈列的380多支明清以来的玉屏箫笛,郑金城如数家珍,他记得每一支箫笛背后的故事。
  通常箫笛上面都有诗文,有雕刻,还有书法,不同名家、不同刻款和记载,随便取一支出来,细细揣摩赏读,都会回味无穷,古语有云:月夜好从箫史听,仙音惟在玉人知,就是彰显了中国传统的文化魅力。
  收藏箫笛几十年,郑金城会长遇到过很多有趣的故事。有一年在北京潘家园遇到一个老头,他看到郑金城会长手上拿了一支箫,然后他说他也有一支箫是玉屏的。这支箫是清朝郑汝秀的贡箫,现在珍藏在郑金城平箫玉笛馆里面,成了镇馆之宝。
  在馆里,还有从全国各地搜集到的近百件各种不同材质的箫和笛子等乐器,像眼前的这支小巧的笛子,平常它是乐器,能够演奏,在紧急情况下遇到歹徒,它既可以防身,也可以作为武器使用。
  郑金城会长说收藏好、传承好这些玉屏箫笛,是他的责任,古老的乐器能让人感受到很多乐趣。
  2018年8月,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制作播出电视专题片《乐收藏———郑金城的藏箫》。
图片


  2019年11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箫友和演奏制箫名家,齐聚玉屏县城,雅集赏箫,很是热闹。

  在郑金城箫笛博物馆,箫友们能够看到时间最早的箫品,就是供大家雅玩把玩,自娱自乐的,或者是上贡给朝廷的一种全手工单刀雕刻的,它出现的时间是清朝道光时期。
  眼前这一对箫品,是郑金城会长2019年才收到的宝贝。这是清朝时期的一对箫品,上面是通口,这边是那个金钱底,做工非常精致,是用玉屏本地的水竹做的,全手工单刀雕刻,并且是一副中国传统的对联。
  玉屏箫笛雕刻精细,音色优美,从古至今,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爱箫的人们传递情感的物件。这是馆藏的一个清代的箫笛定情礼物,是当时朝廷派员下来了解非遗传承的情况,所以这首诗里写的是:“未到玉屏闻笛声,祇回玉屏出了名。三顾玉屏求佳丽,吹拉弹唱定终身。”
  这说明清朝光绪时期,玉屏就有很浓厚的箫笛氛围,不仅能制作而且能够演奏,男男女女都可以。
  这一年的平箫玉笛雅集活动,吸引了1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箫友和演奏制箫名家参与。其中有两位重量级嘉宾,分别是《人民政协报》副主编张宝川先生和《人民政协》驻贵州站站长黄静女士。
  重庆箫友龚平手执的这一支箫,它的音质很好,更主要的是带有微雕玉屏的历史,特别是这一首微雕叫笛箫赋,这样的雕刻是非常稀少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值得留念的一个宝贝。
  来自上海箫笛的名家周林生老师说道,人活一口气,吹笛箫是练呼吸,吹笛箫是用手指,十指连心,其实就是使我们的大脑更加活跃,还有一个就是通过我们练习那些乐曲,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排除我们平时的那种压力,中老年人练笛箫,我建议先吹笛,然后慢慢地再过渡到箫。
  玉屏因山而美,因水而秀,因箫而雅,因为竹箫结缘,这个小县城,也是全国各地箫友最心仪的地方。
  来自河南郑州的演奏家和作曲家贺小帅老师,在郑金城箫笛博物馆,除了现场和箫友们进行交流外,还为大家演奏了一段《清平乐》,箫声婉转,触动心底。
  大至乐音乐创始人贺小帅介绍说,在这几年很多的一些影视剧,比如像前段时间的《长安十二时辰》,包括一些其他的这种经典的影视剧,用洞箫这种乐器来演奏,都是非常非常的优美。
  用箫这种乐器吹出的旋律,它是那么优美,并且这个乐器让别人一听,就是中国的声音、中国的音乐,更是中国的故事。
  古箫流韵,玉笛飞声,那天中午的玉屏风雨桥上,几十位箫友凭栏齐奏《绿野仙踪》,箫声清幽,彼此心怀愉悦,从来箫友是一家,大家期盼着下一次的相聚。
  2019年11月,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制作播出电视专题片《平箫玉笛聚知音》。
图片


