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里蔬菜绿意盎然,长势喜人;贵州省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化工厂忙碌有序;黄桃基地里,果农们忙着对桃树进行整形修剪,为来年果实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一幅乡村壮美画卷在玉屏侗乡大地徐徐铺展。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一年来,玉屏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2024年,玉屏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23.5万亩,产值57798万元,亩均产值2459元,增速88%;全年实现精品水果投产面积4.45万亩,产量6.02万吨,产值4.07亿元;实现油茶鲜果产量10200吨,直接产值1.224亿元,综合产值2.6亿元;出栏生猪19.58万头,肉产量1.76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2.16亿元;累计完成食用菌种植11660万棒,采收5.0882万吨,产值5.66269亿元……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效,书写了玉屏农业农村热火朝天的荣光。 冬季是黄桃的管护期,在朱家场镇柴冲村黄桃基地,果农们正在对黄桃树进行施肥、除草,为提高黄桃的产量和质量打下基础。 “2024年我们家100亩黄桃产量为18万斤,产值达60余万元。”柴冲村黄桃基地负责人张新平说,每年黄桃采摘、管护,需要大量劳动力,带动周边2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张新平是玉屏黄桃果农的缩影。从第一棵黄桃树在玉屏生根落地,到现在已有20多年,因玉屏黄桃个大饱满、皮薄肉脆、香甜多汁,深受消费者青睐。2024年,玉屏全年黄桃投产面积1万亩、产量650万斤、产值5000万元以上,成果惠及农户1294户4204人。
与此同时,在贵州黔玉油茶开发有限公司的烘干车间,机器轰鸣声不断,采摘后的油茶果在这里进行果壳分离、筛选、烘干、打包等。
“2024年我们公司收购了大量的油茶鲜果,茶油的销售额预计可到8000万元以上。”贵州黔玉油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田维宽说,依托中国林科院亚热带研究所、贵州大学、贵州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的科技支撑,玉屏还开展了油茶科学研究、油脂检测、良种选育、苗木培育、基地建设、茶油加工、有机肥生产、洗护用品生产等,推动玉屏油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全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玉屏紧紧围绕全县12个特色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玉屏加大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年均带动农户2.36万人次增收。同时,重点围绕林果、生猪、食用菌等“3+N”产业,发挥主导产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促进产业延链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附加值。 产业振兴,科技先行。从水稻全程机械化,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从无人播种机的智能耕作,到室内生态栽培技术的应用……玉屏农业科技不断创新,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
在贵州省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菌包生产车间,多台大型自动化设备正高效进行菌包的定量包装及灭菌生产。自动控温、智能加湿、流水线加工……这是该公司智能化工厂生产的一大亮点。 “从拌料到养菌,菌包经过70天的培养后,再到出菇房智能管理30天便能采收。”贵州省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平说,依靠智能工厂化车间大数据平台,种蘑菇就像在工厂里生产零部件一样,产出的“数字蘑菇”不断发往市场,让农业告别“挥汗如雨”的时代。 在探索山地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玉屏不断集聚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集中流转,让科技贯穿农作物机耕、机播、机管、机收各环节,稳步提升农业发展效益。
此外,玉屏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民综合素养提升行动、水稻机收大比武等活动,培养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提高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2024年9月,玉屏举办了以“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玉屏水稻机收大比武活动。通过活动营造广大农机手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实现“以赛促训、以赛提技”。 参赛农机手杜旭东说:“这是我第4次参加机收大比武,通过比赛,我在农机专业技能方面有了很大提升。”2024年,玉屏全年预计培养农业人才1016人次,已培训农机手687人,全县农机化率达到64.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从农机换畜力到以农机专业化服务和大型农机作业换传统小型农机的跨越。 玉屏始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突出抓好示范县创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以及农机合作社建设等工作,探索实施适宜玉屏的农业机械新经验,全县现有各类农机具(含散户)2.28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186432.56千瓦,实现亩均农机动力1千瓦以上,全年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8000亩(亩产达800余公斤)、完成油菜机播3200亩。 “这是我们销售玉屏黄桃的第3年,玉屏黄桃一直深受东莞市民喜爱。”2024年7月,广东互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悟颉再次来到玉屏考察黄桃品质,对玉屏黄桃赞不绝口。
自东莞铜仁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广东互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东莞常平组团之一,以建设东西部协作消费专馆为依托,大力推进消费帮扶产品“四进”工作,助力“黔货出山”。这次,该公司为玉屏销售了30余万斤的黄桃。

田坪镇五里桥村黄桃基地负责人姚林感叹道:“有了东莞常平组团的牵线搭桥,我们农特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玉屏深入实践“东部市场+西部产品”协作模式,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形式,邀请东莞市国际商会、湖北宜昌商会等商(协)会来玉调研农产品市场;组织玉屏企业赴东莞市总工会、供销社、农业供应链企业、南北行等,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需求,大力推动“玉货入湾”。 同时,推行“线上”和“线下”销售相结合,举办玉屏黄桃推介暨农产品展销活动,在常平镇、桥头镇、谢岗镇打造5家玉屏消费帮扶专馆专区,打通“线下”销售渠道;依托“832平台”畅通“线上”农产品销售渠道。 “我们到玉屏东西部协作援助资金中列支150万元支持‘黔货出山’,制定了产销对接补贴配套方案。对参与东西部消费协作且符合奖补条件的玉屏电商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产品种养殖大户及广东省采购商等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玉屏农业农村局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吴玉权告诉记者。 2024年,玉屏围绕“2441”工作思紧盯“四项提升行动”,通过常平组路,团(常平镇、桥头镇、谢岗镇)、玉屏两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合力推动消费协作不断深化。全年广东省直接采购或帮助销售玉屏油茶黄桃、食用菌等农特产品达9228吨、销售金额超2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增收1929人次。 走进亚鱼乡郭家湾村,一眼望去各村民组干净整洁,山腰间一栋栋灰白色楼房错落有致,一院一特色的宜居农房让人眼前一亮,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这是玉屏建设和美乡村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典范。 然而,在村民的记忆里,过去的郭家湾村充满了艰辛与困苦。那时,村庄房屋破旧,山路泥泞不堪,村民杨克喜回忆道:“挑一担谷子到湖南新晃去卖,来回要走40多公里。”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匮乏,严重制约了村庄的发展,人居环境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贫困与落后成为了郭家湾村的标签。
为改变这一现状,郭家湾村本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进行乡村风貌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更凭借独特的侗族文化、农耕文化,使郭家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 郭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陈定华对村里的华丽蜕变很是高兴,他说,“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变,吸引了县内外不少游客来我们村拍照打卡。” 随着村庄环境的改善,郭家湾村紧扣“西部地区特色田园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定位,探索出分功能、分区域打造景观,分季节、分色彩栽种作物的“两分”生态旅游模式。通过发展贡米、油菜、黄桃,稻文化、稻美食、稻工艺、稻体验、稻观光“三黄五稻”特色农业产业,逐步构建了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民宿度假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新业态。 得益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贡米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村民们还能通过经营农家乐、民宿、售卖土特产品等方式增加额外收入。 “每到节假日和搞活动的时候,我们都忙得不可开交,一家人不用出门打工也能挣钱,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郭家湾桃花源居农庄老板陈启平笑着说。 如今的郭家湾村,是玉屏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大提升的一个缩影。2024年,玉屏出台了《玉屏侗族自治县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建设实施方案》,在8个乡镇(街道)打造19个特色小寨,投入资金1037万元,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建设,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统一,一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一边开拓现代新兴市场,村民的精神面貌也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收入的改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和美乡村建设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将走向繁荣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