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世界第一的腾龙洞、亚洲第一长的双河洞,经过亿万年的风雨雕琢,千姿百态,吸引无数人探访。然而,你知道吗?平塘也有很多神秘的天然山洞,里面有酒,还有故事……
大塘镇平均海拔1150米,常年云雾缭绕,年均降水量1350毫米。距离大塘镇政府15公里的新营村,是古老民族“咕噜苗”的居住地,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20天左右。
据《平塘县志》记载,唐宋时就有苗族先民在大塘生产开发、繁衍生息。为远离战争的骚扰,苗族一般都居住在条件较为恶劣的边远高寒山区,条件极为艰苦。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苗族群众学会了酿造自己的“泡糟酒”,用于御寒解乏。
泡糟酒,苗语称为“吉葩”,因用醪糟炮制而得名。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酿制微生物的环境,取当地无污染的山泉水、高海拔生长的优质糯米为原料,采用中草药配制的酒曲精工酿制、多年洞藏而成,香味浓郁、甘甜味美、风味醇厚悠长。
每年惊蛰时节,春雷涌动,地下沉睡、蛰伏已久的万物应时苏醒,微生物开始大量滋生繁殖。此刻,正是酿酒的好时机。采下爬地香、爬岩香、刺梨尖等20多种草本植物,经过清洗、捣碎、搓揉、捏团等工序后,做成酒药风干备用,然后将本地优质黑糯米或白糯米用清水浸泡24小时左右,用柴火以甑子蒸熟后倒在竹席上或大盘里摊开冷却,不断进行搅拌,待温度降至30℃左右,将酒曲均匀地撒在糯米饭上,拌匀后装入簸箕,并盖上纱布防蚊虫灰尘、保温,放置发酵让其自然糖化,用盆收集酒酿倒入陶坛中。
泡糟酒酿造流程十分烦琐,“目前增添了一些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线改造安装,浸米、蒸煮、摊凉、拌料一体化,既省时又省力。糯米用电蒸,然后将拌曲后的糯米饭装入大坛中,打窝发酵好之后,按照比例在醪糟中加入无菌矿泉水泡制3至5天后,舀出醪液放入压榨机进行压榨,使糟分离,再进行灭菌、封坛,放入洞内储藏1年以上。”“70后”的王国先出生苗寨,是泡糟酒酿制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之一,10几岁就开始跟随父母学习制酒,多年摸索后掌握了传统泡糟酒酿制流程和核心技术。
“做酒,要对得起消费者的期待和信任,要做真正的好酒,就是要把自己当作消费者对待,为自己酿造每一滴美酒。”王国先秉承国酒大师季克良这一理念,“我们宁可10年做1个品牌,也不要1年换10个品牌,宁可速度慢一点、产量少一点,也要酿好绿色健康酒,保证天然的颜色、天然的味道。”
自古以来,苗族群众就有自酿泡糟酒以供喜庆、佳节、团聚、送礼的习俗。热情好客的苗族群众每逢亲朋好友到家或相聚,都有饮上泡糟酒“一碗一格当(方言,舀酒用的葫芦)”的民族礼节。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2000多年的民族传统酿制工艺孕育而成的泡糟酒,成为当地传统的“老字号”品牌名酒,亦是了解贵州苗族饮食文化和苗族酒文化的“活化石”。
2019年,平塘洞藏泡糟酒酿制技艺被列为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好这一技艺,王国先向村里有潜质的青年传承技艺,并精心培育学徒。同时,招收本地10多名群众到工坊务工、收购本地糯米,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如今,平塘大塘的洞藏泡糟酒年产量50多吨,在拼多多、淘宝、抖音等平台均有销售,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平塘喀斯特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面积小,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和成本。如何打破瓶颈,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结硕果,天然山洞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掌布镇的新坪村、大塘镇的洋方村,有效地利用当地山洞较多的优势,分别在山洞里成功培育平菇和冻菌,释放了产业新“蘑”力。
去年,掌布镇争取到一家企业到新坪村清风洞投资5000棒规模的冻菌尝试培育成功。今年,该村对洞内外基础设施进行改建,便于扩大生产规模。在驻镇帮镇资金、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和广帮资金共同发力下,洞内外道路和场地硬化、给水和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加紧开展,并将配备保鲜、监控系统、生产设备、一体化生产线、蒸汽灭菌室等现代设施设备。不久,9万个平菇食用菌棒再投入洞中,1万多平方米的清风洞更加盎然勃发。
