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40年经济社会发展巡礼|玉屏创新“四个三”工作法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片

  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切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辱职责使命、不负群众重托,依托东西部协作援助资金、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等资金,因地制宜创新“三个聚焦”“人才三部曲”“三个突出”“三微扶持”等一批领先领跑的“玉屏经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频共振”。

聚焦“三大产业”

加快推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增收致富是亿万农民的热切期盼,是他们最直接、最实在的获得感。玉屏聚焦园区建设、农业发展、全域旅游三个维度,有力有效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图片

  聚焦园区建设,力促群众增收。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结合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聚发展需要,产业园积极承接大龙外溢的“补链型”企业,大力发展锂电池等下游延伸应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隔膜及电解液材料等“补链型”产业和铁合金产业,实现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补链扩展。围绕资源优势,以双桥高端轻工产业园、田坪新型建材产业园、田冲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园为载体,错位发展碳酸钙、高端轻工、铁合金、新型功能材料四大产业,让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数据显示,2023年玉屏人均GDP达到7221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645元。

图片

  聚焦农业产业,绘就发展蓝图。以发展农业实体经济赋能品牌建设,聚焦油茶、生猪、黄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通过成立协会、引进企业,全力培育打造“一县一品”,不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组织全县25家黄桃种植大户成立黄桃种植协会,并制定玉屏黄桃市级团体标准,规范了黄桃种植、包装销售等环节,使玉屏黄桃产品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面推动黄桃产业扩能增产。成立了黔玉油茶国有投资平台公司,从良种育苗、基地建设、苗木销售、油茶精深加工全链条参与运营,有力保障了油茶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高质量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集食用菌生产、加工、贸易和研发为一体的贵福菌业有限公司,带动当地就业超过800人。

图片

  聚焦全域旅游,增添乡村活力。坚持规划引领,整合山水、人文等资源要素,构建“农旅+文旅+康旅+体旅”四位一体的生态旅游圈,打造了独具侗族特色的4A级旅游景区玉屏侗乡风情园、山花烂漫的茶花泉、诗意休闲乡村目的地郭家湾等精品景区,实现旅游精品化、乡村精美化,形成休闲观光、康养度假、购物研学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有效推进就业创业、带动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唱响“引育留”三部曲
为乡村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玉屏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秉持“引进来、育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理念,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以人才“出彩”赢得高质量发展“精彩”。

图片

  广开渠道聚才,充盈产业发展“蓄水池”。围绕兴业富农、乡村全面振兴等新形势新任务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靶向引进急需紧缺优秀人才,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创新实施“人才+项目”引才模式,依托贵州人才博览会、高校引才、“千名英才·智汇铜仁”、东西部协作、“四项目”计划等平台,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不断带动项目建设、平台打造、成果转化等具体工作取得实效。

  建优舞台用才,释放创新发展“源动力”。探索实施乡村规划师、产业指导员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机制,制定出台《玉屏侗族自治县乡村规划师、产业指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从村(社区)“两委”人员、后备力量人员及其他有乡村规划、产业发展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中进行培养,力争到2025年实现乡村规划师、产业指导员全覆盖。围绕全县四大主导特色产业,选派农技专家116名,深入实施专家人才服务“三农”行动,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服务540余次,解决村级农业生产问题110余个,以技术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发展。

  厚植沃土留才,构建全面发展“好生态”。人才是第一资源,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做好服务保障“后半场”,让“群贤毕至”变为“群贤长栖”。每年设立县委人才工作专项经费150万元,专项保障人才引进培养所需,为2名优秀乡土人才发放县级“优才卡”,全县12名乡村全面振兴人才获铜仁市“乡土人才”认定。落实县委领导联系服务专家机制,通过座谈会、电话访谈、走访慰问等形式,定期走访慰问乡土人才,让人才政治上得到尊重、工作上得到关心、生活上得到关爱。

坚持“三个突出”
为乡村全面振兴“塑形铸魂”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玉屏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以文化振兴为引领,搭建文化服务平台、创建文化品牌阵地、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提升基层群众文明程度,为乡村全面振兴“塑形铸魂”,共同汇聚起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图片

  公共文化服务突出“效”,乡村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在各村(社区、安置点)建立“乡村舞台”,选择全县村组居民相对集中、环境卫生好、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户院坝为载体,建立“欢乐院坝”。目前,全县80个行政村13个社区均已搭建“乡村舞台”或“欢乐院坝”,全县各村均有1支以上文艺队伍,覆盖城乡的县、乡、村、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建成,无论白天夜晚、晴天雨天,不超过15分钟,群众就能享受到便利的文化服务。

  文化保护传承突出“活”,乡土文化品牌持续擦亮。围绕春节、端午等重点节假日,推出“非遗伴你过大年”“大地欢歌·四季村晚”等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在侗族传统节日开展了“土王戊”“六月六”“九月九”等赶坳民俗文化活动,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提升了乡村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结合“箫笛名都·侗听玉屏”形象定位,将箫笛、山歌、木叶等玉屏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有机融合,打响“侗听音乐会”文化品牌,举办“蔷薇花”“桃花”“六一”“端午”等专场活动,不仅为各领域的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艺和交流的舞台,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中来。

图片

  文化供给内容突出“精”,精神文化食粮日益丰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讲好玉屏故事,发挥玉屏侗族文化优势,成功推出了原创音乐剧《平箫玉笛》、音乐类作品《逐梦侗乡》《乡愁侗家》、美术类作品《春到侗乡》等一批具有玉屏箫笛、侗族元素的艺术精品,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展现了和谐幸福美丽新玉屏。

创新“三微扶持”
答好“搬迁后怎么办”时代命题

  “十三五”期间,玉屏共有6207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出了“穷窝窝”,住进了窗明几净、配套齐全的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玉屏聚焦居民切实利益,以“微”字发力,把“微实事”逐步落实为搬迁后续扶持的“大亮点”,让群众幸福无微不至。

图片

  微工厂拓宽就业路。将群众增收作为重中之重,针对搬迁群众的不同需求,按照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为主抓手,建立了人力资源公司,通过“点对点”“一对一”的方式组织劳动力外出就业;针对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搬迁群众,采取在9个安置点建立不同的微工厂,确保实现一户一就业。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在各安置点开展电工、挖掘机、厨师、家政服务、刺绣、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技能,全面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图片

  微田园续写田园诗。通过盘活安置点周边闲置土地资源,探索建立“扶贫微田园”让荒废地变菜园地、菜篮子变钱袋子,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按照县级统筹、乡镇主建社区管理、农户参与的“四级共建”原则,出台《玉屏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微田园”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农业部门推介品种、农技专家蹲点指导”机制,选派农技专家定点开展种植、引导及后续管护培训,确保“扶贫微田园”四季常绿、农户餐桌四季有新鲜蔬菜。目前全县9个安置点立足既有的土地资源规划,实现了各安置点微田园全覆盖。

图片

  微课堂逐梦向未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探索“四点半课堂”,打造作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理疏导、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将搬迁安置点志愿者的庞大力量充分利用起来,最大限度解决留守未成年人无人看管及课后教育管理难题,让青少年在“四点半课堂”中健康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