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村史村事|新店镇老寨村

作者:喻万宽
编辑:季佩佩
责任编辑:徐雪
校对:
审核: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开栏语


  在岁月长河中,每个村落都有历史故事,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照亮了村庄发展的脉络。“微玉屏”开设“村史村事”栏目,从历史事件到村落人物,从古老传说到时代新篇,与大家共赴一场溯源之旅,于村史村事中寻根、共鸣、前行。本期一起走进新店镇老寨村


老寨村

  老寨村位于新店镇东部,东经108°52′47.43″、北纬27°11′59.51″。距新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县人民政府驻地8公里。辖对江湾、高家、白岩、后龙、老寨、江家共6个村民组,村域面积6.54平方公里,最高点为海拔452.87米,最低点为海拔317.09米。村境年平均气温16.1℃—17.1℃,村地处北纬27°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图片
北侗新村老寨寨门



图片

民间习俗

  赶坳。境内侗族男女青年最喜欢的传统习俗。坳场设在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宽敞阴凉的山坳处。2017年7月28日,玉屏侗族自治县民俗文化艺术节暨新店镇“六月六赶坳”活动在老寨村举行,开展了侗家歌舞表演、侗族建筑摄影展和本地侗族民俗文化摄影展、观看侗戏、唱山歌、斗鸡、斗画眉等原生态民族文化活动和侗绣、打豆腐、酿酒、打糍粑、花轿迎亲等民俗体验,当日远近游客40000余人参加活动。坳场上,遍布饮食、水果、百货摊点。人群熙来攘往,非常热闹。

图片
老寨村赶坳活动


图片

民间文艺




  境内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之前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有刺绣、雕刻、制匾、纸扎等,用于修房建屋、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等。
  织染:20世纪60年代以前,境内民间有织染作坊经营织染业。织染工艺有两种:一种是以不同色纱交织成具有一定规则、不同色彩的几何图案织品,作床单、头巾等用;一是以素纱织品,经漂洗、染色(印花),制成印染产品(境内俗称“印花布”)。有“捆扎染花”和“筛网印花”两种工艺。捆扎染花即将织品按一定规则折叠后,以细麻绳扎成若干小结投染,结内不透色,留下白花朵。产品有“梅花落茵”(境内俗称“狗脚印”)等,作床单印。筛网印花即将制成各种图的筛网框与织品贴合,经滚压、涂浆后,施染。产品有“丹凤朝阳”“白鸟朝凤”“龙凤呈祥”“喜鹊登枝”“麟趾呈祥”等,色彩自然,花纹图案典雅美观,专作被面和襁褓用。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纺织品的不断增多,民间织染工艺渐少,21世纪初,已绝迹。
  民歌:境内民歌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主要有山歌、酒歌、嫁歌、时令歌。山歌中以情歌比重最大,流传最广,酒歌为礼仪性歌曲,多在婚礼、生辰等喜庆宴席中唱,嫁歌又称“伴嫁歌”,为嫁娘待嫁期间,亲属、寨邻弟妹伴嫁时唱。时令歌多群众为表达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知和态度的,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
  摆古和听摆古:境内村民一直有摆古和听摆古的习惯。夏天晚上的院坝或冬天的火炉旁,农村识字者义务为村民们摆古(讲历史故事),内容主要有《三国演义》《水浒》《七侠演义》《说岳全卷》《西游记》《薛刚反唐》《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隋唐英传》《红楼梦》《封神演义》等。
  舞蹈:解放前,境内民间舞蹈,无专门舞曲,系用民间小调,且歌且舞。主要有花灯舞、钱杆舞、蚌舞、巫舞。
  讲吉语:讲吉语是境内流传至今的独特曲艺形式,也称祀典歌。主要在春节玩龙灯、竖房、开财门、挂账铺床时恭贺主人时表演。一人首唱,众人呼应,气氛十分热烈。吉语为7字句韵文,少则4句,多则不限。解放后,成为宣传时事政策、歌颂新人新事的文艺形式。如:
  大厦落成在今朝,山中百鸟齐本朝;
  玉柱冲天龙现爪,脱下蓝衫换紫袍。
  高楼大厦耸云间,柱粗梁正磉磴坚;
  门楣增光家业旺,荣华富贵万万年。
  往天茅屋紧扎边,今朝大厦在跟前;
  青瓦红墙今年建,风景胜过桃花园。
  主东华堂气象新,鲁班修造好门庭;
  门前栽起摇钱树,朝落黄金夜落银。
  打莲花落:打莲花落主要在新春灯节活动中划彩船时演唱。每句多以“莲花落、落莲花”“荷来海棠,海棠花”等句子为补腔或尾声。另外,民间将快板亦称为“打莲花落”。解放前,因主要为叫花子倚门讨饭时演讲,故视为“下道”。解放后,快板被搬上舞台,为境内群众所喜爱。
  唱丧堂歌:唱丧堂歌是境内最为流行的曲艺形式。是死者停丧期间的一种追念活动。通过唱丧堂哥,寄托哀思,冲淡悲哀气氛外,也是一种赛歌形式,让守灵人易于度过一个又一个的肃穆之夜。丧堂歌在灵堂演唱。唱者称“歌师傅”,又称“挽歌郎”,由孝家邀请。内容多为叙述死者生平、“二十四孝”等,也唱人们喜闻的历史故事。演唱时以鼓点击节,且击且歌,间以道白。有独唱白或对唱对白等形式。曲调凄楚哀伤,以歌当哭,若泣若诉。