“清风洞为南北开口,通风条件好,洞内为恒温,常年温度12至20摄氏度,适合栽培冻菌。”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宋子豪介绍:“在山洞这个‘天然空调房’种植冻菌,这比盖一个1.1万平方米的大棚节省100万元。”
唤醒沉睡的山洞,大塘镇在去年种植平菇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又引进公司利用山洞种植平菇。“目前厂里有两个山洞,一次性可以投放30万棒,一批能产45万公斤,产值在27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这种生产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菌棒成本,对于后期鲜菇的质量也有保障,菇的质量好,对外销售价格也高一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山洞里面种蘑菇,开创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我们的发展目标是要将大塘镇打造成‘平菇小镇’,构建‘一村一品牌、一寨一特色’的经济产业链,带动更多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大塘镇相关负责人说。
“特别兴奋,好看的景物太多了。我看到了很多像小兔子、小青蛙一样的钟乳石,还有很多漂亮又奇怪的石头。”周末,8岁的北京游客浩浩与爸妈一起来探洞。
“这里是极佳的亲子游好地方,我们就想带着孩子一起来探险,感受大自然的神秘魅力和地质变化的奇妙,培育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男子汉的果敢气质。”浩浩爸爸说。
“今年暑假期间,天硐景区就接待了5000余人,收入达到180万元左右。”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接待了一批外国游客。有教练、安全员全程参与探洞过程,加装生命线,还有装备系统及自身携带安全带等安全措施。”
平塘天硐位于塘边镇塘泥村,洞口位于海拔约1000米的一座山顶上,垂直朝天,所以叫“天硐”,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内怪石嶙峋,覆盖了喀斯特地貌溶洞沉积景观的80%,石钟乳、石笋、石花、水母、章鱼等地质景观随处可见,呈现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
2016年6月,塘泥村发现了这个神秘洞穴,随后进行了旅游开发,对通往天硐的路进行加宽改建,在洞内安装电力设施、增加了保护系统,景观保持自然原生态。2018年3月,天硐景区对外开放迎客。“之后每年接待300批次探险团,每次平均费用是2万元,包括吃、住、安全等服务,年均增收100万元以上。”塘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五一’期间,有500余人到天硐景区进行旅游、消费,由于我们打造的是原生态高端旅游路线,接待的游客都是省外高端客户群体。”
徒步穿越洞穴、欣赏地质奇观、刺激的绳降,长度约3公里的原生洞穴,成为了探险爱好者探险的理想场所,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游客参与,尤其适合亲子游和户外爱好者。探洞前,有专业教练培训装备穿戴及作用讲解、洞穴安全小知识、探险计划等。在洞中,带队教练全程指导陪伴并介绍各种地质小知识,游客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体验探洞的乐趣和挑战自我的机会。
“完成了一次奇妙、刺激的探险,拿了一本证书,证明自己还是很有勇气与胆量的。在洞中听着水滴的声音,就像听到了大地的心跳。30米绳降像坐过山车一样,太刺激了!”来自浙江的游客兴奋地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就感。
走出洞口,还有一桌丰富的下午茶,热气腾腾的“洞穴火锅”里,布依人家的自制腊肉、散养土鸡炖黄豆……塘泥村,这个原生态少数民族村的淳朴民风,同样让人流连。
天硐,距离“中国天眼”景区约20分钟路程。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何不来一场既能“观天”,又能“探地”的完美旅行呢!
记者手记:
在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喀斯特地区,敢干、善干、巧干。以山洞作天然酒窖,提升酒的经济价值,为当地粮食作物找到销路;利用山洞恒温特性种蘑菇,探索助农增收新途径;打造洞穴文化旅游新业态,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村民收入,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平塘县积极探索“洞穴经济”,在天然山洞里培育出了“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