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村史村事|朱家场镇柴冲村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柴冲村

  柴冲村位于朱家场镇东南部,距镇政府约19公里,距玉屏县城9公里。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辖韦子、碾房、井湾、高坎、王家桥、洪家、桥边7个村民组,共235户,957人,其中侗族人口占80%。

村寨历史

  (一)村名的由来

  柴冲村鼻祖一世祖张杰公,原名继关,祖籍安徽省凤阳府滁州市全椒县高城乡人,明洪武年间(1398年)封武德将军,官职正五品。洪武三年(1370年)派驻贵州平息苗乱,史称洪武领兵,因平乱有功加封湖广都司平溪卫后,携子孙定居玉屏平溪卫(今玉屏县才冲沟)。其子孙一直世袭生演,二世祖张德源,官至千户总兵;三世祖张毅封武德将军,其子孙承世袭至明万历庚戌年(1601年);张氏十世祖已发展至二百余人,为了张氏枝繁叶茂,张氏十世祖张官公(明武德将军)携家人三子共计二十余人来到才冲定居,当时为了不忘记张氏鼻祖起源地,故起名才冲(今柴冲村)。从此,张氏才冲一族在此繁衍生息,柴冲地名的由来也源于此。张官公死后葬于玉屏张家坪,现有碑文记载。柴冲张氏十一世祖张寿蕴,明天启五年(1625年)世袭武德将军死后葬于张家坪;十二世祖张星耀康熙四十七年世袭武德将军,死后葬于张家坪,均有碑文记载。

(二)村民组的由来

  闱子组:柴冲十六世祖张公尚标,字锦堂,生于咸丰二年(1858年),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后官至翰林院编修,受皇恩赐进士匾,一直保留到1966年(文革期间,进士匾被拿到混寨村当黑板而损坏,后下落不明)。县府立石闱子,“要求文官过路下轿,武官过路下马”以显皇恩,一直保留至今。后人为了纪念张锦堂,并将此村民组组名叫为闱子组,以示对先辈的敬仰。

  碾房组:解放后,为了提高生产力,柴冲三组修建了碾房,以溪水为动力,冲击碾房底盘带动磨盘匀速滚动碾谷出米,大米保持原有的品质,口感极佳。老碾房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中的智慧和创造力。1976年柴冲碾房被柴油机所替,1978年被拆出。为留下几代人的记忆,故将柴冲村三队改为碾房组。

  井湾组:柴冲村井湾组,原柴冲老五队,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口增多,不够居住,部分村民选择搬到小井湾居往,1992年后将老五队改为井湾组。

  高坎组:高坎组、原柴冲四队,1992年,共三十户120余人,当时分田坎与高坎两个小组。为了更好管理,将田坎与高坎两个小组合并为一个村民组,因高坎组居住门口坎子比较高,因此而取名高坎组。

  王家桥组:王家桥,是因岑巩县大有乡腊恰畈村王家组一个王姓的大户人家,于清朝康熙年间将一个女儿嫁于玉屏郑家。当时交通闭塞,王家出走女儿家,经过柴冲有一条小河,行走及其不方便。王家出资在柴冲一组修建了一座五米长石拱桥。此桥历经三百多年屹立不倒,也是三百多年来岑巩腊恰畈通往玉屏的必经之路。柴冲人为了纪念王姓的付出,故将此桥取名为“王家桥”,将柴冲一组改名王家桥组。

  洪家组:洪家与桥边以前统称二队,洪家共20户,主姓洪,100余人,2008年改名为洪家组。

  桥边组:桥边组与洪家组以前统称二队,2008年,因队门口有一座木桥,所以改为桥边组。

文物古迹

  (一)清代石闱子

图片清光绪年间闱子

  柴冲清代石闱子,即“柴冲闱子”,位于村柴冲村民组。柴冲石闱子,共有两座,每座石闱子是由两块长方形石板组成,竖立在朱家场镇柴冲村柴冲村民组张万有家的院落中心,院子里左右各一座,两座相距约10米。两座闱子所构成的四块石板的规格相同,高180厘米,宽38厘米,厚20厘米,每座闱子由两块石板呈“Ⅱ”状宽面相对而立,两块石板之间相距约20厘米,底座为石板。在两块石板的上部三分之二处,各有一个12厘米见方的四方孔。柴冲两座闱子,是柴冲张氏家族为在清光绪年间科举被推举为岁进士的张锦堂而立,此乃旧时文武学子功成名就的象征。在这两座闱子石板上所作的雕刻,除文字外,其余纹饰都基本相同。张锦堂于清光绪年间科举考取进士,在为其而立的闱子石板上,刻有花草、虫鱼及兵器等浅浮雕,和“光绪丙戌年(公元1886年)科举”“进士张锦堂立”等字样。现两座闱子的保存状况不是很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县文物局纳入文物保护,未定级。