图片

民间故事


人文景观


  “陆二叔文化”。“大力王”陆二叔出生于明朝,是寨上的一位年轻汉子。因为辈分高,家中排行第二,大家也都亲切地叫他陆二叔。再说,他长得五大三粗,肌腱鼓突,力大无比,气壮如牛,平日里忠厚木讷的他,路见不平也常常拔刀相助。眼下,遇到官府毫无信义且蛮不讲理地横征暴敛,他自然是挺身而出一马当先。陆二叔不怕艰难、不怕牺牲、为民请命、为民谋利的英雄气概,一直激励鼓舞着世世代代的老寨人努力奋斗。“陆二叔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流传,其精神内核也在数百年的流传中深化、拓展、丰富和升华,逐步形成了如今老寨干群甘为“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老寨精神。

图片


陆二叔雕像图

  玉屏老寨陆姓侗族不吃粉蒸肉的习俗来源于一个真实故事。明朝宣德年间,丙溪河一带山洪暴发,田地冲毁,颗粒无收。朝廷知晓便降下圣旨,谁将冲毁的土地进行开荒就归谁有,三年免交皇粮。老百姓听了就在对河两岸开出了一坝又一坝的良田沃土。谁知刚到收割的时候,思州知府就派人来加倍征收。老寨陆二叔双手抱水牛,单手托磨盘,带领人据理力争。思州知府急报朝廷,皇帝得知后诓骗陆二叔到京城受封,亲自设宴赐酒。趁陆二叔放松警惕将他抓住,整整蒸了七天七夜,送回老寨逼迫陆家人吃下。老寨陆家人悲痛万分,从此再也不吃粉蒸肉,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图片

特色物产


人文景观


  (一)后龙纯天然山泉水。位于老寨村后龙村民组,山泉水从参天古木之下汩汩流出,水量充沛,四季不干涸,每天出水量均达60000L以上。经专业水质鉴定后,被认定为饮用水一级保护区。该水源于2016年11月被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好水源专家评审组评为“中国生态好水源”,也是“全省十大优质水源”之一,现本村及周边村寨、县城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二)对江湾干豆腐。对江湾特色干豆腐制作是该村民组祖祖辈辈的传承手工工艺,村民往往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制作出售。黄豆浸泡磨制后,经过滤浆、煮浆、点浆、过卤、上箱、切块等道传统手工工序,方方正正豆腐终见雏形,然后在豆腐面上撒适量花椒、五香等作料,再经过柴火烟熏烤制而成。制作而成的干豆腐在汤煮后食用,口味Q弹细腻,口感好,色香味十足。

  (三)侗家山歌。侗族山歌是老寨村人普遍喜爱的一种原生态音乐,多为见景生情,即兴编唱,曲调高亢嘹亮,音域宽广。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走进侗寨,宛如走进了“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家人以歌会友、以歌传情。迎客进寨有迎宾歌、端茶奉客有敬茶歌、吃饭饮酒有敬酒歌、送客出寨有送行歌。青年男女谈恋爱也是以对山歌的独特方式来表达爱意,有相会歌、定情歌、相思歌;姑娘出嫁时有哭嫁歌、伴嫁歌。还有财神歌、风物歌等。

  (四)侗家酒歌。侗族人喝酒不离歌,酒是歌的助兴剂,边喝酒边唱歌不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也是侗族人相互交流、增加了解的酒俗。男女青年相聚相饮,可以借酒歌表达彼此的志向及爱恋;朋友之间相聚相饮,可以增进感情,以歌抒怀,驱赶内心的寂寞与忧愁;不同辈分之间相聚相饮,可以传授知识,讨教问询,谈今摆古,其乐融融。

  (五)侗家腊肉制作技艺。侗家腊肉是侗族人民为延长猪肉保质期而独创的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地方名产。腊月间,人们将自家喂养的猪宰杀,大部分用来制作腊肉。人们先将肉切成条条块块,重的有四五斤,轻的也有一两斤。然后将肉抹上盐,再放进坛子里或木桶中,让盐渗透到肉的各个部位,一般要腌五至七天,而后再将肉取出,挂在通风处,将水滴干,使肉收缩,这样便可以熏烤了。腊月间,农家多在堂屋里挖一火坑,而肉则挂在火坑上面,也有挂在灶上面,一边烧柴取暖做饭,一边便可以将肉熏制好,一举两得。

  (六)绵菜粑制作技艺。制作技艺大概为:大米粉、糯米粉和野白蒿(俗称粑粑菜),约按一定的比例备料。一般甜馅为白糖、花生、黄豆、芝麻等,咸馅为肉、豆腐、干盐菜(梅干菜)、辣椒、食盐、猪油等(按口味自配)。绵菜粑制作完成后,再用新鲜柚子叶裹好,上锅蒸30分钟即可。

  (七)吃庖汤。一头年猪,既是一年劳动成果的汇总,也是来年主要营养的积蓄,更是一个家庭荣誉的象征。庖汤是宰杀年猪时必吃的第一道主菜,一般是火锅吃法。主料是新鲜的大块薄片猪肉、粉肠、血旺(鲜猪血)等,有清汤、辣味两种口味。宰杀年猪时,主人家要邀请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参加,同时要用刚宰杀的年猪举行一定的祭奠仪式,燃香烧纸,鸣放鞭炮,甚为隆重。年猪宰杀后,主人家就会煮上一大锅新鲜猪肉来招待大家,俗称吃“吃庖汤”。一般宰杀年猪、吃庖汤标志着过年的开始。