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厚植生态底色 助力铜仁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微铜仁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天蓝、水碧、山青、土净,这是绿色铜仁的模样,也是铜仁持续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果。


铜仁,因绿而名,因生态而兴: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2%,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分别排22位、35位,接重庆入长江的乌江和接湖南入洞庭湖的锦江出境断面水质均达II类以上,实现“一江清水送下游”。


图片

梵净生态账户入选中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建立账户5.03万户、授信74.3亿元、放贷48.24亿元,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多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全市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经济发展“含绿量”越来越高。

……


成果远不止此。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重大进展,成为铜仁工作过去、现在和未来很长时期内的浓重底色。

  共识  

全力守护绿水青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铜仁人的梦想。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铜仁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曲”。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铜仁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探索。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意见》《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文件,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机制”等做法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梵净山金顶刻字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切实抓好铜仁重要山脉和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保持铜仁绿水青山好生态。

图片

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山水工程”,扎实推进河长制、林长制、生态补偿、营造林、国储林等改革和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沅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3大标志性工程,完成生态保护修复1736平方公里。

为持续稳定改善城镇水环境质量,打造绿化、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流域河岸生态圈,按照“治水先治污”原则,扎实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治理工程建设,为水生态环境提高提供基础支撑。

为净化绿色产业发展环境,制定《铜仁市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铜仁市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化工产业准入要求开展项目审批和化工行业准入条件,扎实推进化工污染防治。同时制定《关于加快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破解污染难题,促进锰资源、锰产业的绿色发展。

同时,为让制度能永久持续推行下去,我市更是出台考核机制来“保驾护航”,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履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图片

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2%,居全省第二,全市县城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9%,国家12个地表水考核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中心城区和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良好的空气环境质量为铜仁城市“颜值”增光添色,也给“蓝天保卫战”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发展——健全生态经济发展链条

  发展  

健全生态经济发展链条

高纯硫酸锰市场份额全国占比达85%;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用石墨市场份额全国占比达15%;锂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全球市场占有份额达20%以上;铜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成为贵州省两个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的产业集群之一……


我市依托锰资源及锰系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已形成以锂离子电池材料为特色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体系,全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聚效应得到显现,以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为“首位产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正加速推进,在“新”上聚力跑出加速度,正奋力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


黔东大地,走过皆山青水绿。生态就是生产力,以转型升级促发展,闯出一条工业发展新路,是铜仁的机遇,也是铜仁的担当。


图片


在壮大绿色经济方面,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四化”各领域全过程,大力发展“六大生态产业”(新型功能材料、大数据、现代能源、生态食品饮品药品、生态林业、生态旅游),新型工业产业集群越来越“丰满”,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培育壮大,如今在大龙汇成新材料、贵州能矿集团、中伟锂电新能源基础上,围绕锂电新能源新材料,先后引进格瑞特、中南创发、金川等负极材料、碳酸锂、废旧锂电池循环回收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当前,新增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7家、绿色工业园区1个。全市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其中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平台经济规模突破300亿元。


聚焦旅游产业化做强生态旅游,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出台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十条措施,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项目提质增效“四大行动”,加快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健全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做优中南门旅游区、石阡温泉、梵净山马拉松赛等品质魅力,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当前全市共有旅游市场主体2.6万家,培育壮大市级龙头旅游企业2家、区县龙头旅游企业10家,各类旅游服务场所688家。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5312.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5.43亿元。


图片


从加强生态保护到“打生态牌”,逐步改善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发展新优势,生态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重点培育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果、油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着力打造铜仁东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区和西部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区。目前,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63家、家庭农场10527家,2738个村集体经济均有经营性收入,其中50万元以上占20.56%。

如今,“绿色生态”已经成为铜仁“烫金”名片,全市绿色产业优势突出,真正从“养在深闺人未识”走向“天下谁人不识君”。福祉——让绿色发展释放惠民“红利”

  福祉  

让绿色发展释放惠民“红利”

绿色,不仅是生态优势,也是经济红利。


“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才能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依托良好的生态,我市发展起了有规模、有技术、有市场的茶叶种植、经果林种植、中草药种植、食用菌培植、农副产品加工、工艺与纪念品加工、田园旅游服务等产业体系,让村民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得以生动体现,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聚焦“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出台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体系和城乡建设体系。铜仁跻身“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江口县太平镇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为引领,完善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产业培育机制,完成规模以上产值63.5亿元。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全省首创“梵净生态账户”,梵净生态账户入选中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建立账户5.03万户、授信74.3亿元、放贷48.24亿元。江口县获批全国第三个、西南片区首个“碳汇城市”和全省林业碳汇试点县。出台支持西部五县加快构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高质量发展15条措施,全力书写乌江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


图片

同时,通过推进耕地保护制度改革,我市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未利用地耕作层剥离改革,严格落实国家以工代赈决策部署,创新推进撂荒耕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闲置资源盘活改革试点,全市耕地保有量512.4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49.92万亩。

除此之外,我市还进一步健全生态惠民利民机制,加快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深入推进“强村富民”行动,创新打造“强村富民”工坊,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城乡结对帮扶,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当前,绿色生态正成为铜仁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不停顿、不止步。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铜仁将持续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最大优势,着力破解制约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奋力把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