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岁月长河中,每个村落都有历史故事,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照亮了村庄发展的脉络。“微玉屏”开设“村史村事”栏目,从历史事件到村落人物,从古老传说到时代新篇,与大家共赴一场溯源之旅,于村史村事中寻根、共鸣、前行。本期一起走进新店镇老寨村。
老寨村位于新店镇东部,东经108°52′47.43″、北纬27°11′59.51″。距新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县人民政府驻地8公里。辖对江湾、高家、白岩、后龙、老寨、江家共6个村民组,村域面积6.54平方公里,最高点为海拔452.87米,最低点为海拔317.09米。村境年平均气温16.1℃—17.1℃,村地处北纬27°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民间习俗
赶坳。境内侗族男女青年最喜欢的传统习俗。坳场设在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宽敞阴凉的山坳处。2017年7月28日,玉屏侗族自治县民俗文化艺术节暨新店镇“六月六赶坳”活动在老寨村举行,开展了侗家歌舞表演、侗族建筑摄影展和本地侗族民俗文化摄影展、观看侗戏、唱山歌、斗鸡、斗画眉等原生态民族文化活动和侗绣、打豆腐、酿酒、打糍粑、花轿迎亲等民俗体验,当日远近游客40000余人参加活动。坳场上,遍布饮食、水果、百货摊点。人群熙来攘往,非常热闹。
民间文艺
民间故事
陆二叔雕像图
特色物产
(一)后龙纯天然山泉水。位于老寨村后龙村民组,山泉水从参天古木之下汩汩流出,水量充沛,四季不干涸,每天出水量均达60000L以上。经专业水质鉴定后,被认定为饮用水一级保护区。该水源于2016年11月被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好水源专家评审组评为“中国生态好水源”,也是“全省十大优质水源”之一,现本村及周边村寨、县城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二)对江湾干豆腐。对江湾特色干豆腐制作是该村民组祖祖辈辈的传承手工工艺,村民往往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制作出售。黄豆浸泡磨制后,经过滤浆、煮浆、点浆、过卤、上箱、切块等道传统手工工序,方方正正豆腐终见雏形,然后在豆腐面上撒适量花椒、五香等作料,再经过柴火烟熏烤制而成。制作而成的干豆腐在汤煮后食用,口味Q弹细腻,口感好,色香味十足。
(三)侗家山歌。侗族山歌是老寨村人普遍喜爱的一种原生态音乐,多为见景生情,即兴编唱,曲调高亢嘹亮,音域宽广。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走进侗寨,宛如走进了“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家人以歌会友、以歌传情。迎客进寨有迎宾歌、端茶奉客有敬茶歌、吃饭饮酒有敬酒歌、送客出寨有送行歌。青年男女谈恋爱也是以对山歌的独特方式来表达爱意,有相会歌、定情歌、相思歌;姑娘出嫁时有哭嫁歌、伴嫁歌。还有财神歌、风物歌等。
(四)侗家酒歌。侗族人喝酒不离歌,酒是歌的助兴剂,边喝酒边唱歌不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也是侗族人相互交流、增加了解的酒俗。男女青年相聚相饮,可以借酒歌表达彼此的志向及爱恋;朋友之间相聚相饮,可以增进感情,以歌抒怀,驱赶内心的寂寞与忧愁;不同辈分之间相聚相饮,可以传授知识,讨教问询,谈今摆古,其乐融融。
(五)侗家腊肉制作技艺。侗家腊肉是侗族人民为延长猪肉保质期而独创的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地方名产。腊月间,人们将自家喂养的猪宰杀,大部分用来制作腊肉。人们先将肉切成条条块块,重的有四五斤,轻的也有一两斤。然后将肉抹上盐,再放进坛子里或木桶中,让盐渗透到肉的各个部位,一般要腌五至七天,而后再将肉取出,挂在通风处,将水滴干,使肉收缩,这样便可以熏烤了。腊月间,农家多在堂屋里挖一火坑,而肉则挂在火坑上面,也有挂在灶上面,一边烧柴取暖做饭,一边便可以将肉熏制好,一举两得。
(六)绵菜粑制作技艺。制作技艺大概为:大米粉、糯米粉和野白蒿(俗称粑粑菜),约按一定的比例备料。一般甜馅为白糖、花生、黄豆、芝麻等,咸馅为肉、豆腐、干盐菜(梅干菜)、辣椒、食盐、猪油等(按口味自配)。绵菜粑制作完成后,再用新鲜柚子叶裹好,上锅蒸30分钟即可。
(七)吃庖汤。一头年猪,既是一年劳动成果的汇总,也是来年主要营养的积蓄,更是一个家庭荣誉的象征。庖汤是宰杀年猪时必吃的第一道主菜,一般是火锅吃法。主料是新鲜的大块薄片猪肉、粉肠、血旺(鲜猪血)等,有清汤、辣味两种口味。宰杀年猪时,主人家要邀请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参加,同时要用刚宰杀的年猪举行一定的祭奠仪式,燃香烧纸,鸣放鞭炮,甚为隆重。年猪宰杀后,主人家就会煮上一大锅新鲜猪肉来招待大家,俗称吃“吃庖汤”。一般宰杀年猪、吃庖汤标志着过年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