  2020年11月,在中国箫笛之乡铜仁玉屏,举行的庚子孟冬“平箫玉笛”围棋雅集活动,箫友、棋友欢聚一堂,还有古琴演奏和书法家的参与,琴棋书画,快乐分享。

  听说在“中国箫笛之乡玉屏要举行庚子孟冬“平箫玉笛”围棋雅集活动,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20多位熟悉的棋友们相聚切磋。
  在玉屏,制作箫笛和演奏箫笛,都有深厚的文化和群众基础,很多中老年朋友都是退休以后才开始学习器乐演奏,像66岁的宁发兰阿姨通过学习吹箫,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图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宁发兰阿姨每天从家里面到练习吹箫的地方,要走三四十分钟,首先就把它当作一个锻炼的项目,又得走路了,走到一起来,大家开开心心的,吹吹箫,又唱唱歌,又摆一下龙门阵,时间过得太快了,觉得很幸福。通过这个吹箫,肺活量也增加了,现在各个身体都非常健康,每一天都精神抖擞。
  宁发兰阿姨退休11年了,吹奏洞箫已经变成了她和朋友们每天生活中的一部分,箫声起伏悠扬,传递着她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玉屏,张志学老师完成了从民间洞箫爱好者到后来的优秀制箫工匠的转变。2018年,张志学在玉屏成立了自己的制箫工作室,除了他自己,还有三位优秀的箫笛制作技术工匠———吴红松、舒芳和王永梅。
  因为和箫笛的缘分,张志学把妻子和女儿从成都接到了身边,落户玉屏,他要做一个勤恳努力、扎实创新的箫笛手艺人。
  这一年的“平箫玉笛”雅集,除了围棋、箫笛、古琴,还请来了酷爱书法艺术的郑培垚老师,郑老师今年81岁,笔力挥洒,很有劲道。
  作为此次庚子孟冬“平箫玉笛”围棋雅集活动召集人,郑金城既是贵州省郑金城箫笛馆的馆长,也是原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围棋协会会长,2007—2018年,多次以嘉宾身份应邀出席世界围棋巅峰对决。
  在中国箫笛之乡玉屏,从2019年开始举办平箫玉笛交流活动,2020年是第二届,琴棋书画演奏交流,老友相见自得其乐,郑金城馆长说,以后这样的箫笛文化交流活动,每年都会继续办下去,希望更多的朋友来玉屏做客,感受箫笛文化魅力。
  2020年12月,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制作播出电视专题片《箫笛围棋老有所乐》。
图片


  2021年10月,平箫金牌,重归故里。在1915年玉屏箫笛曾经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然而因为种种原因,2021年这枚珍贵的奖牌,才由玉屏郑金城重金赎回,为了欢迎金牌回家,玉屏箫友专门举行了一场琴箫雅集。

  特别赶来参加活动的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协委员郑志勇说:“玉屏箫笛收藏家郑金城会长一直以来致力于收藏玉屏箫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祝愿玉屏箫笛在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更加发挥其文化价值,欢迎金牌回家。
  这次平箫巴拿马金奖奖牌重归故里琴箫雅集,是从一首著名的古曲《关山月》开始的。
  与弹古琴的秦鹏一起合奏的这位年轻人是杨厚苗,曾经带着箫走过很多城市,2017年来到玉屏后,就留在了这座小城。箫笛制作者杨厚苗说他来自湖南邵阳,在这边做了一个自己的制箫工作室。他经常来到郑金城平箫玉笛精品馆,感受玉屏的箫笛文化。他希望以后把这个火种,带到全世界各地去。
  作为玉屏箫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舒厚槐老师,为这次雅集专门吹奏了一首《寒山僧踪》,箫声婉转,引人遐想。
  对于箫笛制作的传承和坚守,使得舒厚槐老师在2015年获得了第一届中国玉屏国际箫笛制作大赛箫乐器类银奖。
  扎根玉屏,积淀了22年的制作经验,使得舒厚槐老师的箫笛技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20年他还荣获玉屏箫笛制作大师的牌匾和证书。
  这几年,舒厚槐老师带着他的箫笛,参加了很多国内的展会,并通过互联网让很多音乐爱好者,感受到了玉屏箫笛的音色之美。他说传承好玉屏箫笛,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
  作为箫笛收藏家,郑金城于2016年着手用自己一楼私宅筹建《郑金城平箫玉笛精品馆》。为了这枚平箫巴拿马金奖奖牌,郑金城四处奔走,寻访了很多年。
  这支平箫是由郑登荣(步青)、郑桂荣(丹青)合制的,在巴拿马获得金奖的奖牌,由于历史的原因,时任玉屏县县令的冯秉乾以40枚大洋赎取这枚金牌,获得者郑丹青不从而被打进监狱。从此金牌不了了之,流落民间,直到2021年,郑金城才重金赎回。
  《郑金城平箫玉笛精品馆》于2019年建成开馆,馆设“明清箫笛厅、民国箫笛厅、合作社箫笛厅”等七个厅,目前珍藏有各类精品箫笛400余支,是全国箫笛数量最多的专题博物馆。
  看到这枚失而复得的金牌,郑金城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枚奖牌的回归,体现了中国民间民乐最高的奖项,它是目前没有被超越的最高奖。也是平箫玉笛精品馆最大的一个荣耀,它对于传承中国的文化,对于体现中国管乐的意义极其重大。
  现在这枚平箫巴拿马金奖奖牌,就存放在郑金城平箫玉笛精品馆新馆址里,对于热爱箫笛文化的朋友们来说,奖牌背后的曲折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
  历经106年之后,平箫获得的这枚巴拿马金奖奖牌,终于回到了故乡玉屏,这是中国民族民间乐器,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大奖,玉屏箫笛的制作与传承,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才会更好地发展壮大。
  2021年11月,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制作播出电视专题片《平箫金牌重归故里》。
  在这四年里,我用镜头记录下玉屏小城和很多爱箫人的音容和细节,初听时箫声苍凉多一些;走近时,感受得更多的是穿越千年的气息;印山书院里,松柏肃立,好像在守护那些厢房里一支支有故事的箫笛;不远处始建于明朝的玉屏钟鼓楼,几经烧毁重建,至今顽强屹立。
  玉屏,是一方人杰地灵之地,任凭㵲阳河水奔流过往,而桨声船影里,能看到远处的灯火闪烁,我一次次伫立风雨桥旁,终究还是被那些深沉婉约的箫声所吸引。
(作者系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