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穿越75年,数贵州第一|29年前的一封“Hello”,让大山与世界相连

来源:天眼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海报.jpg


  1995年秋天,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一台“穿越”南北的服务器,一封不到50字的电子邮件,却成为了贵州互联网历史的转折点。


  29年前,在贵州工学院一间简陋的机房里,当谢晓尧在SUN Ultra 1服务器的键盘上重重地敲下回车键时,显示器右上方的Web浏览器“N”标记开始旋转。


1.png

20世纪90年代·贵州工学院校园网主页


  一分钟后,远隔11000公里外,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主页画面,一帧帧地传送到了贵州工学院校园网的服务器屏幕上。


  “网络连通了!”在场的所有人欢呼起来。9.6Kbps——是20世纪90年代贵州与世界的距离。从那一刻起,贵州信息时代的大门在西南群山间打开,大山中的贵州正式宣告进入国际互联网时代。


  “当年就是在这儿,我通过贵州工学院校园网和出省传输数字链路(DDN)发出了贵州第一封国际Email!”故地重游,思绪万千,72岁的谢晓尧如今回到贵州工学院旧址,已是满头银发。可当回忆起90年代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2.png

谢晓尧与贵州工学院的国产DJS-121计算机


“当年的条件很是艰苦啊!”为了购置联网的设备,谢晓尧和团队成员刘志杰前往北京,住在中央民族大学10元一晚的地下室里。在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他和团队仅用20万元预算就完成了关键设备和光缆材料的购置,包括一台SUN Ultra1服务器和一台Cisco2511路由器,其余部分全靠团队自己动手安装调试。


  “时间紧、任务重、经费少。”短短九个字,在29年前却如千斤之重压在了谢晓尧的肩膀上。在历经千辛万苦将设备运回贵阳之后,让谢晓尧没想到的是,更多的挑战接踵而至。


3.png

贵州第一个互联网使用的Sun Ultra 1服务器


当时,贵州工学院的校园网采用了9.6KB的DDN出口通道——这是一种极慢的传输速度,每打开一个网页都需要漫长的等待。但即便如此,这条“信息生命线”却是贵州进入互联网世界的唯一希望。


“那天,我们发了一封测试邮件给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朋友。”谢晓尧回忆起那段往事,嘴角微微扬起,“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他我们终于连上国际互联网了。”邮件发出后,大家围在屏幕前屏住呼吸等待。好几个小时后,一声提示音响起,回信终于到了。


  谢晓尧打开那封跨越万里的电子邮件,里面的文字至今记忆犹新:“简直不可思议!大山中的贵州,也能上网了!”回首这段往事,谢晓尧笑着说,“那种激动和兴奋,一辈子都忘不了。”


4.png

1995年10月24日贵州日报报道“贵州工学院驶上信息高速公路”


  岁月如风,与光同尘。在随后的29年,贵州的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从1990年代的DDN(数字数据网)到2000年代的SDH(同步数字体系),再到如今的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不断演进让贵州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步步升级。截至目前,贵州省互联网的出口带宽已达到46Tbps,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近46亿倍。


  如果说,当年从大山深处发出的微弱信号是“润物细无声”的涓涓细流,如今与时俱进的贵州互联网信息技术,便是支撑“东数西算”的滚滚洪流。谢晓尧自豪地说,“贵州的网络速度,甚至超过了一些沿海省份。这是从信息孤岛到信息高地的蜕变。”


  万里星光,照耀前路。高速公路费额计算、桥梁监测、文化遗产三维建模、茶叶基因库研究、300多颗脉冲星的数据分析与发现......一个个大数据成果让贵州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据一席之地。


  “天道酬勤。当你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时,机遇自然是能抓住的。”这是谢晓尧在他即将出版的《贵州互联网简史》一书中写下的感悟,也是他数十年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


5.png

谢晓尧向记者讲诉1995年贵州第一次连接国际互联网的故事


  从1995年那间不足百平方米的贵州工学院网络中心机房,到如今的“中国数谷”;从9.6KB的网络速度到全省46T的宽带出口数据容量;从发送第一封电子邮件到如今成为国家大数据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是贵州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亦是破茧成蝶的华丽转型之路。


  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无数像谢晓尧一样立志“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贵州人,用智慧与坚韧铺就了属于贵州的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