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时隔八十多载,10月26日,2024清华、北大、南开校友“重走西南联大路”活动拉开首届序幕。校友们从天南海北陆续抵达长沙集结出发,于10月29日来到玉屏侗族自治县,用脚步丈量当年那段筚路蓝缕、克难而行的艰辛历程。三校联合“重走西南联大路”活动走进玉屏。关于西南联大和三校联合西迁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今北京天津)相继沦陷。8月28日,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速迁长沙,联合成立第一临时大学,校址为清华大学1936年未雨绸缪开始兴建并拟于1938年初完工的长沙临时大学。随着南京武汉相继失守,长沙成为抗战最前线。1938年2月中旬,经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其中244名家境贫寒品学优良的学生及二十余位借读生,在曾昭抡、袁复礼、闻一多、黄钰生、李继侗五位教授和六位年轻助教的带领下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于2月20日从长沙出发,沿湘黔公路穿越山高路险的湘西和云贵高原徒步前往昆明,历时68天,行程3500余里,最终顺利抵达昆明,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此次参加“重走西南联大路”的115名三校校友,将沿此路线行途经玉屏,进至昆明。
西南联大与玉屏
1938年3月16日,“湘黔滇旅行团”300余人历尽艰难困苦,终于由玉屏城区东门入城。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的时任玉屏县长刘汉彝亲自率领县城人民到城门迎接,并为旅行团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
为迎接旅行团的到来,在几天前,民国玉屏县政府就做了专门的接待安排,在县城的三牌坊、十字街等人流集中的地方, 县政府3月16日清晨贴出了布告:
查临时大学,近由长沙迁往昆明,各大学生步行前往,今日(16日)可抵本县住宿。本县无宽大旅店,兹指定城厢内外商民住宅,概为各大学生住宿之所。凡县内商民,际此国难严重,对此振兴民族的领导者——各大学生,务须爱护借重。将房屋腾让。打扫清洁,欢迎入内暂住。并予以种种之便宜。 此次三校联合“重走西南联大路”走进玉屏,步行参观了钟鼓楼、拱宸门(联大学生入黔第一城)、文庙(小礼堂,西南联大旅行团驻扎地),同时在印山民族小学参观箫笛博物馆,聆听千名学生合奏"侗听之音"——玉屏箫笛。 “不光是千人演奏的玉屏箫笛场面非常震撼,身为建筑师的我也被玉屏侗乡风情园的建筑深深吸引,一路走来,感受到了玉屏厚重的历史文化,希望玉屏在文化传承上发挥更大作用。”来自清华大学1992级毕业生房木生说道。 南开大学校友崔瑞明说:“这是我第一次到玉屏,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城市非常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拱宸门是联大学生入黔第一城,这里曾是我们的先辈校友到过的地方,当地非常重视保护和传承,让我们感觉到很亲切。” 一路上校友们边走边看边听,与历史上的流亡之旅交织、对话、共振……层累的、不同的“中国”缓缓浮现,他们与沿途遇见的人交流,与西南的人文风光交流,与那个遥远的动荡时代交流,用真实的生命体验,追问思想与行动的关系,此次途经玉屏后,校友们将继续前往镇远,开启寻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