  (二)古井

  柴冲始祖张官公携子孙于明朝天启年间来此居住,因柴冲的井水清澈甘甜,冬暖复凉而痴迷。古井因泉眼大而取名涌泉,寓意子孙后代“永世其昌”。井水在阳光下如同一面镜子,映出天空云彩,令人心旷神怡,井水悠然自得,静静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养育柴冲一代代子孙,成为了无数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都静静地守护着村庄。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更好保护好水资源,曾多次对古井进行维修。特别是2019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古井进行全面修善,对饮水池、洗衣池、洗菜池、分化修建,并在井边建起亭阁。

图片百年老院遗址

  (三)柴冲老院墙

  光绪丙戌年(1886年)岁进士张锦堂所建,房屋占地面积近2000㎡。正房为连5套间大木房,对面厢房,柴房,伙房、粮仓等。三道大门进屋,整个房屋雄伟壮观,主大门上方高挂皇家御赐的进士扁。(文革除四旧时遭受毁坏)院墙的上方有人物、花鸟、山水等彩绘,左右为福寿两个大字。整个房屋四周为5米多高的院墙,正屋两边近高达8米的烽火墙,为防土匪夜间有人站岗放哨。正房的大门,窗花,及神柜是请江南木雕大师做的,据说用时近半年之久。雕刻技艺精妙绝伦,栩栩如生,有人物、花鸟等。神柜上面的图案有5大块,分别是三英战吕布、李白戏高力士、七擒孟获等历史故事图案。由于主人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又到过江南地区求学,房屋围墙是典型的江南徽派建筑,但正屋又是典型侗乡特色民居,以木制结构为主。到了近代,房屋的大体结构已经不复存在,现除了大门口有遗址保存外,其它都已经毁坏。目前,县文广局对遗留的院墙进行保护。

图片传统老屋

  (四)古柏树群

  柴冲古柏树本地称为香树,因树枝四季常青并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树香味而得名。柴冲村的古柏树位于柴冲村井湾组“涌泉”井坎旁,古柏树群共有柏树二十余棵,树龄均在四百年以上。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树种。

  相传在明万历四十四年,柴冲张世始祖,张官公携家人来柴冲居住,当时柴冲的泉水甘甜,泉水边并无树木,为滋养泉水,美化环境,选择栽种柏树。因柏树四季常青,寓意自己的子孙千秋万代和睦吉祥。

  柴冲古柏树群平均直径1.5米,树高三十余米,柏树枝繁叶茂,历经几百年沧桑岁月依然坚毅挺拔,见证了柴冲村几代村民繁衍生息。2017年由玉屏人民政府挂牌,作为二级保护树种群。

村落人物

  (一)张锦堂——清光绪丙戌年岁进士

  张锦堂,字尚标。生于咸丰八年1858年,光绪丙戌年(1886年)岁进士,有皇家御赐进士匾。年轻时外出贵阳,江南等地求学。受进步思想影响,极力反对旧制,提倡新法。新法失败后。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终不得志,辞官回乡。于1899年病逝于家中,享年41岁,临终时嘱咐其子孙不得入仕。其子深受教诲。广置田产,鼎盛时达3000石左右。服务乡邻,兴修水利,开碾房做榨油生意,行医于湘黔边境等地。据柴冲当地人介绍,张锦堂被推举为岁进士后,还曾打算与谭嗣同等一起去日本留学,后因其是家中独子而被迫返家。

  (二)张化云——四代为师的教育家庭

  柴冲村闱子组张化云祖孙四代都是教育工作者,一家四代连续耕耘讲坛逾百年,在当地传为美谈。

  张家祖孙四代的教育历程始于张化云的祖父张开治。张开治生于1886年7月,任过私塾先生,1921年被举荐担任保长。期间,组织人员历时一年多修建了第一栋一楼一底木质结构的柴冲学校。张开治成为柴冲第一所学校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张化云的父亲张德舜,1924年5月出生,8岁被父亲送到学堂读书。17岁那年被推荐到七里塘学校教书,在七里塘学校教了2年零5个月,由于本村缺教师,后来回到柴冲学校继续教书。他为人善良、谦和有礼,深受寨邻群众爱戴。

  张化云,1955年5月出生,高中毕业,在职中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1976年7月任民办教师,1995年9月通过“民转公”,成为公办教师,先后担任过学校教务主任、校长等职,多次获得镇、县级表彰,2015年5月光荣退休,从教39年。退休后,张化云任县老年书画协会理事。

  儿子张天巨,1983年9月出生,2003年6月毕业于贵州省铜仁民族师范学校普师专业,高级教师。2004年9月参加教师工作,先后在大龙镇松林寺小学、九龙小学、县第二小学、大龙中心完小、大屯小学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次获得县、市级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张化云一家良好的家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2024年5月,获得玉屏2024年“最美孝老爱亲家庭”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