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众望|村史村事】印江塘口村:传承民族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

来源:众望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彰显着城市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城市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铜仁市深入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奋力书写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大文章”。

位于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比84.7%,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当地群众依山傍水而居,有着许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歌舞、风俗习性,其中土家族风情最为浓厚。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塘口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高腔山歌,从一代代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发展下来,成为多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和当地一张厚重的文化名片。

塘口村位于沙子坡镇北部,距印江县城5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0.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5%,全村共有14个村民组,485户1747人。由于地形崎岖,山高沟深,当地至今保留了相对较完整的土家族高腔山歌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土家族高腔山歌源于土家族先民农耕、渔猎、伐木等生产劳动和生活,是土家人在野外劳动和生活岁月中,面对大山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感、遥相对答、传递情意的民歌。山歌内容多与山民生活环境、生产劳作相关,常于节日、集会等活动中表演,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代表。

通过长期传承定型的高腔山歌有《上山坡》《耕田歌》《薅草歌》《大田栽秧行对行》《高高山上一树槐》等200多首。在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歌颂红军的民歌,如《跟着贺龙去当兵》《送郎当红军》《十送红军》等,常常用高腔的唱法演绎。

近年来,为激发非遗文化传承新活力,塘口村坚持“党建引领+非遗传承”的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把党员培养成非遗传承人、把非遗传承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业务骨干培养成传承非遗文化的带头人”的“三培养”机制,全力抓好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不断推动党建和非遗传承深度融合。

同时,该村以“党建激发活力,非遗凝聚人心”为核心,引导和鼓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教师学生、春晖人士等积极参与非遗文化传承,争做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依托“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党建活动阵地,积极组织开展“高腔山歌进村组、进校园、进产业基地、进田间地头”等系列活动,着力打造“高腔山歌”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如今,在塘口村,一批生长于大山的乡村歌者,在各类文化活动中频频亮相,用歌声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以坚韧进取的民族精神,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